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喝水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事了,我们从小就被告诉要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充足的水分能够提高身体代谢,帮助食物消化……喝水的好处多多,但正确的饮水方式才是对人体有益的,错误的饮水习惯可能还会加重病情,下面请大家来学习了解。 thirsty to avoid health risks,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不渴也要饮水”的观点是否正确。 关于水的代谢问题,中医早就有论述。《素问》提出正常的水液代谢过程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伤寒论》中论述了得病后饮水过多的弊端,“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得时气病后,患者虽然口渴欲饮水也不能多饮,即便口大渴也不能恣意大饮,当依证而饮,常令不足,小渴强饮是错误的做法。 《伤寒论》中十分注重人体的阳气,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阳气能起到保护人体、防止病邪入侵和维持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作用;在生病时,阳气则可以驱邪外出、修复病损,促进人体早日康复。 人体在患病时或运动后,对阳气也有一定的损害,在阳气恢复的过程中,它还处于一种相对不足的状态,若此时让患者饮过多的水,虚弱的阳气不足以温化过多的水液,水液不化则成为饮邪,同时会使阳气更虚,继而加重病情。 水为有形阴质,阳气不能运化水液,许多胃寒的患者,过量饮水后,在导致阳气受损的同时,水饮亦可化为邪气,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在体内为患,进而出现心下悸、咳喘、呕吐、腹满等症。 《伤寒论》所载“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正呼应了仲景此论。《金匮要略》中也曾提到“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可见仲景已经注意到饮水不当会致人生病或使病情加重。 对于患者来说,有口渴可“少少与饮之”,正如《伤寒论》所载“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患太阳病时因汗不得法致汗出过多,津液受损,胃中津液不足致口渴,饮水的方法是“少少与饮之”,即予其少量温水,频频饮入,令胃得水而不干,待胃气调和,津液得还,其渴自止。 渴饮用水即“饮水自救”,以补充体内津液,改善津液不足的病理状态为目的。对于常人来讲,运动后亦应以口渴时“少少与饮之”为佳,不可暴饮、狂饮。对于经常过量饮水而引起的疾病,可按《伤寒论》中的水饮病治疗。 西医学也强调了“只在口渴时喝水,以避免健康风险”的观点。饮用过多的水或运动饮料可以导致运动性低钠血症,这时肾脏就不能完全排出体内过多的水,体内的钠就会被稀释,导致危险的细胞肿胀。轻微的运动性低钠血症会出现头晕、恶心和水肿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意识模糊、痉挛、昏迷,甚至死亡。 不只是参加远足或马拉松等剧烈运动时易于出现这种状况,在草地保龄球和瑜伽运动中也有出现运动性低钠血症的报道。2015年发表在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的运动性低钠血症共识指南建议,应该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使运动员避免这些风险,即只在口渴时喝水。 对于一些老年人,若采用“急灌式”的饮水方法,则会突然加重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骤然下降,导致心动过速,产生心慌、头晕,心脏病患者则更危险。另外,“急灌式”饮水还会突然冲淡胃液、损伤胃黏膜,影响食欲及胃消化功能,甚至导致水中毒。古人早就告诫过量饮水有害健康,现代某些所谓的养生专家仍在鼓吹“一天十八杯水”的谬论,值的引起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