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2年是好是坏再怎么样,现在也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从今天回过头再看2022这一年,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的确过得很艰难。 但是没有什么事是熬不过去的,春天这不即将到来了吗? 一年忧喜今宵过,适逢新年,我们更要有一个新的气象,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新一年里,书写全新的篇章。 新年新气象,作为古诗词解读的长风,怎么能没有好诗带给大家呢? 今天就应应景,就选古诗词中最能代表新年的一首古诗带个大家,它就是被评为中华千年来最有“年味”的一首诗《元日》。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中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年的信心抱负。 诗文简译:随着隆隆爆竹声一一响起,人们辞去了旧岁迎来了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新春,在这个值得欢庆日子里大家痛饮美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百姓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一心为国为民,想富国强兵,但为官多年,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北宋神宗刚刚继位时,举国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内外交困,而又恰逢辽、夏入侵,边疆告急,神宗皇帝有心改变这种情况,于是找到了王安石。 有了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在多年的准备筹划下,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也叫“王安石变法”。 公元1069年,王安石初次拜相,任职参知政事,有明主支持,变法初期非常顺利,各地方喜报接连不断,显然是卓有成效的,王安石对此非常开心,并且对未来也是信心满满。 此时恰逢岁末新年,王安石走在东京街头,目之所及张灯结彩红红火火,家家户户欢声笑语不断,还有不少孩童拿着未点燃的鞭炮你追我赶。 热闹的新年,还藏着一份寄托,王安石心下感慨,崭新的一年必定有全新的面貌,变法也能更上一层楼,于是便写下这首《元日》。 这首诗作者直接取材眼前所见之景即兴创作,所以诗意是非常浅显易懂,他抓住了百姓过年时常有的习俗和细节,把万家辞旧迎新的热闹场面、喜庆氛围细致地描写了出来,富有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燃放爆竹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是全国普遍意义上的庆祝仪式活动,在新年这一天燃放爆竹也是预示着新的一年到来的一种信号。 新年放鞭炮的渊源很长,古人认为燃放爆竹可以驱邪避害,特别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爆竹可以来驱逐“疫疬之鬼”(夕),也叫“除夕”。 最早是击鼓敲锣来制造动静,后来是燃烧竹子,再到后来发明了火药,经过长时间演变也就变成传统的鞭炮,只是可惜如今过年到处都不准放鞭炮了,所以也有很多网友说丢了传统,失去了年味。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也是中国新年传统习俗,一家人欢聚一堂吃团圆饭,喝屠苏酒来庆祝新年。 “屠苏”将屠苏草等药材浸泡一种酒,据说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喝了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古人经常会在岁时节令拿出来喝。 而且喝屠苏酒也是有顺序的,一般是先少后长,也就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年纪越大的越后喝。 这种习俗有一种说法是小孩过一年大一岁值得庆祝,老人过一年生命就要少一岁,所以越拖到最后,生命会越长,也是含有延年长寿的意思。 无论如何,都是包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这个习俗也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现在人们的餐桌上虽然不会再饮屠苏酒,但是过年还是要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也是新年的另一个习俗,就是门上贴桃符。 “曈曈”二字是形容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样子,用在这首诗中表示出了一派节日祥和的新气象。 古人在这辞旧迎新、祥和的节日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挂在门上,这种刻有神荼和郁垒名字的桃木板就被人们称作桃符,需要每年更换一次,叫做除旧布新。 为什么要用桃木呢?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所以驱魔道长林正英在电影中的武器就是桃木剑,意在祈福灭祸。 后来演变成用纸张代替桃木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最后逐渐演变成我们如今非常熟悉的春联,但不变的是人们喜迎新年的节日喜庆气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桃”与“旧符”这两个词。一个代表新事物,一个代表旧事物,一个代表革新,一个代表守旧,这一句也蕴含了王安石的人生抱负。 他希望自己推行的新法可以像换桃符般可以取代旧的制度,在新的一年,百姓也会像迎接新年般拥护热爱自己的新法,也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022再见,2023你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新的一年长风在此也祝愿千家万户的读者,福瑞安康,吉祥如意,万事顺心,新年气象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