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苌家拳

 无名老熊 2023-10-25 发布于山东

苌家拳又称做“儒拳”或“儒家拳”,盖因苌家拳非佛、道之拳技,为“大中至正之学”(陈泮岭语),“ 用以戡乱保邦”(荆文甫语), 符合儒家思想,故称为“儒家拳”。

图片

苌乃周儒术渊深,极富学问,又称其为“儒拳师”又有人称苌家拳为“柔术”。柔者,非为柔弱,以柔克刚之意也。

苌家拳讲究“贴身靠打”,人们又俗称苌家拳为“贴身靠儿”。

荥阳周边凡言某人会“贴身靠儿”者,即指某人学过苌家拳。

演练苌家拳作“比拳”,又作“打捶”、“玩捶”、“蹦捶”、“ 将人跌出、打倒谓“开人”、“克人”;功夫不成,不能将人跌出、倒谓不能开人”、 “开不动人”。

苌家拳之大势与小势,是说开合之大小,非言架子之大小。

苌家拳有一开必有一合,有一合必有一开。

有人以为“长身为大,屈身为小”,实谬!

苌乃周《大小势说》云:“合势不嫌其小,欲气合得足也;开势不嫌其大,欲力发得也。”

初学者不得言气,合势则自然之合,尽力一收,越小越紧越好,即苌家拳

传人所言之“秀”(荥阳方言,意为团聚其身,缩为一团。“秀”即“缩”之音转),而开时尽力展开,不嫌其大,力才能发出。

苌乃周《打拳须知》要求“收势偏见其短,着人偏见其长”,也是对大势与小势的解说。及至内气充盈,合则团聚其气,蓄势待发;开则气以催外,不愁不开也。

苌乃周《论用功》一文中所言“先抡小圈,渐抡渐小,迨于成时,则有圈而不见圈,纯以意知,自不着迹”,乃是养到之时。

内有所动,外无痕迹,拳走捷径,节约时间,非门外汉所言动作不到位者。此时之势大势小,与初学之势大势小无关。

苌家拳之初学,皆为正势,因用时多用偏势,故达到一定程度则需练偏势。

苌乃周《初学条目》云:“正以立其体,偏以行其用。偏正相济,体用兼全,不忧武艺不高人也。”其《二十四字偏势》跋语亦云:“ 此虽偏势,却不可废。

体先求其正,用时多取其偏。

以正者多偏者多活,正者多宽而偏者多仄。且利于进退,便于转换。”

对正势与偏势之关系阐述可谓详细。

每见初学武艺者,动辄言“绝招”, 殊不知“绝招”乃日积月累之练习所得,初学者欲一日成名,必不能也。所谓之“绝招”, 实不堪一击。

学苌家拳者,无捷径可寻,循序渐进,方是正路。

此单练非指套路之单练,合练亦非内外形气之合练。

这里所谓单练,指初学时手、膊、腿、足等之练法及手膊与腿足配合之单势练法,即苌家拳传人所说的“撕单势”。

单练之时似眼前有对手,即所谓“常如果对手后跟着”,想象中“因彼势”而“前打后打”。合练则要数势相连,其目的有二:

其一是练习手足等之协调,解决“用时无处着”的问题。但凡打人,皆手足等并用,非单练之动作能解决问题;

其二是练习处理刚柔问题,解决势与势之连接,“ 数势相连一气通”是其目的。

苌乃周有《单练法》、《合练法》、《论单合练》歌,抄录于后:

单练法

单练之法无头着,常若对手后跟我。.

前打后打因彼势,不到粘随莫扣火。

合练法

合练之法亦称能,数势相连一气通。

转关过气要活泼,落点之时亦坚硬。

论单合练

练拳之法分单合,合势自比单势多。

若不分成单合练,到底用时无处着。

苌家拳要求六合,苌乃周《初学条目》:

“学拳脚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心合,心与神合,神与气合,气与身合。

”前四合为初学之要求,要达到形神兼备。等到成手,神之所至,气则随之,气催身动,“六者相合,再无不捷妙灵活处。

于其《打拳须知》中所云之“凡打拳要眼在此而意在彼,如看上打下,看下打上,看左打右,看右打左”,则为高手之所为,非初学者能达之境界。

图片

所谓“三尖”,即鼻尖、手尖、脚尖,亦即头、手、足也。

苌家拳要求三尖要照,苌乃周《初学人手法》云:“三尖照者,鼻尖、手尖、脚尖上下一线相照也。

为什么三尖要照?是因为三尖照与不照,事关动静是否稳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