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中国工厂,回不去的8小时工作制,打工人:不要压榨工人了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
放言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除了美国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些偶然性的事件而突然迈向世界前列的,都是经历了一个广大人民共同奋斗的历程。
对于中国而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并且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作为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国家而存在。
同时无论是我们积累的物质基础还是国际关系基础,很多也都是建立在大量劳动力的贡献,比如过去十几年很火的“中国制造”上。
对于个体的生活而言,很多人维持自己的生计。让家庭能够正常运转,靠的都是通过劳动来打工,获取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
但是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工厂、工人以及流水线这样的字眼似乎在社会当中越来越不受人待见了。
曾经火爆的中国工厂去哪里了?

社会变迁中的工厂

曾几何时,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工人,通过劳动获取生产资料是大部分人的理想生活状态,并且相应的工人相关的文化也是在当时社会受到推崇的。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大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国家不具备许多顶尖的科技与技术,同时很多领域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去提升,这就导致很多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
很多人也在“劳动最光荣”的口号鼓舞之下,昂首挺胸的进入了工厂。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今我国已经在大部分的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不必再通过大量的劳动区域堆积劳动量,实现量变向质变的过渡。
所以工厂在渐渐的减少,工人数量自然也随之减少。
除了社会现状,人们相应的观念变化也值得我们去注意,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择业观,就业观上,也体现在人们的社会等级观念上。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社会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和工厂的阶段,工人自然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工厂工作也是比较能够受人尊敬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在社会当中占据更高地位的职业也开始渐渐有工人往别的类型转变,比如掌握资本的商人、掌握权利的领导、掌握知识的高管......
人们渐渐开始认为工人只是构成社会的基础,而并非是主导社会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观念变化之下,人们也渐渐开始抵触到工厂去工作。
如今的许多年轻人在走出院校之后,即便是工厂有着不错的待遇,也并不愿意到工厂成为一名工人。
这一方面有工作强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观念的影响,当然,这与现在工人所处的尴尬境遇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当下的工人群体:被压榨,无保障

其实,相关的数据统计反映,在如今的工厂流水线,如果一名工作者勤劳肯吃苦,那么取得的收益其实是非常可观的。
然后这里提到的这个收入是刨除了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有保障的各种保险之外的单纯的经济收入。
换句话说,对于很多进厂打工的人而言,即便是辛勤劳动,那么换来的也可能只有单纯的收入,可能还并没有保障。
之前的三年疫情时期,让很多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收入的多少是值得关注的,但收入的稳定性是更加重要的,它决定了你在危难之下的抗风险能力。
但是对于广大的工厂职工而言,他们的收入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显然是众多职业当中比较差的。
有在工厂工作的劳动者表示,自己每天可能要通过十几个小时的劳动去获取仅仅能够维持一家人生计的毛收入,这样的收入没有任何保障,自己随时可能被厂里开除。
伴随着这种风险,还有比较差的工作环境——流水线上本身就有一定风险,同时嘈杂的周围和不受尊重的工作环境,都让人感到压力极大。
不光领班和领导会常常对自己进行批评甚至辱骂,就连已经工作了很久的老员工,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所以大部分工人处于一个高强度、强压力、低收入、无保障的工作环境之中,这样的生活换来的也只是刚刚足够的收入,这自然能够解释为何如今工厂对于劳动者的吸引力不足。
想要解决这种现状,提升劳动者委维权意识、完善劳动制度、改善人们观念等措施都是很必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