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术初体验

 海倫在台灣 2023-10-29 发布于中国台湾

在台湾住了六七年,第一次做手术,因为得了中耳炎导致左耳穿孔,需要补起来。上一次和医院打交道,还是生小孩,但因是自然产,没涉及手术。

一个月前带小朋友去一个温泉度假酒店玩水,其中一个设施是一个圆环,里面都是出水孔,水压不小,我们不断穿来穿去体验被水柱四面喷刺的感觉。突然感觉左耳被刺了一下,进了水,偏着头跳了几下,当时不以为意。

第二天左耳就开始有堵塞的感觉,听人讲话像隔着水声音从岸上传过来,其实说话的人就在我对面,那段日子和人讲话都要凑过去,像是要闻人家的气味,而且要全神贯注侧着右耳去捕捉声音,生恐漏掉关键字串不起来意思。想来“侧耳倾听”这个成语,不知是不是也是一只耳朵得了中耳炎才发明出来的。

接下来我的左耳朵开始疼痛、流脓。去了家附近的耳鼻喉诊所,确诊是中耳炎。医生开了点耳剂和口服消炎药,一次三天的量,我看了三次诊才好,这是有史以来最久的一次诊所就医了。医生说耳膜破了一个洞,消炎后要去大医院做手术。

于是我就预约了台北荣民总医院的耳科,挂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医生的号。医生用会发光的内视镜让我看到了自己耳膜上的小洞,画面很像在看熔洞石钟乳,又探测了鼻腔确定不是鼻子问题引发中耳炎,然后让我到满专业的听力室,来判断我的听小骨有没有受损,答案是没有。最后就明确了我手术的两种方案:

原理都是从我耳朵后面取一小块皮肤,补耳膜的洞,一种是走健保的手术,会有一个小伤口,但无需自付钱;

一种是自费的微创手术看不到伤口,价格是6万台币。两种手术的效果是一样的,都能把洞补上。

医生和我确定了手术时间,给了我两天时间思考用哪种方案。我有公司和个人投保的两家保险公司,电话打过去都确定手术属于保险给付的范畴,保险公司按1-10给手术分级,可以直接告诉我赔付的额度,而且两家保险不冲突,可以重复领,最后都嘱咐我出院时要医生诊断书和住院收据即可走赔付流程。

在这里我要说明在深圳时,我先生有过一次手术经历,我术前咨询保险公司时,他们无法明确能否报销以及报销的额度,术后又要去所有的病例,最后告诉我保险不覆盖,整个过程把我折腾得够呛,最后传递给我的message是“别给我找事”。那是公司给员工投保的很大额的保单,结果什么都没有。

你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差异有多大。希望现在那家保险公司已经不这样了。

我的保单都不算大,但保险赔付总额基本可以Cover手术费用,我就选了自费手术方案。住三天院,睡两个晚上,就完成我的手术之旅了。

手术的过程没法说明,因全身麻醉,啥都不知道了。但我发现台湾医院的人力配置是以医生、护理师(护士)为主,然后是大量的志工。

这家医院的志工居然有八百人,而且基本都是五十岁以上的熟龄层。

政府鼓励退休族群和社会不脱节,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和集体生活,更有助于身心健康。

我先解释一下志工和义工的区别,二者都是出于自愿服务社会的意识参与社福工作,但志工是要接受训练并担负职责的,有明确的排班,也领薪水,只是比较低。

资料显示志工按学历和年资划分,薪资从28000到35000不等。

志工满三年,服务超过300个小时,会有政府颁发的服务荣誉卡,可以免费进入所有公立的旅游风景区和场馆。

义工则没有这些,有点像临时支援的人力,闲着没事过来转转的感觉。

选择在医院做志工,大概还有个好处是,如果生病,马上可以得到医治,所以才能聚拢这么多人。住院部把推床推轮椅、打扫清洁、送餐送饭等杂活都给了穿马甲的志工,不同的工作内容穿不同颜色的马甲,材质因季节还有区分,冬天的厚一些,夏天的轻薄些。

医院很大,分很多区,各种检查都是不同的志工带着我去的,他们拿着我的病例,每到一个地点就会扫描我手腕上的住院条码。我猜测这也是确保志工完成任务的管控方式。

去手术房的志工是推着轮椅来接我的,我说我可以走,他坚持推。他还准备了温箱拿出的毯子,热热的,很舒服。开刀房的志工年轻力壮一点,至少不是满头白发的阿公阿妈了,坐他们的轮椅虽然速度很缓慢,这个部分我真心喜欢刺激的,但会少一些被年长者服务的愧疚。

这就是我刚经历的蛮新奇的体验了,还真算是一段脑子进水的经历。虽然医院真心很棒,保险公司也很给力,但我还是不想再经历了。我希望谁的脑子都不要再进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