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越来越多,道医揭秘治疗方法!

 致志不渝 2023-10-27 发布于广西

图片

抑郁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独处少交流,阳气易受损

人得群居而易于充满生气,独处既久则人气自弱,邪气易伸。故有古语:人少则不居大屋。处于大居,而无人气,久则易于伤阳。

人体的元神即是阳气,阳少而阴多,元神不能抗邪气,则元神易伤。由此而出现不少鬼魅之病症,也多由乎此了。抑郁病之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2. 抑郁的关键是阳不得伸

所谓阳不得伸,即阴重而阳微,阳不能出于阴。因此出现抑郁寡欢等阳气郁闭之证。其关键并非阳气之足,而是阳气之运行不畅。

而过食牛奶、奶酪即易导致体内湿重,湿性粘腻,易胶滞阳气,致阳气之不舒。

3. 过用西药影响了阳气的运行

西药的应用,往往是以抑制生命的迹象为过程。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最终影响了生命中最本质因素,阳气的自然发展变化。由此而导致阳气不伸也就不足为怪了。

4. 现代生活的压力剧增

当前世界变化的节奏加快,电脑、汽车的普及以及信息交流的增多大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规律与习惯。社会运转的速度加快必然导致人们的压力增大、精神紧张、易于生气。

木气过旺,则相火随之而炎上。久则会极大地耗伤人体的真阳。

而真阳的作用在于维持各个脏腑机能状态,从而促进生命发展。每个人的真阳能量有限,奈何人们不知节省这有限的能量,反而肆意消耗。

由此则会导致真阳亏虚于下,虚火亢盛于上的局面。

表面上看生命的征象非常灿烂,人们依然能努力工作,依然能自由地生活。岂不知阳虚之于下,则大病之将至不远矣。而且,阳既已虚,则无力出之于外。

5. 木气失养,则肝胆不能协调神志

目前人们更习惯于晚睡晚起,而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11时至3时是肝与胆的时相。如果此时人们去睡觉了,则肝胆可以得到自然地休息。肝胆为木气所主。木气得养则可以生长化收藏。即所谓木者,阳之上升状态了。

古人用五行来描述人体的脏腑,其实是找一种实在的东西来比拟阳气的不同状态。因此,既然阳气不能自然上升,也就是说春之不春,何能得夏旺秋收冬藏?

此一周期小则为一天,大则为一月,一年,更大则为六十年。而抑郁者,春之阳气不伸也,或曰子时一阳不升也。

治疗抑郁,从阳立论

图片

由此而知,治抑郁当求之于以下几条。

1. 扶阳气,则元神得养

其法当补少阴,少阴者,心肾也。肾为真阳水火之宅,内寄相火;心为君火之处,内有元神所寄。心肾阳气充足则君火可制约全局而无抑郁之弊。

2. 伸阳气,则元神能出于阴

阳在春升,在夏长,在秋收,在冬藏。故养春气即是伸阳气。其治在肝胆少阳之经。而伸阳气即需养少阳春升之气。适时睡眠、辛以养肝即可(肝欲散,即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

3. 降郁火

阳得养则旺,得伸则可出之于外。于是再降所郁之火,则阳升之路可畅,而郁邪可祛。开四关升清地气、降浊天气,则东西两路可通。更有清降阳明诸法,皆是。

以上诸法若能融会贯通,则治抑郁不过如此。

唯需注意尽量不用西药,或者用而不多,能减则减。

西药的功效在于把阴阳调整到一个低层次的平衡上,是以抑制生命的旺盛为代价以取得暂时的安定,颇有夹板治驼的味道。

从阳气治郁证,大法即是如此。即如其他疾病,多关乎阳气之偏左偏右,也照样可依法施术,其理大同小异。

图片

我们通过上图,尝试以道家的理论去解释一下:我们可以把男人叫做阳,可以把女人叫做阴。那在我们的心里情感上,我们可以把那些快乐的美好的积极的愉悦得有目标感的,有动力地叫做阳。

我们可以把那些黑暗的苦难的悲伤的痛苦的抑郁的叫做阴。然后我们惊讶地发现,如果你用这个图去对照抑郁的话,那抑郁是我们生命黑暗的这部分。

那么对于黑暗的这部分,你想做什么呢?我们曾经或者一直以来都会有一种想法,我要杀死意欲杀死黑暗,杀死这个苦难,我不想要,我要排除他,我想要回归到一片光明。

可是天地的规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我们永远不能杀死黑夜,让我们永远变成白天。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维去考虑,也许我们不能杀死抑郁,但是我们可以跟抑郁共同融合共进,去创造我们生命的太极,这是我们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核心思想。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抑郁是你生命中阴性的部分,甚至是每一个人生命都会经历的阴性的部分...只是内核强大、能量俱足的人从不为其困扰而已。

道医祛病术网络授课班招生启告

图片


自古以来,道家多术,卜,相、命、医、山为道家五术,历代修道之人皆通五术,修道之人以术载道,道以术显,以道统术,以术弘道。

中华医学最初并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通过道医表现出来的。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道医中的“医术”部分逐渐脱离了“道”的成分,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通常意义上的中医,而道医则归隐山林,道不轻传,一直处于隐藏或半隐藏状态,尤其是近代以来,更是少为人知。

道医,古代称“大医”。道家医学,是一种融道家信仰(心理治疗)和药物方术(生理治疗)于一体的宗教医学。道家医学,既是中国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道家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晋代道医葛洪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所以民间历来就有“十道九医”之说。仙道贵生,利物济人。救贫济病,历来就是道家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社会民间,祖国各地历朝历代都有神医和仙家出山济世利人。道医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和医学,她本来就是扎根于中华民族的。

道医传至今日仍体现着求道之士追求长生不死的思想,她除了囊括中医的内容外,还有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特殊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甚至能达到逆天改命的神奇效果。所以在广大百姓的心目中,身怀绝技的道人往往随手就能让一些垂死之人立时病除。

为了使神秘的道家医学能服务于当今社会,广度有缘,流布妙法,邀请道医传人张道长任教,传授道医理法,指明法径,普渡有缘。

为方便诸位道友学习,兹定于2023年11月09日—2023年11月15日,举办道医祛病术网络学习班,本次学习班采用网络直播授课模式。

本期网络学习班学制7天,每天晚上七点上课,每次三个小时,授课采用视频直播教学,授课主题群交流辅导模式,主要由张道长言传身教,悉心相授玄门道医秘法、道学真机。本期学习班愿以道门秘传道医之学接引善根,以助所学之法普惠众生,人身难得,真师难遇,望有缘人得之,勤力修习,行善积德,广结善缘。 


图片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约八千多年。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家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对生命和宇宙的本质认识为基础的。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于气。注重对“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的把握。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要求为医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和“审查病机,勿失气宜”。并把修炼内丹的成就用于诊治疾病,从而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道家医学体系。

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的大概统计,在东汉时期,道医占国家整个医家人数的22.2%,魏晋南北朝时占28.3%,隋唐五时占20.2%,东汉至明代占9.9%,明代占7.2%,清代以后,道家衰落,道医所占比例就很小了。从东汉至明末来看,道医占国家整个医家人数的百分之十,这就雄辩地证明了道家医学流派的客观存在及其历史地位。

医通仙道。医道同源。古之道寄于易,易医相通。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古之道医者,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道医当中多神仙。医神、医王、药神、药王等,多为古代的名道医。

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道医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医学理论,包括“精、气、神理论”、“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其中以“精、气、神理论”最为突出。二是丹道理论,包括“丹道”理论派生出来的“性命双修”理论、“后天返先天”理论、外丹制药技术理论等。共同构成道医祛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道医的诊治始终不离“一阴一阳谓之道”范畴,一方面,在气位上,把阴阳之气的“开”、“合”、“枢”的调节与和谐作为入手处。尊重人体自身的自治机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擎引之”。不时地调整机体气机,帮助其恢复自治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神”位上,从阴阳未分处下手,直接进行灵性的调整,解除“因果链”对健康状态的影响,使生命层次得到提升。这才是道医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

在入手处,道医始终把疾病与健康放在天地的大系统中整体考虑,遵循“审查病机,勿失气宜”的原则。运用道医技术使人体的气机的“生、长、收、藏”循行无滞,与时偕进,疾病自然不复存在。在气机调节的“开、合、枢”方面,更强调“枢”的作用,枢不灵则开合不利;在“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中更注重“藏”的功用,藏不强则生长不壮。

在“究竟”位,道医注重的则是心灵的洗涤。通过忏悔,通过守一、内视、存思、存神、行气、胎息、导引、按摩、辟谷、服食、调摄、外丹术、内丹术等措施。借助身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从而达到康者健,健者寿,寿者仙的境界。

中医和道医在治疗上的最大不同点则是道医学还注重运用内丹功、辟谷等修炼之类的养生康复方式,甚至还使用祝由、画符、占卜、求签、咒语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方式。这也是道医学在在治疗方式上最具特色、也是最玄秘的地方。

道医中的医、道渊源始终以道为体,以医为用。道医收蓄了道家“重人贵生”的教义与修为法,重视人和生命的价值,并将此种观念与教义注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践于生活,将道与医融合在一起。老子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与一般宗教的神灵主宰论不同,道医立足于现实,关注人的健康与长生,故道医可将道的虚无与医的实用圆融一处。

道医的溯源是原始的宗教信仰,但是与一般的宗教相比,又多了一些现实的人道情怀,实则难能可贵。中华文化之本源即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修道便向天地法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天人合一而长生。可以说,道医由道而生,为道而行。


图片

道医、中医,同源共脉。何源所同?阴阳也,天地也,自然之道也。何脉所共?轩辕黄帝之仙学也。古有“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亦有“岐黄源于仙学”之谓。

仙学认为人身有三宝,三宝者精、炁、神也。精者,魂之始也,神之基也;神者,魄之始也,精之基也。

运化不息,本之一炁。炁者,运化之机也,升降出入之枢也。

仙家之学与医家之学,皆本于“道”。故“道家”将性命之学称为“仙道”,“医家”将性命之学称为“医道”, “仙道”和“医道”皆秉于“自然之道”。

然自汉始,医家杂五行于六气之中,“仙道”与“医道”自此分野。“仙家”本六合之正,以“运化”为第一要义,崇真守道。“医道”本六气之正,却杂以五行之生克,去道渐远。

东汉张仲景,医家之圣,采道家之原,而隐道家之名,一部《伤寒杂病论》是为医界准绳,以六经为辨,可谓后世诸家之规矩,不可斧斫。然诸论皆秉是时之“司天与在泉”气运而论,后世不明,遂有“伤寒派”与“温病派”之争讼,实为后学之障目。历代医家中亦不乏修道者,参道家之机要,而本气运之旨,开宗立派。但诸医家究未透彻遗教后世,可惜可叹。

兹本昌明之世,仙道体医道之憾,开坛讲授道医学之精要,以阴阳为纲,正旦为纪,通过生理、病理、药理,商榷仙道医道玄坛密法。


图片

道医与普通医学不同,更注传承,更注技法的综合运用思路。

道医多有真传、秘传,所学一般都会有明师的传承,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去学习提升,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所以道医更注重传承,并非是简单的医学技术。

道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医入道”,“以身证道”,通过传承,返观内察,回归生命的本源,从而使人具备颇为神奇的诊病、治病能力。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兼具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即使同样的针灸、方剂,由于传承和道术的关系,道医与中医的治疗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同样针灸一个穴位,或者开一模一样的方剂,道医的治疗效果会好过中医。

追根溯源,横向比较,可以说,“道”是中华医学的灵魂和根本。失去了“道”的中医不是完整的中医,而虚实兼治、阴阳并举的道医才继承了华夏文明的精髓与实质。古传中医即道医,是道家文化与中华医学的完美结合。


图片

道法传承讲究真传一句话,并且大道至简。能否掌握道医学就在于是否得到师傅的口传心授。只要学者认真听师傅教授,心领神会,可以掌握这门神奇的方法,道医学最适合以下几类人士学习:

1、中医师、按摩师、养生师、保健师、美容师等大健康领域的从业人员,为他们提升对于人体的认知,助他们掌握道医高等技术,扎实提高疗效。

2、注重养生健康,期望提高身体素质的人员。

3、道学、道医文化爱好者。

4、大健康领域从事培训教学的师资人员。

5、有心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修行者。

6、探索人体奥秘,期望心灵升华的各界人士。


图片

张老师,武当松溪派第13代正宗传人,武当松溪派拳法研究会副会长、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武当山松溪派拳法研究会教练。

1977年随安徽省武协主席胡敬章(已故)先生习练少林、形意、八卦等拳法,尽得恩师之真传,被恩师收为关门弟子。后随形意拳大师闫先进习练形意拳。1989年驻武当山道观,在此期间尽得松溪派第12代传人游明生大师之真传,为松溪派第13代正宗传人,集武当松溪、形意、八卦、太极、丹道、道医于一身。多次为领导人演出并受到接见,其弟子遍及德、美、英、法、澳、俄等多个国家,曾多次应邀出国讲学。

张加立老师长期致力心身疾病研究,根据中医形、精、气、血、情、神理论,总结出了“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的治疗原则。

在治疗神志病(紧张、失眠、惊恐、烦躁、焦虑、抑郁、躁狂)时,采取先调形正体,再行气散结,续活血除瘀,最终固精安神的四步治疗方案,通过推拿、针刺、艾灸、服药等治疗,达到骨正则筋柔,筋柔则气顺,气顺则血活,血活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的目的。

在治疗躯体疾病(心悸、胸闷、脱发、闭经、疲劳综合症、急慢性胃病、乳腺增生、卵巢囊肿)时,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关注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工作生活压力对患者情绪、情感、性情、性格的不良影响,在调整生理功能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加快躯体疾病的治愈进程,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在攻克癌症方面,更是效果显著,比如直肠癌,乳腺癌等。桃李满天下, 学子尽乾坤。

自2000年起,武当松溪派第十三代传人张加立,致力于道医、武当功夫的身传心教,取得良好效果,为武当松溪派内家拳及道医在海内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图片


第一天(11月09日)
课程时间
课程内容
19:00-19:45
道医的起源及发展概论,道医基础知识
20:00-20:45
道医养生思想概述
21:00-21:45
答疑





第二天(11月10日
课程时间
课程内容
早上:6:30-7:15
内修筑基功法(吐纳功)
19:00-19:45
道医施术的注意事项
20:00-20:45
道医治病常用穴位、十二经络及术语
21:00-21:45
答疑






第三天(11月11日
课程时间
课程内容
早上:6:30-7:15
站桩功、吐纳功法
19:00-19:45
道医用药配伍及禁忌、药理药性辨识
20:00-20:45
道医用药八卦秘方
21:00-21:45
答疑






第四天(11月12日
课程时间
课程内容
早上:6:30-7:15
八段锦
19:00-19:45
道医脏腑理论,望、闻、问、切诊病法
20:00-20:45
道医脉相论述,手法秘要
21:00-21:45
答疑






第五天(11月13日
课程时间
课程内容
早上:6:30-7:15
神仙一把抓、仙师六字治病诀
19:00-19:45
道医脉相病理辩证及生化变化原理
20:00-20:45
道医方剂、丹药制作方法
21:00-21:45
答疑






第六天(11月14日
课程时间
课程内容
早上:6:30-7:15
神仙一把抓 站桩功法
19:00-19:45
常见病症的道医调理方法
20:00-20:45
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医案讲解
21:00-21:45
答疑






第七天(11月15日
课程时间
课程内容
早上:6:30-7:15
八段锦  站桩功法
19:00-19:45
道医经筋导引解结术
20:00-20:45
医案讲解
21:00-21:45
答疑
备注:早上课程以教授功法为主,晚上第三节课程为学习答疑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