分享

生产力系统工作流程:输入-整理-创造-分享

 ramdisk 2023-10-22 发布于上海

我一直在研究个人知识管理,构建自己的第二大脑,我希望我的第二大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长为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

我构建第二大脑流程主要分成4个步骤「🌱收集-🌳整理-🌻创作-🌖分享」。其中包括我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案已经我会使用到的工具。

图片

🌱 收集

第一步收集,这里有两个问题。

1、信息那么多,把什么样的信息收集进第二大脑?

2、信息渠道和类型那么多,如何更有效的收集,以便后续的管理和使用?

 1、信息那么多,把什么样的信息收集进第二大脑?

这里需要了解两个概念,信息与知识。

  • 信息:泛指人类传播的一切内容

  • 知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总结

刚开始进行知识管理的时候,我比较注重知识的收集,我收录了很多方法论和干货。那这些方法论和干货确实让我在面对新工作的时候可以快速的上手,但是后续的创意输出的时候,我发现这些方法论是不够用的。

现在呢,我对信息和知识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我收集的都是信息,我利用这些信息创造新的东西的时候,这些信息就成为了知识。比如“相对论”是会出现在教科书里知识,但是我不理解也用不上,那“相对论”对我来说只是信息而已。反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故事能带给我启发和思考,这对我来说就是知识

我现在收录信息的原则是根据兴趣来收集信息,所有能引发我兴趣和激发我灵感的我就会收集。

🌱 原则1:根据兴趣来收集信息

2、信息渠道和类型那么多,如何更有效的收集,以便后续的管理和使用?

这里经历的一个教训是容易陷到各种生产力工具之中。

很多生产力工具是根据信息使用场景和信息类型进行设计的。比如flomo和Napkin是用来收集灵感的,对简短的文字比较友好;Cubox和一些浏览器插件对收集网页比较友好;PDF文件有很多专属的阅读器,电子书也有相对应的工具,管理图片和视频也有专门的工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工具的设计是从它的“利基”市场出发的,带给我的麻烦是,我辛苦从多种渠道收集的感兴趣的信息,被记录在多个APP中,让我在管理我整个生产力系统和使用上消耗了时间和精力。

我现在收录信息的第二个原则,也是生产力系统的原则需要使用的APP越少越好。奥卡姆剃刀的实践,如非必要,不增加新的工具。

🌱 原则2:个人生产力系统尽量减少工具切换

我选择工具呢,是根据硬件场景来区分的。

  • 手机——微信

  • 电脑——Notion周记

  • 纸制品——笔和纸

当我在使用手机来查看信息的时候,无论是播放视频的APP或者文章,感兴趣的东西我会发送到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里;在路上遇到有趣的东西会直接拍照或视频发送到微信;脑中产生的灵感会给自己的微信发送消息或语音,语音的好处是我还可以记录当时的情绪。

当我使用电脑的时候,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我就记录在Notion周记中,以一周为时间节点,这一周感兴趣的内容都会保留在当周的Notion中,微信上记录的信息也会转移到周记中。

第三个是纸质书,我对纸质品有特殊的情感,一些比较晦涩难懂或者是需要我深度思考的文章书籍,我都喜欢阅读纸质版本,更有利于我思考,有时候一些文章我会将它打印出来仔细阅读。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我会拍照发到微信,微信可以直接提取图片上的文字,然后我再将信息收录到Notion中。

这里涉及到我收集信息的第三个原则,所有收集的信息都是临时存储,所有临时存储的笔记都收录在一个地方。

🌱 原则3:收集阶段信息为临时笔记

图片

🌳 整理

第二步整理,这里有两个问题。

1、选择一款什么样效率软件,作为第二大脑的主要工具?

2、什么样的方法能更高效得进行知识管理?

1、选择一款什么样效率软件,作为第二大脑的主要工具?

选择一款工具和构建第二大脑的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我希望我的第二大脑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系统,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库。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搭建的知识系统是通过知识块+链接,形成知识地图的方式*来实现的。每一个收集的碎片信息都是一个*知识块*,通过*双链接*形成一个庞大知识地图,也就是信息的关系图谱。

知识系统——知识块+链接

我选择的工具是双链接笔记Obsidian。双链接笔记那么多选中Obsidian有三个考虑。

第一个是自然是双链接笔记,可以查看信息的局部关系图谱和整个第二大脑的关系图谱。

第二个是Obsidian的插件生态,我可以DIY多种功能来满足多种场景。

第三个是Obsidian的本地化。本地化让所有的数据都掌握在我的手里。像很多测试期的工具,使用这种工具记录信息,然后这款工具最终没有上市,记录的数据就找不到了。云存储的工具数据也是归属那款软件的,比如印象笔记,记录了几千条,更换软件的时候迁移数据就是一个很头疼的事情。使用Obsidian呢,如果我遇到更好的工具,迁移起来很容易。

一个比较个人的原因是,我收集的很多信息是创意视频,这些视频文件很大,网盘的传输效率太低而且收费很贵,本地存储和移动硬盘是最好的选择。剪辑类的效率工具,例如Premiere和AE都是调用视频,他们的工程文件都是很小的,但是项目的文件夹会很大,都是因为视频素材比较多。现在Obsidian不仅可以用来管理文字和图片,也可以管理本地的视频和图片,Obsidian的本地存储还是保留了文件夹,Premiere和AE调用视频就可以了,工程文件就不需要再存一份了。

云存储我选择Notion,我用Notion收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部分使用Notion的datebase做简单的管理,空闲的时候才会进行一些总结,然后导出markdown文件到Obsidian中。

 2、什么样的方法能更高效得进行知识管理?

毁掉了好几个Obsidian知识库之后,总结一些血泪教训。

整个第二大脑的关系图谱像个艺术品,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看不见具体的内容,缺少结构性。在建立新的知识库的时候,我会首先搭建一个框架出来,将信息分成三大类,然后将这个框架笔记设成星标笔记。重要的知识系统的关键节点成为导航的地图,可以在星标菜单快速找到。

  • 文化与未来

  • 科技与技术

  • 艺术与设计

用地图进行导航

在Obsidian管理的时候分成的三大类,在Notion收集的时候也分成这三类,并且命名习惯、标签都是按照Obsidian管理的习惯进行统一的,这样从Notion导出markdown文件到Obsidian中就剩了很多管理的麻烦。

这里插播一个我自己的习惯,信息分成的三大类来源达芬奇培养完整头脑的原则。

培养完整头脑的原则:
学习艺术科学,学习科学的艺术……
认识到一切都与其它一样联系在一起
达芬奇

图片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可以快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信息,可以说现在是一个跨界创新的好时候,可以成为一专多通的创意人。

不同工具使用同一分类(命名/标签)标准

个人知识管理的痛点就是日常维护太困难,那些碎片化的信息需要费时、费力的进行标记。一个笔记的标题、标签和内容的双链接都消耗大量的精力。

这里Obsidian的模板功能和工作区功能可以利用,将固定的场景设计出模板。例如读书笔记,每次都可以使用模板快速固定格式,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笔记标准化,便于整个知识库的信息管理。

这里我也比较期待AI能在管理这个环节有重大的突破,让我把更多的时候和精力放到创意构思上。

将流程标准化、自动化

图片

## 💡 创意

第三步是产生新创意。

在Notion中的信息进行总结会产生新的观点,Obsidian中的知识块进行链接也可以产生新的想法,我现在除了用文字来描述新的创意外,还使用可视化笔记,就像「生产力系统搭建流程-可视化笔记」。

(之后单独描述如何进行创意,如何做可视化笔记)

图片

🌻 分享

最后一步是讲自己的创意分享出去。

可以写文章、作图、视频或者交互文章,根据个人技能和工作需求来选择分享方式。像工作里需要PPT,将想法用PPT分享出来,需要一些制作PPT的技术;将视频除了创意还需要一些影视制作的技术,还需要了解各个视频平台的一些要求,才能让视频更好的传播出去。

图片

🌈总结

做个人知识管理,主要环节是「🌱收集-🌳整理-🌻创作」,这三个环节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笔记记录是过去自己的想法,第二大脑也是为了未来的自己做准备。

「🌖分享」是一个成果汇报的过程,是与世界对话,需要将一个想法完整的呈现出来,让大家可以理解的想法,也可以收到大家对这个想法的反馈。最重要的是想要做好「🌖分享」,会逼着自己输入新的信息和技能。

「🌱收集-🌳整理-🌻创作」的过程就是希望提高「🌖分享」的效率。而且「🌖分享」会逼着自己输入新的信息和技能。

图片

「🌱收集-🌳整理-🌻创作-🌖分享」形成了个人生产力系统的闭环。也是信息从个人大脑的内部,逐渐变成了知识,有了洞察和创意的智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