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11-01 | 阅:  转:  |  分享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1.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分别在
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同一位置同时向上运动,两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第4s时两者相距1
6mB. 甲受到的拉力比乙大C. 甲做速度为4m/s的匀速运动D. 以甲为参照物乙竖直向下运动2.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A.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都不相同B.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都相同C. 甲的音调比丙的高D. 乙的响度比丁的小3.晶
体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A. 密度B. 体积C. 温度D. 比热容4.下列关于一些物理量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A. 某种物质的比热容与该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变化无关B. 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有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形成的C. 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D. 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深度和容器的形状有关5.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小演员们双
手举着“和平鸽”,随着脚步的移动,脚下一朵朵晶莹洁白的雪花如影随形,这一创意来自于冰面倒影。从物理学来看,关于“如影随形”和“冰面
倒影”的中“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 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C. 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6.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
,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B. 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C. 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
机铃声越来越大D. 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7.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
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不正确
的是(????)A.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B.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是水凝固形成的C. “墙内开
花墙外香”——闻到花香,说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D.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汽化时水的内能会减小8.新
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在疫情发生后,医院救护病人时,医生、护士所采取的措施和用到的器材中,
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B. 最普遍采用的“体
温枪”是利用紫外线测体温C. 护士会在高烧病人额头擦酒精为病人降温,说明酒精蒸发时吸热D. 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家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由于各个工厂提炼的技术不同,各种物质的含量不同,如表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各成分的
沸点。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使用,液化气瓶中总是有残留物,其主要成分是(????)物质名称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乙烯丙烯丁烯戊烯沸点/℃?
161.7?88.6?42.2?0.536.1?102.4?47.7?6.530.1A. 甲烷、乙烯B. 戊烷、戊烯C. 丁烷、戊
烯D. 乙烷、乙烯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B.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40m/sC. 影子的
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D. 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
是指声音的音调B. “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C.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 摩托车的消声器是
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2.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A. 晨雾弥漫B. 冰块熔化C. 朝露晶莹D. 霜打枝头1
3.在太阳的照射下,山顶的积雪慢慢变成水,雪变成水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A. 熔化B. 液化C. 汽化D. 升华14.以
下说法正确的是(????)A. 航天员在太空舱内,必须用电子通信设备对话B. 中子、质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20kgC. 我国采用
高压输电必须使用变压器,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D. 人类经过改进低温技术,0K的温度是可以达到的15.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
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对如图装置进行的操作是(????)A. 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B. 改变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C. 沿法线向后转
动板ED. 沿法线向后转动板F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16.物理学家们为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总结出很多
物理规律和定律。亲爱的同学们,电学学习中,我们学习到两大定律是:______和______。17.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
他一共测了五次,这是为了______。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则桌
子的长度应记作______cm。18.智能手机有个“声纹解锁”功能是依据声音的______来识别的。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
惯于关闭门窗,这是在______减弱噪声。19.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工作原理是利用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
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边。制冷剂在冷冻室中发生______,在冷凝器中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并在冷凝器中____
__(填“吸热”或“放热”)。三、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20.如图所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请作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8.0分)21.体育课上,同学们为测量短跑时的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跑步经过10m
、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表中。路程/m010203040时间/s02.54.56.27.7(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
器材是______和______;(2)实验原理是______;(3)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4)全程的
平均速度为______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2.(1)图a是小明、小红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器材规格和水
的质量相同。将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加热。图b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在第8~12min的过程中,水的内能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小红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______。(2)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c).根据
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d).由图象可知,在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______(选填
“继续”或“停止”)。23.下面是“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
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2)更加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响度更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声
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声源振动时____
__越大,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越______;(4)在探究过程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这种实验方法是______。(5)小明
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
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假如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______。(6)小明用塑料袋把一只
正在响铃的小闹钟密封好放进水中后,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______;小明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24.小阳用如图所
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中小阳使入射光线沿着平纸板A(与平面镜垂直)射向O点,观察到反射光线在______纸板上;接下
来小阳使入射光线沿着平纸板B(与平面镜垂直)射向O点,观察到反射光线在______纸板上;小阳继续换用不同的平纸板进行实验,发现反
射光线始终在入射光线和直线ON所在的平面上,我们把这条过入射点并______于镜面的直线ON叫做法线。(2)接下来他继续以法线ON
为基准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他在同一个平面上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发现它们始终位于ON两侧,这说
明______。(3)为了进一步找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准确的位置关系,接下来他应该探究______的关系。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
题,共8.0分)25.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经过某路段时,小明发现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小明爸爸驾车匀速通过这段路程用了0.8h.求
:(1)这段时间内车的速度.(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净月潭的最短时间.26.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4
3.2km/h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后经2s司机听到回声,求鸣笛时汽车距前方的山多远?(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和解析1.【
答案】D?【解析】解:A、根据图象可知,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第4s时甲运动了12m,乙运动了4m,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同时
向上运动,所以第4s时两者相距12m?4m=8m。故A错误;B、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受到的重力与拉力大小
相等,甲乙两物体质量相同,则重力相等,所以甲受到的拉力等于乙受到的拉力。故B错误;CD、根据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为v甲=s甲t=12
m4s=3m/s,乙的速度v乙=s乙t=4m4s=1m/s;v甲>v乙,所以甲做速度为3m/s的匀速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竖直向下运
动。故C错误、D正确。故选:D。(1)首先会根据图象判断甲乙的运动状态;然后从图象中得出第4s时两者相距的路程;(2)根据二力平衡
得出甲乙所受到的拉力大小;(3)根据图象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判断以甲为参照物乙的运动状态。根据图象或图表
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
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2.【答案】C?【解析】解:从图中可以看出,A、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振幅相同,
所以响度相同,故A错误;BC、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相同,故音调不相同,相同时间内,甲的频率快,故甲的音调比丙的高,波形相同,音色相
同,故B错误,C正确;D、由图可知,乙的振幅大于丁的振幅,则乙的响度比丁的大,故D错误。故选:C。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
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
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从声音的波形上分析,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不规则的,乐音的波形是规则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
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3.【答案】C?【解析】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是,吸收或放出热
量,温度保持不变。故选C。4.【答案】D?【解析】解:A、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体的种类有关,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等无关,
所以A正确;B、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一会儿外壳有许多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易拉罐液化形成的,所以B正确;C、燃料的热值
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所以C正确;D、根据公式p=ρ液gh,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所以D不正确.故选D.(1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体的种类有关,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等无关;(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3)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
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燃烧程度等均无关;(4)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本题考查了比热容、热
值的特性,液化现象,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是一道综合性题目.5.【答案】C?【解析】解:冰面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
成的;如影随形中影是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故选:C。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
的现象就是光的反射。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而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及光
沿直线传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6.【答案】D?【解析】解:A、弦乐器是通过琴弦的振动发声的,琴弦的粗细、长
短、松紧会影响声音的音调。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可以改变琴弦的长短,从而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则改变了发声的音调。A选项说法错误
,不符合题意。B、敲锣时,用力越大,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抽气的过程中,瓶内气体越来越少。由于声
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C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安装在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目的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选
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1)响度和物体振幅有关,与物体振动频率无关。(2)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4)减弱噪声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也可以在人耳处减弱。根据各个选
项的具体做法,分别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声音知识中响度、音调、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方法的了解情况,考点较为全面,要记住声现象中的相
关知识。7.【答案】D?【解析】解:A、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故A正确;B、千里冰封--冰是凝固形成的,形成
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故B正确;C、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D、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故D错误。故选:D。(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
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
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
动。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
认识。8.【答案】C?【解析】解:A、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错误;B、“体温枪”是利用红外线
测体温,故B错误;C、在高烧病人额头擦酒精为病人降温,说明酒精蒸发时吸热,故C正确;D、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
D错误。故选:C。(1)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2)红外线的特点是热作用强,可用于遥控、测温枪等。(3)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过程吸热,有降温作用。(4)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红外线的应用
,理解汽化吸热,可解答此题。9.【答案】B?【解析】解:由图中表格可知,戊烷、戊烯的沸点高于常温,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使用,液化气瓶
中总是有残留物,其主要成分是戊烷、戊烯。故选:B。(1)沸点是指物体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2)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增大,
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本题考查了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属于基础题。10.【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源
、光的直线传播、光速和光的反射知识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1)光源: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水母、萤火虫、
电灯等;(2)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3)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两种类型,无论是哪种,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解答】A.月亮本身不能发光,它反射的是太阳光,因此不是光源,故该选项说法错误;B.光在
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该选项说法错误;C.影子、日食、月食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该选项说法正确;D.漫反射也
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11.【答案】C?【解析】解: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响度大,选项
说法错误;B、“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选项说法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
物体都在振动,选项说法正确;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①声音是由物
体的振动产生的;②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③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此题对声音的考查较为全面,要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及声音的特征
进行分析解答,是中考的热点,属于易错题目。12.【答案】B?【解析】解:A、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放热,故A错误
;B、冰块从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吸热,故B正确;C、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放热,故C错误;D、霜是水蒸气遇冷凝
华而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放热,故D错误;故选:B。(1)物体从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放热;(2)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吸热;
(3)物体从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放热;(4)物体从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放热。本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判断,要求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
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3.【答案】A?【解析】解:雪是固体,水是液体。固态的冰块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故选:A。熔化是指物质
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吸热。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分析题目。本题考查学生对熔化定义的理解能力和对物态变化的掌握情况,以及生活
中常见现象的分析和运用。14.【答案】C?【解析】解:A、航天员在太空舱内,可以面对面对话,故A错误;B、中子、质子质量的数量级是
10?27kg,故B错误;C、我国采用高压输电必须使用变压器,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故C正确;D、人类经过改进低温技术,0K的温度目
前人类没有达到,故D错误。故选:C。(1)太空舱内的环境和地球上类似,声音可以在舱内空气中传播。(2)中子、质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
?27kg。(3)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来工作的。(4)目前人类的技术不可能达到0K。本题考查的是电磁波的应用、声音传播的条件和电磁
感应;知道质子、中子的质量。15.【答案】D?【解析】解: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改变纸板F的位置,使其与
纸板E不在同一平面上,看看纸板F上是否有反射光线,即可得到结论,故D正确。故选:D。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
通过让纸板B与纸板A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要验证一个现象是否必须在在某一条件下才能成立,实验时只要让这一条件不满足,观察是否出现这
一现象即可。16.【答案】欧姆定律 焦耳定律?【解析】解: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规律叫欧姆
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二次方、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一规律叫焦耳定律。故答案为: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根据对电
学基本规律的掌握作答。此题考查了我们对电学基本规律的了解,我们不仅要熟悉定律及其内容,更要学会正确利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17.【答
案】减小误差 75.2?【解析】解: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减小误差;77.2cm与其它四个测
量结果比较,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物体的长度为L=75.1cm+75.2cm+75.1cm+75.3cm4≈75
.2cm。故答案为:减小误差;75.2cm。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
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用刻度尺
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18.【答案】音色 传播途中?【解析】解:手机有个
“声纹解锁”功能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这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答案为:音色;传播
过程中。(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
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
处。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可解答此题。19.【答案】汽化 液化 放热?【解析】解:当电冰箱工作时,制冷剂在冰箱冷
冻室内发生汽化而吸热,使冷冻室温度降低;在外面冷凝器中发生液化而放热,将热量散失在空气中。因此制冷剂起到把“热”搬运到冰箱外,使冷
冻室长期保持低温。故答案为:汽化;液化;放热。冰箱的原理是利用氟利昂一类的物质,容易汽化和液化,汽化要吸热而液化要放热,从而将冰箱
内部的热量搬运到冰箱的外部,起到制冷的目的。物理知识是要应用于生活的,我们要学会使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也是中考时的一个重
点。20.【答案】解: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既要发生反射,又要发生折射,则由图可知该光线为反射光线;首先画出法线,在发生反射时,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据此在法线左侧的水中画出入射光线;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据此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
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解析】一束光线从水里射向空气中时,既要发生反射,又要发生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完
成光路图。(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
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1.【答案】刻度尺 秒表 v=st 4 5.2?【解析】解
:(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运动时间;(2)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3)从起点到10m处所
用的时间:t1=2.5s,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v1=s1t1=10m2.5s=4m/s;(3)全程通过的路程s=40m,所
用的时间t=7.7,v=st=40m7.7s≈5.2m/s。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2)v=st;(3)4;(4)5.2。
(1)(2)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st;根据实验原理,要测量平均速度,需测出路程和实验,从而可确定所需的实验器材;(3)在表
格中找出从起点处到10m处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跑步的平均速度;(4)确定全程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跑步的平均速度。本题考查
了平均速度的计算,要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弄清各路程段所用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22.【答案】小于;增大;水的初温较低;
停止?【解析】解:(1)水沸腾的特点是:由图象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9℃,说明水的沸点为99℃,水沸腾的特点是:不断吸热,但温度不
变;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小于一标准大气压;在第4~8min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由图象知,小明水的初温为96℃;小红小
组水的初温为93℃,所以小红的水的初温较低,则小红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较长。(2)由图象可知第8分钟时,海波正处于熔化阶段,故
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到第10分钟,海波不能继续吸热,海波的熔化将停止。故答案为:(1)小于;增大;水的初温较低;(2)停止。(1)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可知此时实验室内的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在沸腾过程中,水继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根据图象,
分析沸腾时的特点并通过水质量的大小及初温的高低判断加热时间较长的原因;(2)由图象可知第10分钟,海波的熔化将停止。考查了水的沸腾
以及对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从图中找出相关的信息:熔点、熔化过程中的特点。23.【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大 变大 振幅
大 将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响度 真空不能传声 液体能够传声?【解析】解:(1)实验中,用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发现乒乓球会
被弹开,这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会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变大;(3
)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的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4)两次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乒乓球的
摆动而得知音叉的振动情况,乒乓球的作用是将微小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转换法;(5)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
声逐渐变小,声音变小,指声音的响度小;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6)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
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能够传声。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大;变大;(3)振幅;大;(4)将微小振动放大;转换法;(5)响度;真空不能传声;(6)液体能够传声。(1)实验中,乒乓球会被弹开
,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3)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
的关系;(4)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5)(6)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物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
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以及转换法的应用,难度不大。24.【答案】(1)A;B;垂直;(2)反射光
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解析】(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实验中使入射光线沿着平纸
板A(与平面镜垂直)射向O点,观察到反射光线在A纸板上;接下来使入射光线沿着平纸板B(与平面镜垂直)射向O点,观察到反射光线在B纸
板上。我们把这条过入射点并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叫做法线。(2)接下来他继续以法线ON为基准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他在同
一个平面上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发现它们始终位于ON两侧,这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为了进
一步找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准确的位置关系,接下来他应该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过
入射点并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为了进一步找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准确的位置关系,接下来他应该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25.【答案】解:(1)汽车的速度为:v=st1=20km0.8h=25km/h.(2)由v=st得,从标志牌到净月潭最快要用时间为:t2=sv限=20km40km/h=0.5h.答:(1)汽车的速度为25km/h;(2)从标志牌到净月潭的最短时间为0.5h.?【解析】(1)交通标志牌“4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40km/h;“净月潭20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净月潭路程还有20km;已知行驶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st求出这段时间内车的速度;(2)已知汽车的最大速度和到从标志牌到净月潭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v=st的变形公式t=sv求从标志牌到净月潭的最短时间.本题考查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时间,关键是明白交通标志牌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不要超速行驶.26.【答案】解:∵v=st,v1=43.2km/h=12m/s,∴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12m/s×2s=24m,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2s=680m,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s1+s22=24m+680m2=352m.答:鸣笛时汽车距前方的山352m.?【解析】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43.2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第11页,共1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小初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