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子龙 还记得戊戌年仲秋,十余位文坛老友相聚襄阳举办笔会。天朗气清,盛意款款,令人襟怀慨爽。 特别是襄阳久远而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而灿烂的文化宝藏、多姿多彩的现代人文故事,让作家们兴奋不已、才情迸发,或乘兴挥毫,笔走龙蛇;或举一反三,议论渊深;或心乎珠玉,见景成诗;或志气纵佚,建言献策…… 笔会者,以文会友。襄阳采风结束,有人还没有回到家,当年正值创作巅峰期的黄孝阳,大作就已经面世。思光武、念诸葛,“诗书两襄阳”……藉《新华日报》为襄阳笔会“大合唱”起调、定音。 紧接着,今日才女群里的当家妙笔葛水平,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高台,发出“襄阳好风日”的感叹。只见她才情隽发,辞采精奇丰致,文章读之令人击节,诵之可醉汉江。 随即,笔会作家们从全国各地的主流媒介上,发出了歌咏襄阳的强大和声。 邓刚乃大汉,体魄雄健,偏是文思敏妙,笔意盎然,对在襄阳“舀一瓢江水就能喝”赞不绝口、心怡如醺,堪比一千多年前醉卧鹿门山的孟浩然。热播剧《潜伏》的原著作者龙一,才华俊逸,以“诗眼”看襄阳,千年古城变诗城,诗意纵横,清幽淡远。刘兆林和厚,着眼于“襄阳的儿女们”,并为他们所感动,笔墨饱满有力,内涵丰润。李寂荡是笔会作家中比较年轻的,处于创作第一线,站在“大雾弥漫的薤山”上,为襄阳大合唱增添了一个柔缓的声部,高华悠远。李贯通先生,文气贯通,古今贯通,对襄阳歌之咏之、一叹三唱,灼灼华彩,摇曳多姿。 多声部襄阳大合唱的“领唱”叶辛先生,其成名作《蹉跎岁月》及后来的《孽债》,都创造了“洛阳纸贵”的文坛大观。他的字也写得好,因此,对米芾“米襄阳”情有独钟。自通书道便说得到位,文章从容丰沛,读之如见米芾运笔,龙腾四海,凤舞九天。 作家的灵感,与襄阳的历史和现实对接;作家的兴奋点,正是襄阳最重要的特点。把这些文章集成一册,几乎概括了襄阳今日的卓然风采。作家是敏感的,他们的感触真实而深切,有细微的洞察力,也有很强的现实感。再加上笔会的形式具有“散文大赛”的激发力,足以调动作家们的全部才智和创作力。他们不负文字,不负襄阳。 今日再读这些文章,有重回襄阳之感,风物宛然。珠玉在侧,难免荒陋,却乐于记下此情此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