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椤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很久之前就有耳闻。昨日去采摘草果的路上,看到了一个大型蕨类植物。 村民说那个叫珊瑚,在饥荒年代,人们靠摄取里面的淀粉充饥救了不少人,如今是个濒危植物。 看着这蕨将来有长成木本的趋势,我猜大概是桫椤了,我感到很惊奇,天呐,我居住的村子里面居然可以看见野生的桫椤。 后面一想,如果连我住的这里都没有桫椤,那桫椤就真的是太濒危了。 我这里足够偏远,靠近边境,村民们还在用北京80年代的收割方式收割稻谷。 好多地方还是土路,房子也还是木房子,青砖白瓦,这个村子的快递都是我来了之后我开通的。 不过呢,这里是高黎贡山,是世界物种基因库,是动植物最后的避难所,路边有桫椤也不足为奇。 过去没种草果的时候,桫椤更多,桫椤和草果都喜欢潮湿的地方,中华本草上用桫椤来祛风除湿。 太过奢侈,没有必要,这里就不说她的药用价值了,可以祛风除湿的大路货很多的。 三亿年前的一天,两只恐龙漫步在丛林中。它们悠闲地取食着高大的树蕨的叶片,心满意足。 沧海桑田,恐龙已然灭绝,而树蕨坚强存活至今,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蕨类植物有11500多种,是仅次于被子植物的第二大维管植物类群。 桫椤目是蕨类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类群,其中几个科的植物具有树状的茎,被称为树蕨。 别名蛇木,是能长成大树的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有着“蕨类植物之王”的美誉。 树蕨在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生活的时期达到繁盛,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的“活化石”植物。 但经历了数亿年的变迁,遭遇了两次群体缩减,如今已成为濒危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桫椤是地球上唯一存活至今的树蕨,3亿年前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地球上曾经有很多木本蕨类,比如芦木、封印木,但它们都已灭绝。 侏罗纪时代最繁盛的动物恐龙也灭绝了,而与恐龙同时代繁盛的桫椤却在恶劣环境中存活至今,令人感到不解。 对这一濒危物种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地球地质事件、生物进化和生态演变的认识。 对认知地球植物类群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还将提高地球自然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水平。 蕨类植物通过孢子繁殖,对水的依赖性较强,所以存活至今的很多蕨类植物比种子植物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 同时,树蕨生长繁殖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它喜温暖潮湿,厌干旱寒冷,孢子繁殖效率低。 树蕨的茎干又称为“龙骨风”,有较好的药用价值。然而,树蕨生长速度缓慢,100年才长高几米。多种原因导致桫椤在自然界中存活数量有限。 桫椤顶上丛生着许多大而长的羽状复叶,如果把叶片翻转过来,可以看到背面有许多星星点点的孢子囊群,桫椤就是靠这些孢子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的。 孢子囊群呈小球状,孢子成熟后会随风飘散,落到土壤中,萌发长出一个心形的绿色片状体,称为原叶体。 它下面有假根,可以独立生活。 在原叶体上长着颈卵器和精子器。精子成熟以后,可在水中游动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 合子仍不断吸收原叶体的养料,继续发育,最后长成一株新的桫椤。 地球进入冰川时代后,气温急剧下降,氧气变少,高大的蕨类植物难以负担巨大的身体耗能,就逐渐灭绝了。 只有能适应当时环境的小块头动植物,被选择并保留了下来。 后来又发生了一些灭绝事件,加上环境持续恶劣,高大的蕨类退出了历史舞台。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后来居上,在生存竞争中取胜,最后蕨类就只剩下一些低矮的种类了。 在2亿多年前的二叠纪末,大量的蕨类植物因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了。 它们的遗体堆积在地下与氧气隔绝,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有机质腐烂分解成泥炭。 由于泥炭层层堆积、压紧、变硬、脱水、胶结,碳的含量升高,泥炭转变为褐煤。 在地热和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继续被压实、失水,经多重物理化学变化后变成了烟煤,即形成了大范围的厚煤层。 桫椤科植物是古老的孑遗植物,是地球的“活化石”, 竹类植物是干扰桫椤生长的主要物种。 竹类依靠地下茎迅速繁殖,入侵桫椤的生长区域,扩张生存领地,这就导致桫椤的生长范围缩小,可利用资源变少,桫椤幼苗难以存活。 桫椤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茎干除去皮后为“髓”,在壮药与瑶药中有“龙骨风”的美名。 早期农户为了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对桫椤滥砍滥伐,减少了桫椤的生存面积。 近年来发觉到桫椤的观赏及药用价值后,大肆砍伐,使得桫椤的数量急剧减少。 参考文献 (1)蕨士”舞台探索蕨类植物的变迁 (2)3亿年兴衰:桫椤生而为“树”的奥秘 李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