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弹在上海(作者:汪康)

 黄之中 2023-10-30 发布于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图片

评弹在 上海

汪 康


中华文化根深叶茂、绚丽多彩,评弹便是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图片

评弹诞生在苏州,流行于江浙沪一带,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这是一种以吴语为主,兼有韵白和京白,包含“说”“噱”“弹”“唱”的表演艺术。评弹又分评话和弹词。评话俗称“大书”,内容都与金戈铁马或者江湖情仇有关。弹词也称“小书”,通常俩人搭档,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边说边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或者民间故事。

图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评弹深受上海人喜爱。老百姓称评弹为“说书”,听评弹叫“听书”。上海评弹团成立于1951年,该团拥有刘天韵、严雪亭、蒋月泉、张鸿声、吴子安、张鉴庭、张鉴国、杨斌奎、杨振雄、杨振言等“响档”。活跃在申城书坛的还有苏州评弹团的徐云志曹汉昌、星火评弹团的祁连芳、长征评弹团的黄静芬等名家。

图片

黄静芬

现在说到黄静芬(1924~1994),很多朋友没有印象。她嗓音圆润,唱腔柔美,擅长乐器,表演多借鉴京剧程式,是享誉沪上的女单档。京剧《四进士》中杨素贞是青衣、宋世杰和毛朋为老生,田伦是小生、贪赃官顾渎为花脸,糊涂官刘题则是袍带丑。黄静芬说长篇弹词《四进士》,一个人起诸多脚色,将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连内心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功力非同一般!

过去电台都在每晚6至8点播出评弹节目,大家一边吃着晚饭、一边欣赏评弹。受家庭的影响,笔者从小耳濡目染,被这项艺术所吸引,晚上总是坐在收音机前听评弹。回想那段日子,感觉自己犹如“老鼠掉在米缸里”。现在,看到小孙儿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我真想带他一走了之、去桃花源里安身。当然,这仅仅是想想而已。说句心里话,借我十个胆子也不敢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寒舍附近有两家书场,一曰“静园”、一曰“仙乐”。我尽管年幼,也隔三差五随长辈去两家书场听书。相较于弹词,我喜欢听评话。实际上,评话跟京剧武戏差不多,也有长靠和短打之分。像《岳传》、《英烈》、《隋唐》、《金枪》属于“长靠书”,而《包公》、《水浒》、《绿牡丹》这一类是“短打书”。我更爱听“长靠书”——大将军驰骋疆场、金戈铁马、八面威风、实在令人神往!

图片

静园书场旧影

我听过曹汉昌的《岳传》、吴子安的《隋唐》和姚声江的《金枪》,尤其喜欢张鸿声先生的《英烈》。《英烈》讲述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故事,书中场面恢弘、脚色众多。张鸿声成功塑造了常遇春、胡大海、蒋忠、王玉、沐英、左成龙、蒋干英等红巾军将领,把各人的性格特征和沙场经历描绘得活龙活现。比如,胡大海嗜酒如命,看上去傻不啦叽,总说俚是“天下第一狠人”,称自己徒弟“贵门生”,让人听了忍俊不禁,所以大家叫俚“阿戆”。但张鸿声说:“谁把俚当戆大,自己就是戆大!”

图片

张鸿声

举个例子:大元帅徐达帐下有个中军官叫杨昆,这家伙平日狗仗人势、习惯耀武扬威。在红巾军攻打采石矶之际,元帅命他去检查军纪。杨昆认为胡大海最有可能违纪,自作聪明率先去找胡大海。胡大海知道来意后心里光火,脸上却不露声色,假意请杨昆喝酒。杨昆这厮本来贪酒,在明知执行公务不能饮酒情况下,一连灌了五大碗,正想吃点菜压压酒时,被阿戆一记耳光打掉两颗牙齿、嘴里鲜血直流。

杨昆捂着脸问:“你、你、你为什么打人?” 

胡大海回答:“吾叫你吃酒,又莫有让你吃小菜!” 

杨昆一听差点哭出来。哈、哈,天底下哪有这等事……

后来,电台不再播放评弹节目,书场也都关门歇业了。大约过了十年,电台里终于重新播放传统评弹,可是书场已然所剩无几。那会儿,我年纪轻身体好,时常趁着“三班倒”的空隙,骑自行车穿梭于仅剩的几家书场之间。简而言之,张鸿声在雅庐书场演出,我便去雅庐听书;他在玉铭楼登台,我又追到玉铭楼。用今天年轻人的话说,这大概也可以算是“追星”吧?

图片

玉铭楼书场

图片

雅庐书场旧影

图片

现如今,市区书场少之又少,笔者不愿意去凑热闹。听书我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打开电视机看“七彩戏剧”频道的评弹节目;二是在手机上搜索有关音频和视频,像《岳传》、《英烈》、《隋唐》、《金枪》之类的“长靠书”都能找到。闲暇时听听评弹,对于老上海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享受了!


(配图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