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文化】把酒徽山话楹联

 新用户2420aRkV 2023-10-2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七日一徽说”之九十七:把酒徽山话楹联     

作者:陈发祥 ;朗诵:付春,加拉斯*艾德力拜

楹联又称对联、春贴、对子、春联等,民间俗称“门对子”,是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学形式之一。与阳春白雪的士人文学不同,因走入寻常百姓家,渗入日常生活中,楹联天然地具有民俗文化的风格。用于祝寿、婚嫁等喜事,一般为庆联;讴歌逝者,名曰挽联;万象更新的春节,张贴在门扉上,当然是春联;至于以髹漆、雕刻、书法等技艺,刻印在木板上,悬挂于楹柱上,色彩斑斓而常年不换的,便是楹联。

图片

楹联由左右相对的两个单句构成,句与句之间,字数相同、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音韵相谐。楹联字数长短不一,奇偶皆可,目前公认为字数最长,乃昆明大观楼的楹联,达180字之多。楹联的文体,乃诗词的演变,部分源于唐诗、宋词及元曲,但主要的源头当为汉赋中的骈体文。骈体文又称骈文,起源于汉末,盛行于南北朝,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常以四字或六字成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内容的用典。

图片

楹联的形式最早出于门联,门联由桃符演化而来。按国人旧俗,桃木可驱鬼辟邪,故而,古人常常在立春之后,将桃枝斜于门楣上,名曰桃符。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有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第一副的春联为五代时,蜀主孟昶所书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颇为诡异的是,此联似乎成了谶言,第二年,后蜀即为出生于长春节令的宋太祖赵匡胤所灭。

图片

自永嘉之乱后,中原大族为躲避战乱,筚路蓝缕,陆续辗转迁移到徽州,聚族而居。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文明,在华夏东南一隅的群山中落地生根,以原汁原味的方式一脉传承。楹联作为民俗文化的瑰宝,在徽州得以弘扬,多见于徽州古村落的园林、祠堂、书院、民居乃至亭台楼阁之中。徽派建筑,无论民居的“三厅两过厢”,还是祠堂的“三进两回廊”,都呈现出多门、多廊柱的特点,尤其适合于悬挂楹联。楹联的内容,大多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彰显程朱理学、宣扬文明正统,进而教化乡里。每年春节,徽州人家,无论贫富,都有贴春联的习俗。

图片

农历腊月三十,黄昏时分,喜雨润泽着群山中的徽州。村前水口松柏滴翠、村后远山云雾翻卷,徽州人家的粉墙黛瓦,抹上了点点猩红。一串串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随着溪水的走势,绵延而入深巷,有着山水画般的意境。最为鲜红亮眼的,还是那刚刚张贴起来的,一户户人家的春联。鞭炮声中,往岁将去,新年即来。这些春联,细细读来,尚有片片古意,仿佛内容自明清以来,从来就没有更改过一般。歙县许村镇高阳村,一户人家的大门上,赫然悬挂着一副春联:若能怀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此联对仗工整、平仄合韵,应时应景而意境高雅,自信中透出股股隐者的风骨。
休宁县鹤城乡障源里村,方氏宗祠树德堂的享堂正中楹柱上,一副瓦联(楹联呈瓦状抱在柱子上)以用典的方式,诉说着方氏一脉的渊源,此联曰:元老家声远,黟侯世泽长——此联为方姓宗祠的通用祠联,上联指向于周宣王时的贤臣方叔,为天下方氏的始祖;下联黟县侯当为东汉时的方储,乃徽州方氏的显祖,为古徽州地域载入中华正史的第一人。

图片

绩溪县扬溪镇以北,群山苍茫,乃黄山与天目山交界处,一条古道穿山而过至宁国、江浙,岭头尚有一处明清时的古关隘遗址,名曰丛山关。岭脚之下,古道之旁,建有供行人歇脚的茶亭,至今还留存一副长联,静心而读,令人怅然若失,沉思良久而回味无穷:
这边到路南,那边到路北,浮生匆匆,世事悠悠,保不住白壁黄金,留不住朱颜玉貌。富如石崇,贵如杨素,朱绿红拂竟何在?请子且坐片时,喝一杯说三道四,得安闲处且安闲。历经坎坷皆顺境;

图片

此日在河东,明日在河西,前途渺渺,后顾茫茫,夸什么碧血丹心,掌什么青灯朱卷。勇若项羽,智若孔明,乌江赤壁总成空。劝君姑息片刻,听两句论古谈今,有快乐时须快乐,出得阳关皆故人。
特别声明: 

    1、以上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歙县论坛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歙县论坛联系的,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2、“歙县论坛”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559-2621317,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