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吏与好官

 laoguor 2023-10-2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临时工】80×80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图片

还是先从纪晓岚笔下的灵异故事讲起。

雍正年间,沧州举人刘士玉家,突然闹起了狐狸精。狐狸精别的地方不去,藏身书房,日夜作祟,不管谁进书房,不管说什么,它都跟人互怼,还向人扔瓦片石块,只是从不现身,没人见过它长啥样。

当时的沧州知州董思任,听说刘举人家里有狐狸精作祟,自恃官声不错,集正气与官威于一身,主动前往驱邪。

到了刘家,董知州指着房顶就开始训斥狐狸精:“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天地有正气,人妖无通途,你跨界捣乱,难道不怕天谴吗?”

话没说完,便听到屋檐上有声音传来:“得了吧,我知道您官当的还算可以,爱民如子,也不贪财,就不搞你了。不过,我也知道,你的所谓爱民,只是为了博个好名声;你不贪财,是怕有后患,所以,就别跟我讲什么天地正气了,不好使。就这样吧,你再说下去,恐怕就自取其辱了。”

刘举人以为董知州会回击,没想到,听了狐狸精这一番话,董竟一言不发,灰溜溜走了,一连好几天情绪低落。

故事出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原文如下: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

董思任,史上确有其人,籍贯山东平原县,雍正七年到九年任沧州知州,《沧州志》说他任上“精明果断,一时豪强遁迹。率绅士创建考棚,士林戴之”。秉公执法,又重视文化建设,很得读书人的爱戴。但狐狸精那一番话,明显击中这位“好官”的软肋:所谓的爱民,不过是为了博个好名声;所谓的清廉,不过是怕有后患。

说白了,还是精致利己。

那怎样才算是好官呢?纪晓岚没直接说,在同一卷里,又讲了另一个故事:

还是沧州,崔尓庄镇北村,村民郑苏仙某次做了个梦,下了地府,恰好阎罗王正在给新鬼算善恶积分,进行批处理。这时鬼吏带着一个穿着官袍的鬼进来,那鬼昂首阔步,见到阎王爷也不怕,自称当官时,所到之处最多就喝一杯水,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俯仰天地间,浩然无所愧,申请下辈子投胎富贵人家。

阎王呵呵一笑说,国家设官治民,官吏遵章守法行事,只不过是尽职尽责。如果说不要钱就是好官,你摆一个木头人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用喝,不比你更好?

那官袍鬼说,就算我没功劳,那我也没罪责。

阎王又冷笑着说,你任上每一次作出的抉择,都是为了保全自己。比如某某案子需要你发声,你为了避嫌,一声不吭,这样对得起百姓吗?还有某某案子,你怕麻烦而没有上报,这样对得起朝廷吗?为什么阳间对当官的要三年考一次政绩,就因为当官的无功就是罪,你真的不懂吗?

此话一出,那官袍鬼低下头,惶恐不安。阎王又笑了,安慰他说,放心吧,你刚才只是太高调了,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世还是可以再当官的,去吧,让鬼卒带你去转轮王那里报到,他会酌情安排的。

官袍鬼刚走,鬼吏又带着一个老妇人进来,郑苏仙一眼认出,是邻村一个普通妇人。没想到,她刚一进来,阎王竟一脸敬意,向她拱手行礼,命鬼卒“给老人家上茶,上好茶”。老妇人喝完茶,阎王又命鬼卒,送老人家托生好人家去。

郑苏仙糊涂了,偷偷问身旁一个鬼卒说,这人我认识,就一个普通的农妇,她有啥大功德,怎么大王对她如此尊敬?

鬼卒说,她虽是普通农妇,但一辈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连世间那些真理在握的理学家在她面前都会自愧弗如。因为人只要有了利己之心,必会生出各种心机,损害他人利益,继续放纵滋长,就会荼毒四海,遗臭万年。该农妇全无私心,阎王爷才给她最高礼遇。

故事最后,纪晓岚说,从这两人死后不同的待遇就可以看出,不管你是名人权贵,还是普罗大众,只要私心一闪念,鬼神就知道,并给你记录在案。观察一下发生在你身边的事吧,信不信由你。

向上滑动阅读

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闫罗王方录囚。有  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郑私叩冥吏曰:“此农家老妇,有何功德?”冥吏曰:“是媪一生无利己损人心。夫利己之心,虽贤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损人,种种机械因是而生,种种冤愆因是而造,甚至贻臭万年,流毒四海,皆此一念为害也。此一村妇而能自制其私心,读书讲学之儒对之多愧色矣。何怪王之加礼乎?”郑素有心计,闻之惕然而寤。郑又言此媪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锋棱顿减。王徐顾笑曰:“怪公盛气耳,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带。促命即送转轮王。”观此二事,知人心微暧,鬼神皆得而窥。虽贤者一念之私,亦不免于责备。相在尔室,其信然乎?

两个故事,同一个主题:什么样的官才是好官?

官的本义,《说文解字》说:“吏事君也。”而“吏”的本义,是“治人者也”。从“官”的字形上看,下面的“㠯”,“犹众也”,就是黎民百姓;“以宀覆之,则治众之意也”。

也就是说,官,本来是替帝王治理百姓的人。至于什么“青天”、“父母官”、“爱民如子”,甚至什么仆,对不起,那只是一个哲学概念。

所以,为官之道,不过是依法行事,廉洁自律。

能做到这样的官,不叫“好官”,而是“循吏”。

循吏之名,出自《史记·循吏列传》,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如是定义:“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办事依法循理,中规中矩,不吹嘘自己有多大的功劳和能力,不过不失,百姓不会歌颂他。

《循吏列传》中的公仪休,就是一个典型: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公仪休是鲁国博士,因为学识渊博而当上鲁相。他守法循例,不瞎折腾,为百官做出榜样;他还告诫那些吃财政饭的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有人送好鱼给公仪休,被他拒了。送鱼的说,听说您很喜欢吃鱼我才送上门来,怎么就不收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收。我身为鲁相,想吃鱼随时能买,如果我因为收了你的鱼而被撸相,今后不但买不起鱼,也不会有人送我了,你说,我能不能收你的鱼?

如此拒贿的动机,跟纪晓岚笔下的董知州和那个官袍鬼一样,不是不想要,而是利弊权衡,怕有后患。只不过,公仪休自己说出来,更坦荡、更真实些。

正面这件事,就颇有争议了: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身为鲁相,吃的菜都是自家种的,这已经很难得了,可是,有一次他竟然因为觉得菜太好吃了,就把园里的疏菜都拔下来扔掉。还有,他发现妻子织的布质量很好,即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把她的织机烧毁了。

这是疯了吧?

不,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都像我们这样自给自足,那些辛辛苦苦种田、织布的农民,怎么能把他们的货物卖出去?”

身为鲁相,为了鲁国的经济发展,为了带头“不与民争利”,竟做出如此大公灭私的事,今天看来,很多人是不是又要热泪盈眶了?

可是,真要倡导商品流通,鼓励消费,把自家菜园、织布机毁了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把妻子也赶走?她只不过想相应您的号召,勤俭持家而已,哪里做错了?

戏演过了吧。

或者早就看她不顺眼,想吐故纳新了。

不管此事是他那位被赶的妻子往外宣传的,还是他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如此高调,不仅矫情,也“着相”了,最终还是落入第一个故事里狐狸精所说的“好名”。

说白了,“好名”也是出自私心。曾经,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吵了两千多年,但说“性本私”,应该没人会反对。因为,自私本无所谓善恶,从私心出发的行为,是否损害到公共利益,才是评判善恶的标准。就像董知州和公仪休一样,守章法,爱名声,不收受财物,固然也出于自私,但这种“自私”,对当时当地的百姓有利,庶几也可称之为善。

所以,百姓从自身感受出发,认为循吏就是好官,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为官者也这么想,那就很讽刺了。就像第二个故事中那个官袍鬼,自诩“所至但饮一杯水”,实际上却是“处处求自全”,该吭声时不吭声,明哲保身,在阎王眼里,那就是“负民负国”,“无功即有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