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安眠方治疗失眠案

 xyf4345 2023-10-26 发布于浙江

7种常见病的临床新疗法

组成:神门、大陵、太溪、行间。
功效:安神定志,交通心肾。
方义:本处方在《针灸处方新解》程氏安神方的基础上化裁而来。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责之于心,因心主神志,外邪入侵、五脏功能失调或久病体虚,导致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均可引起不寐。
“补神门,泻大陵,平补平泻内关”为程氏安神方,去内关,加太溪与行间,而成本方。方中神门乃心经输穴、原穴,为君,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辅之臣太溪属肾经的输穴、原穴,滋肾水、养心阴以安心神;大陵、行间为佐使,上下同名经相配,前者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输穴、原穴,后者乃足厥阴肝经之荥穴,属火,两者泻火护阴以安神。诸穴君臣佐使互为协调,补虚泻实,标本兼顾。
操作:先直刺行间3~5分,用提插泻法;大陵直刺1~2分,用捻转泻法;神门直刺1~2分,用提插补法;太溪直刺3~5分,用提插补法。针刺时总体手法无论补泻,手法宜轻,以上穴位留针30分钟,若患者针后在治疗床上睡着,确认安全后可延长留针时间至自然醒来。
加减:伴耳鸣者,加听宫以阴刺法刺之,与中渚、足临泣远近相配,达聪耳明目、决堤开塞之功。
验案:黄某,男,43岁,2016年12月30日初诊。自诉入睡困难且多梦,心烦,凌晨1—2点易醒,醒后整夜无法再入睡,视物模糊,神疲,纳可,二便调,口苦尤甚。舌红衬紫、有裂纹、苔脉,弦细。曾在某三甲综合性医院诊断为失眠、黄斑水肿,经服西药症状未见缓解,故寻求中医治疗。经服疏肝清热之剂化裁调理1个月,患者自诉复查黄斑水肿亦消失,症状明显改善,口苦未作,寐增进,醒后能再入睡。现仍视物模糊,近日左耳耳鸣。舌红、苔薄,脉细。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辨证:虚阳上浮。

安眠方加听宫、中渚、足临泣、攒竹针刺治之。1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周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升,偶有入睡困难,多与情绪相关,视物模糊改善,耳鸣较前减轻,舌脉同上。继续治疗以稳固疗效。

按语:患者平素心情急躁,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邪火扰神,神不安而不寐,故患者不寐多与情绪相关。疾病迁延日久,灼伤阴精,肾阴损耗,阴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因实致虚,虚实夹杂。安眠方正切中病机要害而获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