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想噎死自己”,母亲偷吃儿子蛋糕被网暴,网友:就差这一会?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当中,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大部分的家庭当中,自一个新生命降临时起,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家长都致力于给孩子最好的,哪怕是牺牲自己、倾尽所有也无所谓。

即使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生活条件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但是这种甘愿为孩子付出的父母之心并没有变。

对于孩子的爱固然是作为父母的人之常情,但有时过度的爱也会发展出一种畸形的亲子关系,当对于孩子的爱失去理智,就会造成孩子的人格发展出现自我中心化的倾向,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昨日偶然看到一则名为“母亲偷吃孩子蛋糕”的新闻登上热搜,本以为是见无伤大雅的小事,点开一看,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母亲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在儿子生日的时候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在儿子准备点蜡烛许愿的时候,妈妈看着蛋糕有些迫不及待了,

便询问儿子:“妈妈能不能先吃一块呢,这是妈妈专门为你准备的呢。”

儿子听后答应了,妈妈便吃了一块,当儿子许完愿,准备吹蜡烛的时候,这位母亲没有忍住又吃了一块,儿子突然暴跳如雷,冷着脸直接端起蛋糕扔进了垃圾桶里。

这位母亲在社交平台上也写下:“看到儿子的反应,我恨不得把自己噎死。”

针对这件事情,网友们也在评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些人站在儿子的角度分析,认为母亲和儿子事先已经有了约定,

就是“只吃一口”,但随后妈妈又多吃了一口,是母亲违反约定在先,而儿子生气在后,因此指责这位母亲:“就不能等到儿子吹完蜡烛再吃蛋糕,就差这一会了吗。”

但如果我们站在母亲的角度,会发现孩子会在母亲多吃了一口蛋糕之后有这样出离愤怒的行为,本质上还是家庭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

如果孩子不满于母亲违反约定的做法,完全可以同母亲沟通,而不是采用将蛋糕直接全部扔进垃圾桶里、给母亲脸色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曾经说过:“对于孩子的溺爱,无异于父母亲手设置了一个温柔的陷阱,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于孩子无条件的爱,

实则是父母一步步地将孩子引领向自己亲手挖掘的坟墓当中。而那些被溺爱长大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同时也就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被父母过于娇惯和溺爱的孩子,通常会外在表现出来性格蛮横无理、目中无人,无论是对待同龄人还是长辈,都缺少基本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差,总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让着他,一旦没有顺他的意,则会像上文中那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表现出过激的行为。

在我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生涯当中,也曾经遇到过一位母亲向我讲述,自己的儿子在学校里每年都会留级,已经8岁半了但还是在读二年级,

并且孩子在家中总是模仿婴儿说话的语气,甚至和家人激烈对抗,其实这是孩子由于在幼儿时期被母亲过分宠爱。

以至于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生活,通过反面的行为来博取母亲的关注的表现。

而在个体心理学领域,我们普遍认为溺爱会使得孩子失去个体的独立性,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产生依赖,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也会相比同龄人来说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曾经轰动一时的“杭州银行高管17岁儿子活剥猫皮”的新闻当中,这名未成年的17岁男生,以虐待动物为发泄个人情绪的途径,而他的帮凶则正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一直协助他领养小猫,以供其虐杀取乐。

而这位母亲面对公众愤怒的指责和质问,竟然云淡风轻地说:“儿子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才虐杀动物排解压力。”

从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暴行无底线地包容,也正是证实了那句话“惯子如杀子”。这位母亲自认为是对孩子的帮助,其实是在亲手为社会养育一位潜在的罪犯。

“父母爱子,则为其计深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真正的爱,永远都不是一味地娇纵,而是学会方式,学会用正确地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