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国是中国上古著名的部族国家,又称莘方国,有辛氏,姺国等等,它是一个历史非常长的“部族”。古莘国(族)大约还在夏初已受封建国于渭水流域,夏商之际又投靠商朝,成为从属于商王朝的大方国,商朝后期又搭上西周,受封于山西长子县一带,随后消融于历史中。 “莘”之名号“莘”的名号来源于日名制,所谓日名制指中国古代贵族社会以甲乙丙丁等十天干符号为名号的一种命名制度。 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的名字分别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每天有一个太阳出现在人间,十天干轮流使用,如此就形成一种“序列”,然后就被用到人名身上,先出生的人名“甲”,后出生的为“乙”等等依此类推。 这种命名方式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原始社会的一大特征是“依女性为世系”传承,即某一女性的孩子视为大家的孩子,部落出生的孩子也视母亲的同辈女性为母亲,所以部落出生的所有孩子均照“天干”排序命名。 这种命名方式发展到商朝还有影响,比如商汤日名太乙,其长子则日名太丁,就是因为商汤的生母为母乙,太丁的生母则为母丁,这是母系氏族特别有“子从母姓(名)”。 古莘国又称有辛氏,姒姓,“辛”即十天干的第八位,是可以和日名制联系起来的。而“姒”又是从“巳姓”变来的 ( 古“巳”、“以”二字可通用)。 古莘国又与夏王朝同姓,或者说同部落。《史记·夏本纪》索隐引《世本》云: “鲧取( 娶) 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据旧注,这个“高密”是指禹,为鲧之子,禹为有莘氏女所生。 这里需说明二点,“同姓不婚”是周王朝为配合“宗法分封制”而规定,商朝是没有“同姓不婚”的规定,在商朝理论上出了六世后可以通婚,依此类推夏朝的同姓是有可能成婚的。 依辰名制,禹为姒姓,亦即巳姓,则禹之生母本为夏部落巳宗之女。所谓“有莘氏女”,自当出于夏部落中的辛宗,所生子女亦为姓㛙,从这个角度来说,禹不是“有莘氏女”的儿子。 当然,这也不影响莘国与夏王朝的关系,《新唐书》说“夏后启封支子于莘”,夏启继位后封亲族于莘,这是以族名当国名。关于夏启封的莘地,大概在渭水流域,有人说在现陕西合阳。 商朝时的莘国古莘国的史事到商代渐可考。 《吕氏春秋》载;“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於是请取妻於有侁氏。有侁氏喜,使伊尹为媵,送女。” 商汤想得贤臣伊尹,就使人求于有侁(莘)氏,有侁(莘)氏没有答应。商汤又换了个办法,求妻于有侁氏,有侁氏这次答应了,且送上“陪嫁”之人——伊尹。 可以看出有侁氏不是不答应商汤的请求,而是想借此上商朝的船。古莘国作为夏朝的亲族,如此做只有一个原因,古莘国看到夏末社会矛盾激化,且与夏后氏离心离德,有侁氏将“宝”押在商汤这边。商汤也知有侁氏在夏朝中的重要实力,也乐意与有侁氏联姻。 也因为此关系,古莘国在入商后,应该仍是举足轻重的大方国,长期与商王朝保持着结盟与从属的关系。 顺着伊尹故里,大致可知古莘国在“伊水之滨”,伊水其地望约在今洛阳栾川,嵩县境内,这是古莘国地望最有力的证据。也可以看出古莘国也在迁移,向着东迁。 另外,关于伊尹为有莘国君奴隶一事,不太可信,因为原始奴隶时代,“知识”都是贵族垄断的,是花钱也买不来的东西,伊尹家世若是低贱,是根本接触不到“知识”,更谈不是成为商朝的商朝名师贤相。 《水经注疏·郦道元·卷十五·伊水篇》:
侁人反叛 到商王仲丁、外壬、河亶甲时,约在商汤建国已有160余年,因商王朝势力衰落,侁人选择了反叛商朝。 《竹书纪年》载仲丁六年( 约前1371年) “征蓝夷”,外壬元年( 约前1367年) “邳人、侁人叛”; 河亶甲三年(约前1355年) “彭伯克邳”,四年“征蓝夷”,五年“侁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侁人来宾”。 侁人即古莘国,它选择与“蓝夷,邳方”反叛商朝,商朝镇压不住,找来商朝东方的盟友大彭国,经大彭国(包括彭国与豕韦国)出手,侁人选择“来宾”商朝。 蓝夷,邳方与侁人相约反叛,彼此呼应,三者的位置就不会太远。而这其中,蓝夷称“九夷”,其散居地当偏于今鲁东南( 或原在今临沂市的兰山区一带);邳方当是初都后世所称的上邳( 在今山东滕州南薛故城西) ,后移下邳( 在今江苏睢宁北) 。 侁人的位置大概就在今天山东曹县,此地的侁国确定与古莘国有关,也与伊尹有关,可能是进入商朝后,部分莘族人东迁过来的。不一定是商朝强制迁移,因为商朝前期,自己都在迁都。 侁人“宾服”后,大概它在商代后期仍然保持着侯国的地位,维系着与商王朝的结盟关系。 周朝时的莘国 商末周初,纣王无道,致使诸侯叛离,这时有辛氏首领辛甲,本是商朝内的贤臣,也有了自己的打算,《史记》言;“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辛甲逃往周朝,班固注曰:“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左传》“尝向纣七十五谏,纣不听,方去而至周。复由召公奭推荐,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县)。” 辛甲非商朝嫡系,跑向周朝,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文王的妻子为“太姒”,“太姒”为陕西合阳地区有莘国之人,与辛甲确实是同祖可能不同宗(部落时期,生产力不足,一个地区资源承受有限,人口多了,就必须分散出去)。后由召公引见,见了周文王,周文王任命辛甲为周朝太史,受封于长子。 封于长子的辛氏(莘国)作为诸侯国没有什么事迹,但作为西周太史却有一定的作为。 首先是周昭王南征,《吕氏春秋·季夏纪》记载“周昭王亲将征荆。辛馀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抎於汉中。辛馀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 辛馀靡,即辛伯,周昭王时南征荆楚,困救王有功被封于西翟。 春秋初期,周王室重臣辛伯,也是辛国之君,某次回到故地“伊川”,看到故乡残破,发出“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的感叹。
总之,古莘国不能算一个诸侯国,它更像是一个大型部落,不断迁移,不断分流,迁移到哪里,就留下一些族人,这些人就是古莘国的后裔,他们在全国各地留下印记,或在山东,或者在陕西等等。 |
|
来自: 陈德龙k60ofaux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