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4岁老人北漂11年,掏马桶、摆地摊、做保洁,攒300万为儿买婚房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提到北漂,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年轻人的专利。殊不知,北漂也是老年人的战场。

刘锋今年64岁,退休前,他在河北某县城的一家杂志当总编。

原本以为,退休后终于可以享受老年生活。但是却没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接踵而至。

他和妻子育有两个儿子,现在,大儿子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

可是,按照河北当地的习俗来看,给儿子娶个媳妇至少也要花100万。

对刘锋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因此,在这样不得已的情况下,刘锋选择加入北漂大军。

想到自己曾经有几十年的编辑经历,刘锋觉得找工作并不会那么难。

然而,现实却好好地给他上了一课。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也比不上人家靠关系进来的人。

后来,刘锋干脆放弃了写作,放下架子干上了体力活。

他掏过马桶,做过销售,还干过保洁,摆过地摊,不嫌脏不嫌累。

平时,他自己吃饭也特别节省,一天的饭钱都不超过10块。

住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条件都很一般,有的时候还要和女孩子一起合租。

刘锋表示,自己的目标是存够300万,没有存够就不回家。

刘锋的故事很独特,却也很普通,因为这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家长的缩影。

他们宁愿自己辛苦一些,也要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

哪怕他们的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在中国式家长的眼中,他们也仍然是一个孩子。

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子女和家庭,却很少为自己考虑。

这种行为虽然令人动容,但却也值得人们深思: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像外国人那样学会为自己而活?

过度教养是很多中国家庭的通病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西方国家要更强。

同时,受到古代封建家长制度的影响,在中国,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也远比西方要高。

在西方,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而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掌握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话语权。

抚养孩子、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

然而,在中国式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不仅仅存在于孩子未成年之前,还包括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

在很多家庭中,甚至还会出现父母为孩子奉献一生的情况。

中国式父母的过度教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种是过度溺爱,第二种是过度操心。

我们先来说第一种。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认为,溺爱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在外部世界的投射。

她认为,每个父母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另一个就是内在的小孩。

当父母把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时,就会为孩子无节制地付出。

表面看上去,他们很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但实际上,他们满足的只是自己心里的那个内在的小孩。这属于父母的一种自恋。

第二种过度操心往往还会出现在孩子成年以后。在中国,这样的现象十分常见。

哪怕对方已经人到中年,还是有很多父母忍不住要去操心儿女的事情。

他们不关心儿女是否真的需要自己的付出,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就像刘锋,他今年已经64岁,还有六年就步入古稀之年。

他的子女也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在忙了一辈子的情况下好好享受老年生活。

同时,他们也更加希望,父亲选择北漂是因为他本来就向往北漂生活,而不是完全为了自己。

其实,一直被付出的子女也会在父母的过度教养下产生两种比较极端的心理。

第一种是不懂感恩,极度自私。

在父母的溺爱下,他们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父母的无条件付出并不会让他心生感激,反而会让他变得更加自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被溺爱的孩子反而不懂得如何孝顺父母,关心父母,甚至还会做出伤害父母的举动。

第二种是极度内疚的心理。

很多父母以为自己的付出会让孩子更轻松,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自己所付出的只不过是自己强加给孩子的需要,

并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绝大多数父母都没有认真地问过孩子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产生极度内疚的心理。

过度教养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控制欲

在美国,中国妈妈是一个贬义词。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式教育缺乏自由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人生有着太多没必要的干涉,小到生活中的一些生活习惯,

大到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中国式父母的干涉无处不在。

从很多中国式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而是把孩子当成了未经开发的产品。

至于这个产品怎么开发,还是要由父母拍板决定,

绝大多数父母都很难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人生的控制欲。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

心理学家通常会用“回应”和“要求”两个维度来衡量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否合理。

回应指的是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而要求则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程度。

当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回应过高而要求程度却过低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过度教养的情况。

这种类型的父母其实和那些严格要求孩子的父母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本质上都是在强势地替孩子决定如何做出选择。

他们会把孩子的需求摆在家庭的第一位,无论孩子出现了什么困难,

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孩子扫清障碍。

同时,他们也不相信孩子会具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比较低。

这种父母就叫做“割草机父母”。

过度教养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有的孩子一辈子都依靠父母,

无法独自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的孩子则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感到非常焦虑。

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对于中国式父母来说,相对于如何管教孩子,他们更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把自由还给孩子。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