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可修复的桡神经损伤,患者需要获得腕背伸、伸指(掌指关节)、拇指背伸和外展的功能。对于单独的桡神经损伤,所有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支配的外在肌都可作为移位动力。如果神经修复后的预后较差,可行肌腱移位术。 肌腱移位术需要注意的要点: 术前保证关节的活动度,避免关节挛缩。作为移植动力的肌肉必须足够强大,移位后的肌力一般降低一级。肌肉起点与移位后的止点成直线最为有效,对于尺侧腕屈肌移位代指总伸肌尤为重要。尽可能增大肌肉的实际滑程,将肌肉与周围筋膜性连接广泛性分离可增加其运动幅度。前臂肌肉在手部运动中存在协同性,指屈肌与腕伸肌协同,指伸肌与腕屈肌协同,尽量采用协同肌作为动力,协同肌移位后再训练更为容易。局部软组织无硬结、瘢痕等,必要时使用皮瓣提供新的覆盖,肌腱移位在皮下脂肪层与筋膜层间通过效果最佳,在瘢痕区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注意切口设计,避免使肌腱缝合部位直接处在切口下方。 目前对于肌腱移位的最佳组合还没有达成共识,常见的肌腱移位组合为: 旋前圆肌(PT)代桡侧腕短伸肌(ECRB) 尺侧腕屈肌(FCU)代示指至小指指总伸肌(EDC) 掌长肌(PL)代改道的拇长伸肌(EPL) 对于单纯骨间后神经麻痹的患者,不需要使用旋前圆肌重建腕背伸。 该组合的第一个切口在前臂的远1/2沿尺侧腕屈肌的远端纵向切开,并呈J形延长,横行切口长度要足够切取掌长肌腱,将尺侧腕屈肌在豌豆骨近端横断,并在切口内尽量向近端游离。可使用肌腱剥离子将肌肉与周围致密的筋膜分离。FCU肌腹较长,常常延至止点近端数厘米内。可将附着于远1/2肌腱的肌腹切除,这样不仅便于移位,而且避免移位后尺侧形成臃肿的外观。 第二个切口开始于内上髁下方5cm,然后转向前臂背侧并指向Lister结节。切开尺侧腕屈肌肌腹上的深筋膜,必须将其彻底游离,以便能够将肌腹和肌腱引入近端切口内,从而调整肌肉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支配尺侧腕屈肌的神经位于肌肉的近端,对肌肉近端的游离要避免损伤神经分支。 第三个切口开始于前臂中段掌-桡侧,经由前臂桡侧旋前圆肌所在区域转向背侧,然后再折向手背指向Lister结节。在切口的掌侧确认旋前圆肌肌腱,沿桡骨找到其止点。需将旋前圆肌尽量向近端游离,切断与周围组织连接,以改善其滑动。将旋前圆肌经前臂桡侧皮下,在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浅层,引至桡侧腕短伸肌腱腹交界远端。将尺侧腕屈肌腱引至背侧切口内,尽量使尺侧腕屈肌走向自内上髁指向伸肌支持带稍近端的指总伸肌肌腱。背侧切口辨认拇长伸肌,将其在腱腹交界处切断后,引出Lister结节,改经鼻烟窝引至腕掌侧。在腕部切断掌长肌腱,将其向近端尽量游离以保证改道后与拇长伸肌腱成直线牵拉,将掌长肌引至背侧切口鼻烟窝区。 调节移位肌腱的张力十分关键。术者往往以为伸肌腱术后可随时间拉长,因而错误地倾向于将肌腱缝合过紧。肌腱缝合张力应能够充分伸腕、伸指和伸拇,但又不能过大妨碍手指的屈曲。 尺侧腕屈肌代指总伸肌 腕关节中立位,掌指关节中立位,尺侧腕屈肌最大张力; 旋前圆肌代桡侧腕短伸肌 腕背伸45°,旋前圆肌最大张力; 掌长肌代改道的拇长伸肌 腕关节中立位,拇长伸肌远断端最大张力,掌长肌最大张力。 缝合后通过腕关节的被动活动测试缝合张力,检查移位肌腱对手指的协调性背伸。在腕背伸位,应当可以轻松将手指充分屈曲,而在腕关节屈曲位时,掌指关节应当被拉伸到伸直位,但不能是过伸位。 术后使用长臂夹板固定患肢于前臂旋前15°-30°、腕关节背伸45°、掌指关节轻度屈曲(10°-15°)以及拇指最大伸直和外展位,手指的近侧指间关节不固定。 《格林手外科手术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