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永远不要屈服于“无德”的老人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在中国,我们世代受到传统美德中“孝”文化的影响,
“敬老”二字是流淌在我们血脉当中的“根”和“魂”,
但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前提,当我们扭曲了“孝顺”的概念变成了不明事理的愚孝,
相伴而生的就是社会上无德做作、倚老卖老的老人增多。
有些甚至在家庭中还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
让一众年轻人不知该作何反应,是包容还是坦言、是屈服还是反抗。
《庄子》曾经在诗篇当中记载:“为人怀德能传世,相悖之行定祸人。”
这就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什么阶段,最重要的都是品行良善。
诚然,如果家中能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子孙后辈树立榜样,
传递自己的人生智慧和豁达的心态,这可以说是一个家庭难得的幸事。
但有些家庭却没那么幸运,偏偏摊上了一个倚老卖老、自私不堪的老人,
将子女折磨的不可开交,对家庭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在我的来访者当中,周强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头痛的老人。
周强作为家中的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弟弟是家中倍受宠爱的小儿子,
而在周强的成长经历中,自己却常常是被忽视的那一个,
但自从父亲生病之后,就是周强一直在尽心尽力照顾。
把父亲借来与自己同住,弟弟甚至鲜少来家中看望生病的父亲。
上个月周强的父亲突然病重,周强本来还在外出差,急忙赶回家中看望父亲,
却发现难得弟弟也在,同时告诉他家中的财产父亲已经决定好了。
周强对于财产的分割事实上并不在意,无非也就是谁多分一点谁又少分一点的事情。
但知道周强的父亲最近訇然离世,
周强才发现父亲除了把一块没有房子也没人耕种的破地留给了自己。
其余的财产全都给了弟弟,这让周强感觉到内心的难过和悲凉。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德性即知识。”
在我们的道德观念当中,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
彼此尊重、互相理解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但如今,随着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老年人人数的增多,
年龄人的“尊老”俨然已经成为了加诸在身上的道德枷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出现的“道德退行”现象,
这背后与其从小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相关,
也与其道德品质的高低、文明举止的养成以及看待自身能够做到自尊自爱有关。
对于一些缺乏道德的老年人来说,年龄上的“老”就意味着自己在体力上的“弱”,
而这种生理方面的劣势反而成为了他们用以“道德绑架”他人的武器。
平日里我们也不乏见到类似的新闻——“姑娘未让座。
七旬老人坐到其腿上辱骂”、“大妈以自己行动不便为由,要求自己独占三个座位”等等。
对于这些人来说,“老人”两个字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年龄,
而是一种身份上的标签,而在当前的社会氛围当中,他们为自己贴上了这个标签,
似乎就手持了享有优先权的通行证,
据以想要掌控别人为自己攫取利益,“老人”成为了他们道德绑架他人的金字招牌。
站在老年心理学的角度,由于生理功能尤其是大脑功能的逐步退化。
心理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老年人的心理退行,
通常表现为自己固执己见、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不顾他人感受等等。
这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达克效应”,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即越是处在自我封闭的状态,
越难以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同时也难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这也就是为什么,年轻一代总感觉和老年人讲不通道理、对牛弹琴的原因。
但是面对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无德老人,我们也无需惧怕。
尊老也是需要把握分寸并且分辨对象的,一个人只有先自重才值得别人尊重,
那些仗着岁数大、摆资格,被利己心理所操纵,希望年轻人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无理老人,
恐怕永远也无法懂得尊重都是相互的为人处世之道。
如果对于无德老人一味地屈服、忍让、顺从,无疑是助长了他们的骄纵心理,
因此对于无德老人的惧怕大可不必,
不要让自己的愚孝和盲从成为这些无德老人频频出现的根源。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后海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