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送别好友写下两首诗,一首家喻户晓,一首却鲜为人知

 长风文史 2023-10-23 发布于广东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高家曾显赫一时,高适的祖父官至安东都护,死后陪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

但毕竟是曾经,到了高适这一代,家境败落,已是一贫如洗,甚至快穷的揭不开锅了。《全唐书》记载高适“少家贫,以求丐自给”,意思是高家穷到都要靠乞讨为生了。

高适非常有志气,从小就有恢复祖上的荣光的梦想,在他19岁那年,他拜别亲友,直趋长安,扣天子门,希望去干一番属于自己的大事业。

“举首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因为年轻,他总以为世界很美好,功名唾手可得。

但现实是残酷的,家族的落魄让他在偌大的长安狠狠的体会到了世态炎凉,高适在花光自己所带的盘缠后就灰溜溜的来到宋州(睢阳)一边耕田、一边读书。

开元十九年,这一年高适28岁,他决定投笔从戎,遂北游燕赵。在军旅中,他把边塞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和戍边将士杀敌建功的状态,都用自己手中的笔记下来了,从而使他诗名大噪。

数年后,高适再赴长安科举,仍是落榜,无奈只得再次返回宋州半耕半读,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渐渐的,他的诗名越来越盛,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来到睢阳就会和高适饮酒论诗。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因此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著名音乐家董庭兰也是他的好朋友。董庭兰原先在吏部尚书房琯门下,后来房琯被贬,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来到睢阳。高适为尽地主之谊,就在睢阳的一家酒馆中为董庭兰接风洗尘。

两人皆是命运坎坷之人,一见面便寒暄不停,觥筹交错之间,时不时又传出几句深深的叹息。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两人喝着喝着,就到了分别的时候。

有些人就是一边抱怨发牢骚开始摆烂,实则还会一次次坚定的爬起来,朝着心中的目标蹒跚而去。

高适就是如此,虽然他人到中年,仍是一事无成,但他的内心始终足够豁达。

当时的文人在分别之时有赠诗的习惯,高适在董庭兰离别之际,也提笔写下了诗,而且一写就是两首。只是一首千古流传,如今家喻户晓,另一首却鲜为人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两首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落日黄昏,大雪纷飞,北风吹雁,再加上和友人即将分别,一切都显得无比苍凉。

但一切的一切,并没有让诗人感到哀伤与消沉,他在后两句中高度赞扬了董庭兰的才情和名声,并且一扫郁结之气,以强有力的声调激励友人抖擞精神,壮心远行,给人以高度的信心和力量。

这诗胸襟开阔,雄壮豪迈,丝毫不像寻常送别诗那般凄凄哀哀,特别是后两句,当真鼓舞人心,与王子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堪称豪迈送别诗双壁,因而成为人人传诵的千古名句。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别董大》其二

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这首诗虽然是写送别董大,但是主要是讲自己,说自己离开家乡四海飘零好多年了,现在现在一事无成,就连今天相逢这酒钱都掏不出来了,真是太惭愧了。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到高适生活的辛酸,当时他正处于困顿之中,故而他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但细细读来,“丈夫贫贱应未足”却隐隐读出高适并没有因缺钱而短志绝望,反而有种对未来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可能,这或许是我的错觉,因为高适没钱买单,就只能是董大掏钱了,能软饭硬吃也是一个人的本事。

以小见大,从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乐观的生活态度,不甘心认命的性格可见一斑。

是啊,只要心中有信念,现实有行动,大丈夫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几年后爆发了安史之乱,在大部分诗人是越混越差的情况下,年过半百的高适抓住机会,立下赫赫战功。成功地实现了自己豪言壮志。

高适从中年开始建功立业,是典型的后来居上。《旧唐书》里有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就是说只论仕途之成功,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所以我们过去不成功不要紧,现在不如意也没关系,最主要的是要心存希望,好好沉淀自己,过好当下每一天,因为未来难以预料。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