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画派”简称“虞山派”。是中国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 。“虞山派”所处常熟区域内有虞山,故有“虞山画派”之称。黄公望是“虞山画派”的奠基者,虞山画派的作品大都是浅淡、宏远,崇古摹古风格,又师法自然、师法黄公望,影响极大。 七百五十多年前,黄公望(1269-1354)诞生于常熟子游巷。黄公望十岁开始生活在小山,三十三岁开始有画作流传,四十岁开始小有名气,五十岁开始正式拜师学画,六十一岁入道,六十七岁开始隐居小山南麓,七十岁后名声更大,七十九岁始作《富春山居图》(八十三岁完成),八十六岁七月末在吴江甪直作《洞庭奇峰图》,当年十月二十五日卒于小山村。 黄公望擅长山水画,对于水墨、浅绛较为的看重,通过以枯笔披皱之法,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气势雄浑且秀丽,笔法较为简洁却不失灵巧感,这正是黄公望山水画的魅力之处。 黄公望还擅长书法、诗词、散曲,他注重师法自然造化,画风明快,这些特点在《富春山居图》中有突出的展示。黄公望一生作画无数,就目前为止,能搜集到留存其所作画名的有180多幅。依据画谱、画记、题跋等史料记载,他在苏州创作的作品,如《天池石壁图》《洞庭奇峰图》等达90多幅,其中在常熟虞山创作的,如《虞山图》《虞山四景图》等,有60多幅。黄公望在家乡小山南麓上隐居时,开创了以赭石为色的“浅绛山水”画,在小山南麓茅庐中著成了《写山水诀》山水画创作技法。 黄公望的绘画风格多变,他通过笔墨在宣纸上的运行,体现出浑厚又清明的江南山水气象,刷新并改变了南宋以后的“宫院体式”画风,创浅绛山水画法,开创了进入元代后中国山水画最新的高峰,并引领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因此画界认为,黄公望是常熟虞山画派的奠基人,是黄公望为后世创立“虞山画派”奠定了基础。在黄公望画风的影响下,常熟的山水画家一直处于画坛重要地位。在清代康熙时期,“虞山画派” 代表性人物脱颖而出,王翚入宫任画师之后,发展至其鼎盛时期。 王翚 王翚(1632-1717),常熟人,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晚号清晖老人,为清初画家。王翚出生于丹青世家,受父亲影响少年时就喜爱绘画,初拜同里画家张珂为师,专学山水。因鉴赏其画作,被王鉴看中并收为弟子。后因王鉴出任廉州太守,王翚又转师于太仓画家王时敏,成为王时敏门下弟子。王时敏悉心指授王翚,把许多家藏真迹秘本让王翚观赏临摹,王时敏还带领王翚游历许多江南名山,让王翚大开眼界,画艺猛进。 王鉴 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师从董其昌,40岁辞官隐居西田,89岁卒),太仓归庄人。少年时师承祖父王锡爵和松江董其昌为师(董其昌的书法,师承云间莫如忠,莫如忠是常熟迎恩桥万卷楼,“七桧山房主”杨仪的女婿。杨仪,嘉靖五年兵部、礼部郎中),王时敏师承董其昌,并以黄公望山水、树石为主要临本,也常游览名山大川,成就非凡,成“娄东画派”一代宗师。 王时敏师承董其昌,而董其昌的绘画艺术,主要师承松江顾正谊及莫如忠之子莫是龙。顾正谊是云间(华亭)人。顾正谊绘画初主要师承马琬,后又专攻“元四家”。顾正谊家中收藏有黄公望画作《阴明洞天图》《陡壑密林图》《天池石壁图》等。莫是龙家也收藏有黄公望画作《山水小幅》《秋山亭图》《浮岚暖翠图卷》《秋山无尽图》等。因此,顾正谊和莫是龙收藏的黄公望画作,成为董其昌手边经常的临品,对董其昌的影响极大。 王时敏 顾正谊的老师是马琬。马琬字文璧,号鲁钝生、灌园,秦淮(南京)人,寓居松江。马琬的绘画艺术主要师承黄公望(文学方面师承杨维桢)。马琬与黄公望、杨维桢的交情很深,他们常常一起出游,一起饮酒、吟诗、作画、吹铁笛,一起游大小金山,甚至醉卧璜溪玉秀桥,是黄公望与杨维桢共同喜爱的学生。 王翚转师于王时敏后,对黄公望绘画作品,也是反复临摹,做到了然于心,特别是多次临摹《富春山居图》,深受王时敏喜爱和热情教授,是黄公望画技一脉相承之人。 王翚是“清初四王”之一,是“虞山画派”的创始人。王翚出身文人世家,他幼时爱画,因家贫,为画商摹制古画去出售,曾临摹过许多宋、元时期名画,取法宋、元诸家,对传统古画的鉴赏、临摹,功力极深,他曾多次临过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黄公望的作画风格,了然于胸。所以自宋朝以来,许多失传的古画,往往都借鉴王翚的临摹本,才得以有传世的稿本。 王翚学习各家技法,将各家技法牢记心中。他提倡以临古为宗旨,以笔墨为中心,作品构思运笔,笔墨严谨、沉着苍劲,功力深厚,师古而不泥古,不入俗流,显示了他在仿古方面高于“三王”一筹(后人把他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王时敏曾评介王翚道“石谷,今之画圣也。自赵宋之后三百余年,无此手笔”。 王翚早年时画风趋于秀丽,晚年时则开始重视观察自然,风格转同苍劲浑厚。在“四王”中,王翚是一个技法比较全面,成就突出的画家,他的山水画,笔墨纯熟,功力相当深厚,其画风,在画坛影响至今,更被尊为清代集传统笔墨之大成者。后世把 “四王”加上吴历和恽寿平,合称为“清代六家”,被视为清代画坛上的正宗代表。 王翚对于传统技法的研究和学习,推动了“虞山画派”的发展。同时,大大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使“虞山画派” 在全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谈到黄公望与“虞山画派”, 该说一下元代后期的一批画家。据《海虞画苑略》所记载,在元代时期,常熟还有谢庭芝、王圭、谢伯成、缪佚等一批画家,深受黄公望画风的影响,作品影响很大,可惜他们作品,未见保存流传下来。另外,据常熟《海虞文征》所记述,有元代常熟画家陈希雅,曾为当时的秦姓判官作过《虞山送别图》。有画家陆子善曾画《海虞游泳图》,且两幅作品都曾由元末时期寓居常熟的著名文人张著作过题序。因世事沧桑,如今这两幅图已没法再现,但他们的艺术成就,在常熟画坛也留下了较大的影响。) 康熙南巡图 “虞山画派”的盛名,从清代圣祖康熙皇朝(1661-1722)开始。时王翚应康熙皇帝之诏,以布衣之身,供奉于内廷当画师。在康熙三十年(1691) 时,主持绘制了《康熙南巡图》,而声名显著,成为震撼南北二宗的山水画大家。 《康熙南巡图》共十二大卷,堪称是创作画中的巨制,为清代画作手卷中的宏篇。为此,康熙皇帝非常满意,亲赐王翚一把题著有“山水清晖” 四字墨宝的画扇,并想给王翚一个官位,王翚的兴趣却不在做官,任务完成后,谢绝了“上欲留之,供奉内廷”的挽留,悄然回归乡里。 王翚因得有康熙的“山水清晖”四个字,声名从此鹊起。王翚的晚年声名更大,得有“画圣”之誉,索求者众多。王翚的学生,主要有杨晋、顾昉及李世倬、上睿、胡节、金学坚等。常熟的山水画后代,因宗法王翚画风者众多,从此形成了“虞山派”这样一个新的画派。中国山水画坛把画史上王翚及他弟子们一派画家,统称作为“虞山画派”。 元代时期,常熟东边的太仓,也有画风崇古保守“娄东派”,称“娄东画派”。因娄江(浏河)东流经过太仓,故称“娄东画派”。娄东有画家王原祁与“虞山画派”的创始人王翚,同为“四王”之画家。王原祁以族弟王昱、侄王愫,弟子黄鼎、王敬铭、金永熙、李为宪、曹培源、华鲲及温仪、唐岱等众画家相互依托,对后世影响颇大。王原祁继承其祖父王时敏技法,仿黄公望笔意,名重一时,师承者亦众多,成为中国山水画流派之一。王原祁之后有曾孙王宸、族侄王三锡,以及盛大士、黄均、王学浩等继承“娄东画派”技法,影响也很大,与“虞山画派” 成为当时画坛“双峰对峙”的景象。方熏在《山静居论画》中评论道“海内绘事家,不为石谷牢笼,即为麓台械枢。”。 王原祁书画 王翚的传世作品主要有《小中见大册》《渔村晚渡图轴》等,现藏上海博物馆。有《秋山草堂图》《西山逸趣图卷》《秋树昏鸦图》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翚还著有《清晖画跋》《清晖赠言》《清晖堂诗集》《清晖阁赠贻尺牍》等文字作品传世。在王翚的作品中,是三十五岁以后至六十岁之间的最为精彩,时称“海内第一人”。王翚在晚年的画名更加显赫,最具影响的是设色《万里长江图》《寒林小景图》《夏麓晴去图》《南巡圣典图》《夏木垂荫图》等。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红树图》,是王翚的传世珍品。王翚还学元代王蒙的笔意,整幅有一种清新舒展的画面。常熟博物馆收藏有王翚的作品《芳洲图》(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绢本设色,纵185、横94.5厘米),画上有王翚自题:“余自戊寅岁与芳洲先生同客燕台,良晤之暇,为制《芳洲图卷》以赠,盖仿其先世秋江封公曾有白石翁《秋江图》也。阅数年,余两人共遂家山之约,而贤嗣兆鹍世兄辈欲推广其意,嘱写悬幅以娱晨夕。余复喜为图此,奉作老友烟云供养也。康熙丁亥夏,耕烟散人王翚识,时年七十有六。”等文字。据了解,常熟博物馆里收藏有王翚的《虞山林壑图》等许多传世佳作。 黄公望的作品影响深远,可以说黄公望的画风,影响了中国画坛五百多年。元末时,有工山水画的海漕万户顾渊,步黄公望之后尘,来到小山归隐,遁迹于山中,自号“半痴”。清代,王翚的曾孙(四世孙)王玖,承家学,追黄公望遗风,善用枯笔,取字“次峰”,自号“二痴”,是“小四王”之一中画家。还有人物画家毕琛,亦步大痴之踪,自号“小痴” 等。 黄公望对中国后世画坛,特别是对“虞山画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明清两代的各派山水画家,都从黄公望的画风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因此,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教授曾评价,黄公望(常熟)是中国山水画“画学正脉”。 常熟市黄公望文化研究会 第135期 主编:浦仲诚 副主编:李烨 潘吉 胡燮敏 皇甫卫明 执行编辑:倪文明 编委成员:周剑锋 倪东 黄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