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感事之七 军门南下阻威棱,无米谋炊事可矜。
中潬约降空有策,楼船直取竞何能。
军储断送虓亭火,弩未难穿灌氏缯。
地下忠魂悲愤否,石头余孽尚凭陵。
译文
军门南下阻止威棱,没有粮食无法做饭而被同情。中禅约降只有空计划,楼船直取又能怎样呢。军队的粮食储备被断送,难以抵挡灌氏的进攻。地下忠诚的灵魂是否会感到悲痛和愤怒,太平天国的余孽仍在傲慢地占据着石头城。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从内容分析,应当是评论清末将领余万清的。余万清(?-1862),浙江金华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武举人,道光二年(1822)登进士。此后在贵州累擢贵州黎平营参将。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广东三江口协副将。道光二十三年(1843),任广州协副将。道光二十七年,任潮州镇总兵、高州镇总兵。道光三十年,任四川川北镇总兵、湖南提督,咸丰初,太平军进攻桂林,率兵赴援,有战功。1852年6月8日,余万清逃到道州。指挥部和守备部队只有500名官兵,因此难以捍卫该地区。6月12日,太平军来到城外。当地的地方官员邀余万清到城门指挥军队抵抗。自己跑到开启城东门逃跑。太平军到门口时,城门未关,便蜂拥而入。1853年11月,和春被抽调到江北去对付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向荣兵败,吐血而亡,“江南大营”一度陷入瘫痪。镇江对峙的任务交给了原湖南提督余万清。余万清督师镇江,作为“江南大营”临时主帅,军事水平一般,号称“战五渣”,手下又兵饷两缺,更加无力进攻,只能勉强牵制住镇江的太平军。此时,天京事变爆发,清军趁机反扑,从丹阳、金坛一路杀来。余万清非常善于招降纳叛,还能优待俘虏,救济饥民。如此,镇江城太平军相继投降,守将吴如孝忧心仲仲。1854年的夏天,有两件事情让镇江的形势发生了逆转。一是罗大纲奉命率领镇江的主力部队到芜湖一带作战,二是清朝广东水师的红单船终于开进了长江。红单船的出现使得太平天国的水上优势不复存在,南京和镇江的江面遭到了封锁。随着红单船陆续到位,长江控制权落入清军之后,天京、镇江、扬州等城市出现粮食危机,天王被迫放出数万妇女外出“就食”,以减轻粮食压力。没了粮食,太平军许多士兵意志动摇,纷纷逃离镇江,主动向余万清投降,混饭吃。罗大纲走后,镇江的防守任务由吴如孝承担。清军的统帅还是余万清,他依然不敢直接对镇江发起进攻,不过,他趁着红单船封锁江面的时机,开始切断镇江的粮道。镇江的粮食供应原来都靠着太平军水师接济,现在水师来不了,吴如孝就想在镇江附近获取粮食。余万清看到这一点,他下令镇江附近的乡镇挖开田埂,放水淹没镇江城附近的稻田,同时严密封堵进出镇江的道路,让太平军无从购粮。吴如孝见此情形,便试图打破清军的围困,建立一条陆上通道。他想主动出击,与南京取得联系,但是他的兵力不足,难以取胜,不过还是得到了一点粮食,勉强缓解了危机。偏偏这时,又传来了不利的消息: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已经被清军镇压了,江苏新任巡抚吉尔杭阿率领着上海的清军赶到了镇江。吉尔杭阿到来后,不但放弃招降政策,还调走余万清精兵,吉尔杭阿改变余万清的怀柔纳降政策,吉尔杭阿过于自信,取代余万清后,直接废除“招抚”政策,对投降之太平军一律斩杀。如此,镇江太平军被断了生路,只能追随吴如孝一战到底,与城池共存亡。他急于拿下镇江。他一边挖掘长壕,对镇江长围久困;一边还跃跃欲试地想要直接攻城,一举拿下镇江。1855年7月开始,吉尔杭阿指挥清军开始连续攻城。但是,太平军的防御十分坚固。清军的每次进攻都以损兵折将而告终。而吴如孝一边守城,一边还不时地出击抢粮,同时,他还能够得到对岸瓜洲守军的一些接济,正是靠着这些努力,镇江的太平军才能在勒紧裤腰带的情况下,一直坚持下来。清军进攻镇江的兵力越来越多,到了1855年底,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而镇江城内的太平军兵力不过四五千人而已,但是即便如此,吉尔杭阿还是对镇江城无可奈何,一点办法都没有。实际上,他已经把破城的希望寄托在了太平军主动放弃城池上面。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时刻关注着镇江战局。到了1856年1月,他终于腾出手来,组建了秦日纲兵团,由秦日纲统一指挥,率领陈玉成、李秀成等精锐部队,总兵力大约四万余人,开始解救镇江的行动。同时,杨秀清的眼光也没有仅仅局限于镇江一隅,他更希望通过对镇江的进攻,调动江南大营的兵力,最终将这个肘腋之患一举去除。1856年6月,秦日纲兵团攻破扬州后偷袭九华山大营,吉尔杭阿分兵前往截击,扎营高资烟墩山。结果,太平军凭借火力优势摧毁清军防线,直接杀入大营中,吉尔杭阿拿出手枪自杀身亡。
首联“军门南下阻威棱,无米谋炊事可矜”指余万清以提督衔南下与太平军作战,但是他兵少饷缺让人同情。
军门:军门 ,本指军营外的大门;清代对提督的尊称。军门在明代是称呼总督和巡抚的(明代督抚同级)。 清代则作为对一省最高绿营长官——提督的尊称。
颔联“中潬约降空有策,楼船直取竞何能”,上联指余万清的纳降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余万清非常善于招降纳叛,据说镇江城太平军守将吴如孝在天京事变后曾与余万清联系投降事宜,吉尔杭阿到来后的杀降,让吴如孝和太平军将士放弃了投降。下联应指吉尔杭阿对镇江的进攻并没有取得成功。
潬:古同滩。
颈联“军储断送虓亭火,弩未难穿灌氏缯“,上联借三国蜀吴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的典故,指清军与东征的太平军李秀成的战斗中的两把火,烧掉了当时的清军粮草贮备。太平军在1854年5月26日(四月初六日)进攻常州,在南门架巨炮数十座,夹火箭攻城,由民舍蚁附而上,火箭喷筒,随之飞发”,遂于是日攻克常州府城。和春逃至浒墅关,“梅恨交集,初五日午间以烧酒吞服洋烟,当日未刻身故”。而苏州失守也与一把火有关,和春死后尸首拾进苏州城,败兵溃卒万余人接踵而至,顿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江苏巡抚徐有壬强作镇静,令总兵马德昭加强城防工事。马认为要守城,必须焚毁沿城民房。徐有壬被迫同意,令马德昭“首令民装裹,次令迁徙,三令纵火”。这三令一出,向来万商云集市肆繁盛的金门、阊门,顷刻之间,烈焰腾空,一片火海。清军、广勇趁机大肆洗劫,居民“号哭之声震天”。金、阊门外烟火蔽天,日夜不息,城内外秩序大乱。徐有壬已完全失去控制苏州城的能力。两把火不仅烧掉了军储,也使太平军轻易拿下常州苏州。下联指清军之兵势如强弩之末,不能穿透丝缯。
虓亭火:刘备被陆逊用火攻计打败,蜀军几乎损失殆尽,夷陵之战中的火烧连营
灌氏缯:灌氏即三诸侯之一的灌婴,他住在安国镇灌婴村,曾是一个卖丝缯的小商人,刘邦起兵反秦的时跟随刘邦英勇杀敌被封为中大夫,相当于现在的骑兵司令,汉朝建立以后被封为颍阴候。
尾联“地下忠魂悲愤否,石头余孽尚凭陵”,上联应指镇江之战中坚守阵地,最后引爆炸药自焚的周兆熊。1856年4月,东王杨秀清组建救援兵团,让燕王秦日纲率陈玉成、李秀成、周胜坤、涂镇兴、陈仕章等5位丞相出发,决战吉尔杭阿。吉尔杭阿阵亡后,八旗、绿营一片混乱,士兵纷纷溃逃。周兆熊率亲兵留守营垒,弹奏一曲《琵琶行》,拿起火把,引爆早已布置好的炸药,与营垒共存亡。史载:“吉尔杭阿既殁,破子冈为贼困,汲道断,兆熊固守,时以计诱击贼,杀伤甚多。乞援於张国梁,未至,围益逼,素得士心,无一逃者。营破,燃火药自焚,一军同死,谥果愍。”下联指太平军占据着石头城(南京),凭借石头城坚固的城防负隅顽抗。 重感事之八 曾持和议纵长鲸,叠荷天恩许更生。
诸葛此来惟尿计,华元独饱借杯羹。
维扬鸟去才施网,北固钟飞坐按兵。
五日伤寒终要死,鸿毛枉自被人轻。
译文
琦善曾因和议而放纵了长鲸,叠加承受天恩允许他再生。诸葛亮此次前来只有尿计,华元独自饱腹借此机会分一杯羹汤。扬州的鸟儿飞走才设网捕捉,北固的钟声响起便按兵不动。五日伤寒终究难逃一死,鸿毛般的生命枉自被人轻视。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评论琦善的。琦善(1790-1854),鸦片战争中的主和派大臣,传统历史学叙事多把他和禁烟名臣林则徐对立起来,林则徐主张禁烟,是主战派,而琦善主和,是主和派,是开门揖盗,是王权说的“曾持和议纵长鲸”,因此,教科书,影视剧,小说中我们看到的琦善都是反派人物,是卖国丧权的汉奸形象。王权这首诗对琦善的评价也基本和传统的认知相吻合。是他在所有人物评价的诗里描述得最差的人物。即使是对赛尚阿、徐广缙、何桂清这些人物也抱有同情,但是对琦善就没有一句好话。首句就抨击琦善曾持和议纵长鲸”,认为是琦善放纵了英国人。接下来讽刺琦善貌似学习诸葛、华元这样的英雄去参加围剿太平军,却“惟尿计”“借杯羹”,没有一个好主意,是为了捞取好处。接下来抨击琦善等太平军走了才派兵去扬州,当北固山激战时也按兵不动。最后病死军中也不值得同情,死得轻如鸿毛。这些认知非常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主战派就是爱国,主和派就是卖国。也符合国人一贯以来的盲目排外的心态。而现实与历史不断上演的悲剧告诉我们,中国人如果不能解决规则意识,不能平等与人交往,依然拒绝遵守国际贸易的规则寻找出路,仍然以天朝上国的心态与人交往,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仍将充满坎坷。本文涉及琦善的评价,不得不多说几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道理:这个世界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的真相,也往往并不是像表面所呈现的那样,对事情的判断,更不能完全依靠我们原有的认知来判定,毕竟我们掌握的历史事实是别人加工筛选过的,往往造成我们的认知浅薄,只是别人告诉我们的知识观点而已,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回过头来看,对琦善的外交,我们需要从事实从新评估,不能沿袭旧说,盖棺定论,认为在强敌面前,主张求和的就一定是“汉奸”,而坚决抵抗的就绝对是“英雄”。作为现代人的思维,应当有现代意识,特别是统治者,首先要考虑到普通百姓的生命与生活,而不能只是追求一个面子和气节。鸦片不断输入中国,危害极大,林则徐坚决禁烟,这绝对是对的;而琦善的主和,难道是因为没看到鸦片的危害吗?当然看到了。作为第一任外交总长,琦善的主张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军事观念。琦善认为,鸦片要禁,但是最好是“弛禁”,需要有方法一步一步来,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能急于求成,我以为这没有什么错,恰恰是一种务实的可行态度。再说,难道林则徐禁烟,没收英国商人的鸦片一把火烧了就是对的吗?鸦片在当时只是一种商品,商人求利是很正常的行为,清政府并没有把鸦片列入毒品,列入违禁品行列,只是普通的商品,从皇室到普通百姓几乎人人都在吸食。要禁鸦片,那得有个过程,明确禁烟法令,禁止吸食,禁止输入,禁止种植同步进行,确定禁止海关输入的时间,禁止输入以后输入的没收,而禁止之前从事鸦片贸易的商人如果要没收应当以适当补偿,或者退还之后让人家拿走。禁止应当是在明确发布禁止令之后的行为,应当有一个告知的时间和处理规定,禁止令颁布之后输入的一律没收,甚至按照犯罪处罚,这样就情通理顺,也不至于发生鸦片战争。这是题外话,这里提示一下不再深入探讨。
首联“曾持和议纵长鲸,叠荷天恩许更生”,上联指琦善的议和主张纵容了英国人,下联指禁烟之后琦善成为罪臣被流放外地,后来又蒙荷天恩,重新任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同为钦差大臣,主战派的林则徐禁烟,成了民族英雄。而主和派的禁烟大臣琦善,却成了人人皆欲诛之的卖国贼。这便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但有一点,林则徐和琦善却是殊途同归:都被严加惩罚,流放外地,成为朝廷罪臣,之后又都重新任职。
颔联“诸葛此来惟尿计,华元独饱借杯羹”,诸葛华元都是我国古代的贤臣良相英雄人物,这里是讽刺琦善名义上以诸葛华元为国出征,实际没有有用的计策,都是臭不可闻的小计谋,是为了捞取好处。琦善建立的江北大营从军事角度看,根本没有对太平军构成实质性威胁,问题是当时的八旗兵绿营兵腐败不堪,是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不要说琦善统兵,就是诸葛亮华元来恐怕一样无能为力。琦善建立的江北大营,军中有近2.5万人,实际上真正可以打仗的只有近一万人,当时的琦善已经60多岁,在官场上摸爬滚打数十年,深谙为官之道,他对于江北大营的管理是以稳定为主,只是时不时放放空炮,出兵打一下太平军,只是为了给咸丰交差。他知道清军根本没有实力攻打扬州。琦善不大规模出击,哪怕是军中将领胜宝非常着急,主动带着自己的人马出击,吃亏之后,琦善都不会派人前去接应。因为琦善知道八旗兵绿营兵的底细。琦善也不愿意主动去打扬州城,预测扬州城内太平军不久之后就粮草尽断,只要切断援军,等待扬州太平军自己放弃即可。忍无可忍的胜保直接给咸丰皇帝写奏折弹劾琦善:琦善但求自立脚步,不计实功。咸丰皇帝得到奏报之后,直接威胁琦善说:“琦善老而无志,如再不知愧奋,朕必用遏必隆刀将汝正法!”面对下属的不满,皇帝的威胁,琦善依旧没有任何主动进行大规模进攻的意图,统军的琦善深知自己手下的那些官兵,根本不可能与太平军作战,只好忽悠上峰。琦善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对太平军只能“围而缓攻”,尽可能敷衍清廷,还要注意“分寸”,千万不要激怒太平军,如果真的大举来攻,他的大营分分钟垮掉。
颈联“维扬鸟去才施网,北固钟飞坐按兵”指太平军撤离后才去进攻扬州。太平军决定北伐后,林凤祥、李开芳抽调扬州太平军主力北伐,曾立昌留守府城,兵力锐减。太平军以“铁索横诸江,加木马如笮桥,朝夕驰应”,使扬瓜镇联成一体,加强防御地位。琦善见扬州守御力量削弱,于5月下旬加强攻坚,两次开凿隧道,轰塌天宁门城垣。曾立昌临危不惧,率军堵御,“随时补筑”,挫败了攻势。琦善只得重新回到围而缓攻的状态。
尾联“五日伤寒终要死,鸿毛枉自被人轻”,指琦善在军中病逝,作者咒他死得轻如鸿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