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如梦玲 2023-10-29 发布于河南

经济水平的提高,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渴望,令儿童旅行变成热门。

旅行费用继择校费用、兴趣班费用后,位列第三大教育花费。

“放假你们去哪儿啊”,这句体现的不仅是教育观念,而是你有钱有闲吗?你玩得起吗?不管是真心想带孩子出去“长见识”,还是比较心作祟,不管经济实力如何,都被卷入这阵风中。

见到了,不等于长了见识。图片

城市化生活带来了玩伴匮乏、自然接触匮乏,电子设备和大型游乐场泛滥,为弥补这一缺失,我们选择带孩子出行。

那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从家门口商场里的小游乐场,带到了一个更大的游乐场,从一个城市的海洋公园,带到另一个城市的动物园、海洋公园……

“见到没见过的”和“长了见识”不能划等号,昂贵的投入,带来的并不是与之相等的见识增长。

在这些更豪华、更现代的环境中,得到的多是享乐与消费。

在旅途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思考别人为什么活,自己应该怎么去活,这是有些人所谓旅行的意义。

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管到哪,最想去的还是游乐场玩,那么多名胜古迹不在乎,不感兴趣,于是大人硬要ta看,还硬要看出点什么。

一个孩子,也许乐意对着马路牙子发呆一上午,而不在意是哪个国家的马路牙子。

孩子到底能从中看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ta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样。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当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我为什么存在”的时候,才对自己和别人要“怎么活着”感兴趣,才有探索的欲望。

有的人到了成年,也是浑浑噩噩的活着。

很多时候,我们带孩子转遍全世界的结果,不是让ta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识”,只是ta被迫在安排下,完成了家长的夙愿。

旅行对孩子的意义取决旅行对父母的意义。

我们希望孩子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

我们带着孩子出去,全是围着孩子转,不停的告诉孩子看,你从中看到了吗?

孩子学的是父母,你先去行万里路,注意,不是为了带孩子出去才行万里路,而是因为你自己对旅行感兴趣。你能做到吗?

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在旅行酒店和景点里。

难道在名胜古迹照了相,就算是旅行吗?

等我们离开的那一刻,我们于这个新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生活,还是一片陌生,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过融入和接触。

简单的参观游览,拿回来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图片

在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除了身体的疲惫和人云亦云的感受,哪里会有对生活、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

如果能在假期跟某个家庭互换,让孩子坐上当地的公交车,去当地的集市,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村里那条小河汤水,让ta坐在门口的老树下打盹,让ta交到几个当地的小朋友……

这段经历给ta带来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ta经历的,都不是人为制造的,都是真实生活……

没有思考与欲望在先,不会有所谓的新发现。

期望父母们不要“人云亦云”对孩子,给孩子留些体验,做ta这个年龄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