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做越厚的标书和越来越水的项目,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忧伤

 北欧模式 2023-11-01 发布于陕西

招投标这事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却让人一言难尽。很多事情都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但是这这里,最让人讨厌的是越来越厚的标书。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出“文章须言之有物,不做无病之呻吟”。这句话对于当前的标书也适用。很多项目其实用不了写那么厚,但是很多投标方为了显得自己专业或者对项目的重视,或者也是防止别人挑刺,就把标书做得极厚。不仅浪费纸,也浪费评审专家的精力和体力。

之前看过的一些标书,几千页的内容里,杂七杂八,驴唇不对马嘴的东西都列在里面凑页数。像什么项目中用得到的技术介绍一下无可厚非,你把Excel从头到尾详细介绍一遍是什么鬼?你咋不把整个Excel函数说明列在附件里呢。

标书搞那么厚,一方面反映了一些专家只重态度或其它工作,对于真正切中要害的项目要求却理解没那么透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企业为了展现自己的态度,只重形式不重内在,甚至很可能自己对项目都没有完全吃透,所以只能把能沾点边的东西全塞进去,能拿下项目再考虑怎么填坑。而这些,无疑不代表着形式主义对于工程技术领域的影响,以及越来越内卷的社会现实。

要想标书不搞这么厚,需要从某些真正既懂技术又有实际权力的领导开始,引领一股清新的风气。

就好像当年朱元璋发明八股文一样,据传说朱元璋有一次临朝听奏,刑部主事茹太素写了洋洋万言陈说时务,朱元璋听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不由得大怒,将茹太素责打了一顿。后来又让人继续读,读到最后才涉及正题,所提几条建议也还可行。朱元璋一面向茹太素道歉,一面下令纠正浮夸的文风。又钦定了奏言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组成,通称“八股文”。虽然八股文成了格式死板、内容空洞文章的代名词,但是无疑八股文刚开始的时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八股文的衰落,其实本质也是因为西方科技轰开了国门,八股文作为一种符号被打倒了罢了。格律诗尚且能出好文章,八股文又何尝没有奇文呢?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关注活在信息时代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