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个热搜:朋友30岁癌症去世,生前说他反而很开心。 短视频博主@大连老湿王博文说,他有一个朋友,前两天患癌去世了。 于是,他用一个长达7分多钟的视频,记录了这个朋友患癌后的心路历程。 博主说,朋友刚确诊患癌时,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感到震惊,只有朋友一人觉得高兴,因为他终于解脱了。 朋友说,自己从小就是别人眼里的乖孩子,父母对他要求极其严格,无时无刻充满着控制和压制: 吃饭筷子拿高拿低要管; 买衣服和鞋,不管自己多喜欢的款式,只让他买黑白灰三个颜色; 每次张嘴准备说话时,父母都会来一句“你别说话,你先听我说……” 为了能在家里有一点可以呼吸的空间,朋友不断努力,只为完成父母对他设置的高目标,以此讨好父母。 高考前,朋友为了让自己能多学一点,凌晨一点看鬼故事把自己吓精神。 但每次达到目标后,父母不但不表扬他,反而会对他说“这是你分内的事,学习好是应该的”紧接着又给他设定更高的目标。 朋友从小学起考试就一直是年级前十,后来也考上了顶尖的高中,不错的大学,但他却感觉自己活得毫无成就感。 因为他所有的努力,都得不到家人的一丝反馈。 就连考上985,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母也丝毫不激动,对他没有任何奖励。 他问父亲,是不是要请亲戚吃个饭? 父亲是这样回答的:“你是老子还是我是老子?你说的算了?不请!人家考上清华北大有的都没办,你觉得你考得挺好?你不觉得你还能考得更好吗?” 不管什么事,从小到大只要朋友说“我不喜欢”“我不想做”“我想要xxxx”,父母就会用那句经典的“为你好”怼回去:“我要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要是有你的条件,我早就xxxx……” 但实际上,他的父母一个月挣三五千,一辈子不上进、不学习,回家就躺床上玩手机、看电视,却把自己做不到的所有事,全都压在朋友身上。 朋友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无比窒息,却在患癌后感觉一身轻松。 因为他终于可以休息,终于可以活得不那么紧张了,也终于可以用癌症这个理由,不去干父母强迫让他干的事了。 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解脱了。 02 难以想象,一个人活得是有多压抑,才会觉得罹患癌症是一种解脱? 视频底下有这样一条评论: 你信吗,他父母知道他得癌,也会骂他“谁让你不听我们的,乱吃垃圾食品,熬夜。” 这条评论令人震惊,听上去就像是在编故事。 但接着往下刷评论,才发现这样的父母并不是一例两例,有网友就晒出自己正在癌症治疗期间仍然被父母打压的案例: 原来,这样的父母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的一则新闻,一个14岁的男孩,凌晨因为口渴,迷迷糊糊在窗台摸到一瓶液体,以为是水。 结果喝下之后发现是百草枯,后来,男孩因为害怕告诉家长,喝下后两天都一直没跟爸妈说这件事。 最后送医的时候,男孩从嘴巴到胃底都已经被腐蚀了,而且伴有急性肾衰竭。 如果男孩早一点接受治疗,是不是就不会伤那么重? “害怕告诉家长”的心理,真的太让人心疼了。 原来,在一些孩子眼里,生病受伤是犯错。 不少网友也在评论区晒出了自己儿时的同款经历: 之所以孩子会有这样的心理,其实就是原生家庭没有足够的爱。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说,每个让人痛苦的行为背后,都对应着一个爱的缺失。 但你要说父母没有给过孩子一丁点的爱,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是不公平的。 只能说,这样的父母,实际上是没有给到孩子精准的爱。 用丛非从的话说,足够精准的爱是指能撑起孩子健康成长的爱。就像食物一样,孩子的成长中,需要足够的食物来支撑起孩子的身体健康。 同样,孩子需要足够精准的爱来支撑起他的人格成长。 “爱就是重视、接纳、尊重、认可、支持、帮助、保护、关注、理解、陪伴……孩子在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爱。” 当父母否定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得到认可与尊重;当父母控制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得到接纳与尊重。 那些生病受伤害怕告诉父母的孩子,其实害怕的是父母的指责。 而大多数父母的指责,实则是出于关心,也是出于爱。 但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看见,没有理解,也没有尊重和支持,孩子体验到的,就只剩被控制、被压迫和被指责了。 所以,他们才会感到不安和痛苦。 03 泰国有一个短片,叫《豆芽》。 短片里的小女孩Ju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有一次她和她妈妈一起去菜市场。 妈妈发现Ju一直盯着一个摊位看,于是问她在看什么。 原来Ju看到豆芽摊位上有许多人在买豆芽,于是问妈妈:“为什么豆芽卖得这么好?” 妈妈告诉她:“因为只有一个摊子在卖豆芽。” 这时,Ju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父母的反应大概是: “种豆芽干什么?我们又不会。” “我们哪有时间种豆芽?” “好好读你的书,别管大人的事。” 但Ju的妈妈说的却是:“嗯,我们试试。” 于是,Ju和妈妈找来一些篮子,装上土,开始了种豆芽的尝试。 但没有经验的母女俩,豆芽种得并不顺利,没几天,豆苗就枯死了。 这时妈妈的反应依然是:“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于是他们找来一本种豆芽的书,一起和女儿阅读种豆芽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改进种植方法后,Ju问妈妈:“这次会成功吗?” 妈妈的回答还是充满力量的那句“我们试试!” 但是,第二次尝试又失败了。 两人一边对照书本,一边努力寻找出问题的环节,原来是没有按时浇水。 但是由于生活原因,她们无法做到按时浇水。 于是她们想到一个办法,先是收集了许多废弃塑料瓶,将水瓶棒在竹竿上,并戳上洞,挂在豆芽上面,给豆芽浇水。 Ju又问:“它会成功吗?” 妈妈再次笑着回应:“我们试试。” 这一次,她们种的豆芽终于成功了,小女孩也乐开了花。 短片里小女孩的原型叫Netnapa Saelee,现在已经完成学业拿到奖学金,目前在瑞典进行科研工作。 Netnapa Saelee回忆说:“妈妈说的'我们来试试’就像神奇的肥料,养育着我的好奇心,帮我的'知识之树’枝繁叶茂。” Netnapa Saelee妈妈的那句“我们来试试”,其实就是家长对孩子最精准的爱: 对于孩子提出的想法,母亲从未打压和否定,而是给足了自由和尊重,甚至陪着孩子一起将想法付诸实践。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爱不是禁锢,也不是控制。 这世界上的爱有千千万,但是归根结底只有一种,那就是:我是爱你的,而你是自由的。 共勉。 *作者简介:飞白,精读主创,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飞白个人公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