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子弃疾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装备与美联军相差甚远。但在我军优秀指挥员行之有效的指挥下,在志愿军将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的加持下,我军克服了武器装备上的劣势,始终将战局维持在三八线附近,给耀武扬威的美军上了沉重的一课。 笔者本文要讲的战斗,就是志愿军运用正确的战术,克服困难,击败武器装备远强于自己的对手的教科书式经典战例。 1952年夏,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到了“打打停停、边打边谈”的阶段,但中美双方在局部的零星交火,依然很频繁。 当时,志愿军炮兵第七师二十团第一营第一连奉命部署在朝鲜中部的平康郡,与美联军一部展开对峙。 作为炮兵连,第一连装备了4门122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可达11.8公里,在当时的志愿军部队中,已经先进装备了。但与敌人比起来,却有着巨大的差距。 当时,与一连形成对峙的美军也部署了一个炮兵连,装备了6门当时最先进、杀伤力极强的203毫米大口径远程火炮,最大射程在20公里以上。 可以说,无论火炮的技术性能,还是火炮的数量与杀伤力,志愿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依仗这一装备优势,美军企图彻底压制、摧毁我方炮兵阵地,并随时封锁、切断我后方交通运输线路,战场形势极为严峻。 为此,团首长命令一连:要想尽一切办法,立即摧毁对我方阵地构成严重威胁的美军炮兵! 于是,摧毁敌炮兵连的艰巨任务,就交给了一连的指战员。连长立即召集大家开会,商量破敌之策。
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才能打赢“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仗?一名年轻战士发表了自己看法:我有办法!我们带着火炮奇袭,“给大炮上刺刀”! “哦?具体说说,如何给大炮上刺刀?你小子不要卖关子嘛!”连长笑道。 “具体地说,就是秘密将我们的火炮前移至有效射程内的隐蔽地域,构筑工事,由侦察员侦察、计算好各个目标诸元(标尺、高低、方向),并下达到炮阵地执行后,以奇袭的方式,突然实施炮击,稳、准、狠地快速摧毁目标。” 要达成这种战术要求,在当时的条件下极其艰难,更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首先,达成战术要求的准备过程必须绝对隐蔽,丝毫不能暴露。 高傲的美军认为,志愿军不仅没有远程火炮和空军,其火炮射程也很有限,根本打不着他们。因此,美军既不构筑火炮工事,也不进行遮蔽伪装,将火炮堂而皇之地配置在公路两侧的开阔地上。 火炮射击,美军也全靠“红头”机(机头红色的侦察机)侦察确定目标,计算诸元,实施指挥。相反,志愿军受条件限制,时时处处要防敌机、防敌炮袭击。 从开辟车炮通路,到构筑人员掩体和火炮工事,从一刀一斧砍伐木材,到一锹一镐铲挖石头和土方,一切都要在夜间完成,不能有亮光,不能使用炸药,天亮前还必须还原,丝毫不差地搞好伪装。 没有任何外力可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全凭指战员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顽强的意志,志愿军的勇士们做到了! 其次,要达成火炮工事坚固,要能经得起炮弹、炸弹的袭击,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志愿军用100毫米以上的圆木,在火炮工事上加盖,横竖叠放四层,再铺了约1米厚的石头和泥土,最后是伪装层,使其与周围地形地貌基本吻合。 指战员都很清楚:战前细准备、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啊!就是这样,大家硬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完成了炮兵奇袭的一切准备。 这一天,晴空万里,天气格外的好,战士们久盼的战斗命令终于到了。 上级要求一连:“这一仗必须打好!要打出我军的士气和威风!一定要沉着应对,胆大心细,测算准确,打得准、打得狼、速战速决!” 全连提前吃过晚饭,只待黄昏投入战斗。大概下午5点左右,周连长一声令下:“准备射击!目标……”一连的大炮开始发威了。 只听“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几组齐放急促射的爆炸声响彻云天。短短几分钟,指挥所便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敌阵地右侧三门火炮已被我军击中、摧毁! 敌阵地堆放的炮弹也被一连的大炮打爆炸了!周连长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带头高呼:“同志们打得好!再接再厉狠狠地打!” 随即,全连指战员一片欢呼。很快,周连长又下达了新的命令:“准备射击!目标……”随着一发发炮弹的出膛,敌阵地左侧的三门火炮,即刻陷入烟幕火海,同样没能逃脱被我军击中、摧毁的命运。 就这样,一连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发射50余发炮弹,付出2名战士受伤的较小代价,换来了摧毁美军一个重炮连、6门火炮的辉煌战绩! 这在我军的战史上,又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一连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当时我军面临的是极为强大的敌人,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中、朝两国在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上都处于悬殊的劣势地位。 了解抗美援朝历史的朋友们一定都清楚:美联军打仗靠的是“钢铁”,志愿军靠的是“智慧”和“精神”。 我们拥有正义,同时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英雄主义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任何强大的敌人都不可能战胜我们,相反,任何敌人胆敢来犯,必将被英雄的人民军队击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