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读写》(四)之“阅读提升表达能力”

 斐言乱语 2023-10-30 发布于湖北

《阅读提升表达能力》

        引言:本来突发奇想,只打算写一篇关于好好说话的文章,又不知不觉扩展到了四篇,变成了听说读写。关于写作,我大概写了数篇文章,关于读书的,也写了大几万字的文章,今天再写一篇关于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相关的文章。        

         如果把说话和写作叫作输出,那么听话和阅读就是输入,如果你不善于表达,大抵是因为你听地太少,阅读量太少。很多人提到写作,就会说,现在提笔是因为不得不写,被逼无奈。实际上要有写作的冲动,阅读的数量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阈值,这个数量是四百到五百本。写的文章有读者,最起码要读到两百到三百本,因为如此你写出的文章才有见地,文章的深度要高于一般人群。要学会表达,输出除了学会倾听外,还要大量地阅读。我就从以下一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为什么要去读书。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或者根本不读书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自己很忙,或者说自己过得已经很好了,没有必要去读书,这类人要么养尊处优,要么太宅圈子太小,要么没有目标志向,我这文章也没有必要去看。我们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同理你也没必要去指望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问题的人去解决问题和改变提升。有朋友讲,那些成功学的书都是假的,谁会把他成功的方法写出来呢,很多年前,可能我比较认可这句话,但依然有疑虑存在。后来读了一些书,包括人物传记和成功励志的书,发现书中会舍弃一些内容,但大部分还是真实的,读后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最近这几年,我也写文章,也装订成册,也算做一个作者。无病呻吟的文章我是不愿意去写的,之所以动笔,是因为我认为写的东西有价值有意义,而且对部分朋友有所帮助。如果是为了误导人,何必要去做这个事情,俗世中有太多的事情去做,与其浪费时间,何必陪陪妻儿,外出旅游。人与人的差距,实际上是由效率的不同决定的。很多人不愿意坐下来读书,而愿意实践和行动,如果方向不对,方法不当,效率当然更差了。有的人认为自己取得的成果少是因为行动的不够,做的太少,于是就不断的行动和坚持,结果依然不如人意。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读书可以让你找到正确的方向,找到合适的方法,唯有如此,通过实践才能结出更多的果实。吃一堑长一智,讲的是在实践中犯错了,碰壁了,智慧提升了,但如果没有思考,就会不断的栽跟头,也很难长出什么智慧,读书加上思考,就会让你少吃堑,多长智慧。

        大多数人总想着通过一点努力,就能使得自己的现状大为改观。进一次健身房就能立瘦十斤,进一次培训课堂就能变成专家,读几本书就能满腹经纶,这都是痴人做梦。读书也是如此,要读到足够数量,一个人的谈吐和气质才会改变,大多数的人从不开始,即使开始了也坚持不到质变的程度。

        二、要读什么书。

        有朋友问我,他也知道读书好,也愿意读,但是不知道读什么书,我就反问他,想解决什么问题,我再来推荐。不知道读什么书,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在那方面进行改变和提升,也是没有目标和志向的表现。人这一辈子,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要成为谁,早期的时候这个谁是你的偶像,晚些的时候是那个独特的自己,也就是想清楚为什么你能与众不同。偶像干什么,你跟着学习模仿,弄清楚了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在自己的优势特长方面发力打磨,但大多数人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我建议从兴趣开始,也要从由浅入深开始。别人所说的好书,对于你也许不是好书,不是合适的书。对于初读者,建议从小说、人物传记,甚至一些鸡汤文章开始,小说有情节和冲突,可以引导你读下去;人物传记大多都是写一些在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的故事,读时你会突然发现,对方也是普通人,你也可以像他一样;心灵鸡汤实际上是正确的废话,但道理都是对的,读了会让你辨别正误和是非。这些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也容易上手入门。

        初级阶段过后,就要多读一些实用的书籍,例如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未来想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等等。一个年轻人刚入职场,读一些职场相关规则的书;处于恋爱年龄的青春少男少女,读一些跟爱情相关的书,加深对异性的了解;生养小孩,多读一些关于养育和教育子女的书;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场菜鸟,读一些管理相关的书籍,为日后升职做打算;40岁之前,读一些历史和官场相关的书,为即将到来的中年危机做下打算并准备应急预案;50多岁,读些养生相关的书,为退休做准备,或者读一些哲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的书籍,开始寻找人生的第二曲线。

        如果你的阅读量已经达到好几百本,估计你已经能够分辨出什么书是否适合你,是好书还是坏书,这个时候就已经会开始选书或者给别人推荐书了。当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时候就可以尝试一些专著和经典了。专著或者经典比较晦涩难懂,如果没有入门,没有一定的基础,是很难读懂的,起步太高往往容易半途而废。

       我们买一本书,拿起一本书,是因为知道这本书,或者别人推荐(包括文章)了这本书,或者去走向了存放这本书的书架,这种阅读,实际上是在自己已知的领域进行深挖,但无益于扩展自己的无知边界。有些知识需要追求精而深,有些要追求多而杂,这个阶段,多扩大下交际圈,多认识各行各业的精英,特别是不和自己一个行业和圈层的,认识后,问问别人却在读什么书,让对方推荐下。他们推荐的书,往往是你从来没有想到的,也许自己去买也触及不到的。

        无知的边界扩宽了,对于事物的认识深刻了,你的心境也会豁然开朗,看待世界的视也会改变,最重要的一点,他能够帮助你认识你自己。杨绛先生讲过:“你所有的问题,就是想太多,书读的太少。”

        三、怎么阅读

        这一段是方法论,主要谈我的方法。七八年时间,我也读了近一千本书,也算个读书人,也许对朋友有借鉴意义。首先,解决为什么没时间读。其实读一本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一本200页,15万字的书,读完也只需要4个小时左右。我读书一般在早晨上班前、中午午休时和晚上休息前,有时候工作强度不大,简单的书一天就读完了。工作忙或者应酬多时,就用周末读,选一个时段,什么都不干,专门用来看书。其次,创造条件阅读。想读书时,随手能拿到书就能阅读,我的办公室、家里还有车上,都放着书,有时间,想读了就能顺手拿到。再就是,无论到哪里都带一个包或者背一个包,包里总有一两本书。往往出差的时候,是我读书最快的时候,飞机上,高铁上,地铁上,出租车上,等人时,我都在读书。现代人,钱包装进了手机,因为怕麻烦,到哪里都带一个手机,手机的内容丰富多彩,也许你打算用app读书,但发现有太多的游戏勾引你去玩,好玩的短视频还要刷,太多的“朋友”信息要回,如此时间就一分一秒,累积到几个小时或者一天就这样划过。其次,就是要自我激励。读书也要定下目标,分解目标,当目标达成后,给自己一定的奖励,没达成进行惩罚。我的方法是,如期完成目标,奖励自己买一本一直想买但又舍不得买的套装书或者精装书,惩罚自己,就是罚自己读更多的书,一般是找几本薄薄的书读完。读到好书,可以拍照配文发朋友圈,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轻薄幼稚的表现,显摆和分享只在一念间,只要动机和目的是纯正的,就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和看法。我每年会建立一个文档,把读过的一本本书的书名添加在文档里,看着文档的长度不断地增长,成就感油然而生。做任何事情,要学会用事实和数据去讲话,大差不差的计划最终会导致千差万差。如何读,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提升自己对读书重要度的认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不是必须做的事情,就会可读可不读,我们的大脑被设置的程序是为了选择性的记住跟生死相关的事情。为了能够记住书中的内容,你要不断的欺骗你的大佬,告诉他读书是与生死相关的事情,慢慢的你记住的东西就慢慢多了。世间最难的事,物质财富的积累,使得太多的人的不用读书,也能过得自我感觉良好。

        当有发言的机会,你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实际上是你脑袋空空如也,也就是读书读的太少,也很少进行深度思考。人的一生,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都是在日常日复一日的在做准备,然后等机会到来迅速抓取,读书实际上就是在做准备,否则机会来了你也抓不住,或者根本也辨识不到。

2023年10月28日于出差途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