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其中,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
从北峰往南走,便开始登上攀爬主峰(南峰)的道路。
距北峰不远处是“仙人砭”,与“仙人砭”相连的就是“擦耳崖”了。
这里一面是向外凸出的悬崖绝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游人行至此处,唯恐被山势逼下悬崖,需身体紧贴崖壁慢慢侧身而过,道路紧仄之处更是岩壁擦耳,连脸面都蹭在崖壁上才走得过去。袁宏道曾有诗描写擦耳崖之险:“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亦可言。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形容经过这里不仅要贴崖擦耳,甚至脸皮都沾上了青苔。现在擦耳崖的道路已修整,宽处可走两人。但是到了最逼仄的地方,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擦耳之险。
擦耳崖周围怪石屹立,摩崖石刻很多,像天然的书法屏障。
过擦耳崖后,路边一块巨石,状似卧牛,故名卧牛石。相传当年太上老君路过华山,看到人们开山凿路十分艰辛,就驾着他的青牛为华山开了一条路,人称“老君犁沟”。青牛在此休息,看到华山的美景不想走了,天长日久,便化作此石。
这块奇石叫日月岩,这是日月岩的侧面。
这是始建于北魏的都龙庙,已有1500年的历史,原名胡趋神寺。庙依几块巨大片状石壁而建,构思奇巧,建筑风格别致。
《水经注》记述:“华山搦岭,北胡趋寺,神像有童子之容。祠祀有感,则云与之平,然后敢度”。清以后,庙被俗称为都龙庙,又作督龙庙,庙内塑像为龙君,怒目圆睁,须髭飘冉,形象生动威武。庙的更名大凡与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道路、伤了龙脉的传说有关。据民间传,自毕沅开路伤龙脉后,苍龙再无力行云布雨以护农桑,百姓便塑像祭奉香火以示忏悔,祈请并督促苍龙病体康复,佑百姓丰年太平。
都龙庙在苍龙岭下,南出庙东侧门即苍龙岭。
苍龙岭是指救苦台南、五云峰下的一条刃形山脊,属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号称华山第三险。因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而得名。岭西临青柯坪深涧,东临飞鱼岭峡谷,长约百余米,宽不足三尺,中突旁收,游人在上面行走,心旌神摇,如置云端,惊险非常。因此便产生了唐韩愈在此畏险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留下了苍龙岭上端“韩退之投书处”的胜迹。
相传韩愈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苍龙岭道路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抬下山。
此后,又因这个传说引发了几则趣闻。山西武乡有个叫赵文备的人,百岁时游华山,闻韩愈投书故事,放声大笑,并在崖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有个叫李柏的人登山至此,观苍龙岭奇险,感慨万端,知韩愈投书和赵老笑韩趣事留诗抒怀说:“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
苍龙岭之上,是五云峰,这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头,据说因常有五彩祥云缭绕而得名。又因位居东、西、南、北四座主峰中央,古时也曾称为中峰。
五云峰西面,下临深壑,崖壁陡峭。东面较平缓,是攀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峰上攀山道路千折百回,别具一格,路两边青松成林,风景秀丽。
这是将军石。
往上,可以远望仙掌崖。仙掌崖在华山东峰,传说是巨灵神劈山开河以解山下黎民水患之苦而留,李白有诗曰:“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奔流射东海。”但其实仙掌崖是东峰东石楼峰的面东崖壁,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在崖壁上造化出一面手掌形石纹,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动逼真,人称华岳仙掌。因它奇瑰壮观,被列为陕西的“关中八景”第一景。
快到金锁关时,右边可以看到这几块奇石,它们有个名字叫“锦鸡守玉函”。石景由两部分构成:一石长约丈余,宽约五尺,厚约六尺,有盖覆其上,形若玉函;另一石在侧,形象宛如锦鸡,有头有尾,羽纹斑谰,两石合成锦鸡守玉函之态。传说有位名阴长生的神仙,撕裂道袍,上书点石成金的丹经秘诀,封于青玉函内,置之金锁关前,着一锦鸡看守。久之,锦鸡与玉函同化为石。
再往上,就是金锁关了。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因此,金锁关又名通天门,“自古华山一条路”自此终结。道家认为,华岳三峰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谓
“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
关门城楼始建于唐,明末道士胡真海进行了大的改建和修葺。康熙十八年道士阳隐重修。民国三十四年道士袁高善重修。1955年道士韩法升重修。由于天灾人祸,原建筑毁废仅存残迹。1985年重筑关门,形制规模皆佳于前。
金锁关的这把巨锁,号称“天下第一锁”,重达1.5吨。
金锁关北接五云峰,南控华山主峰,东西两侧壑深千丈,关前仅有一米宽的台阶石径。环周古松苍翠,奇石林立,常有祥云环绕,风光非常迤丽。站关前,北可观锦鸡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观。关内关外登山路两侧铁索上情侣锁、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不失为关前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三峰路口向西,经莲花桥,就通往西峰。
这棵有1000多年历史的青杆,有个响亮的名号:大将军。
镇岳宫在华山东、西、南三峰中央。宫依西峰东麓而筑,随崖就势,构筑独特。宫前地势平坦,四周奇峰耸天,苍松挺翠,繁花似锦,瑶草结环,是一处环境幽美的宫观建筑。
镇岳宫始建于唐,为唐开元四年(716)改建的华岳观上院,因院内有玉井一座,旧时又称“玉井庵”。明末,因天灾人祸,宫内庙宇破败。至清初,东宫侍读范养民登岳隐居修道,在莲花坪构庵养性,与复社名士顾炎武、王宏撰结为方外友,以研究理学为掩护,商讨反清复明大计,并捐资重修镇岳宫,镇岳宫才有了一定规模。民国二十六年(1937),华阴人、著名的书画家石磊园先生又捐资添筑楼房三间,扩大了镇岳宫的建筑规模。
这株青杆有600多年的历史,名叫翠屏树。
这是西峰南崖与南峰相连的山脊,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象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
屈岭上的险道,称为青龙背,西临绝壑,深不见底,多风季节或阴雨天气,人行其上,看云雾涌谷,听风声嘶鸣,犹如驭龙登天。现在,路面已凿宽,台阶也凿深且以铁索为栏,无论什么天气,游人都可安全通过。
西峰屈岭南端西侧,崖畔有一天然石臼,形若足迹。明王履《始入华山至西峰记》记述:“冈稍南,大迹一冈上,深可三寸,长四尺余,旁镌'巨灵足’三字。”相传为劈山导河的巨灵神留下的足迹。
西峰海拔2082.6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华山》中记述:“石叶上覆而横裂”;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也记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句,也当指此石。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
西峰上景观比比皆是,有翠云宫、莲花洞、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
传说玉皇大帝的女儿三圣母因爱慕书生刘彦昌的容貌才华,私结连理。二郎神杨戬以违返天条罪将三圣母压在西峰巨石下。三圣母石下产子,取名沉香。长大成人受仙师指点,执神斧劈开巨石,母子团圆。由于赶时间,没有过屈岭,下图是网络图片。
沉香劈山救母的斧劈石高踞峰巅,高一丈余,长数丈,拦腰裂为三段,如同斧劈。石下与峰头形成空洞,仅可容一人伏身爬入。进洞仰卧上观,可见顶端凹凸不平,似一妇人躺卧后留下的痕迹,腹乳压痕清晰可辨。史志对此奇异多有记述。
今石旁有一铁铸巨斧,是后人为附会故事而作。斧柄上有诗:“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予沉香,劈山救母。”
站在这里南望,可以看到正在建设的太华索道。这条索道在华山瓮峪内东沟口设下站,白雀寺设中间站,巨灵足南侧设上站。
巨灵足往东,通向南峰。
这是南峰西面孝子峰的炼丹炉。《宝莲灯》神话传说中,三圣母因私结人间姻缘被二郎神压在西峰巨石下,她的儿子沉香执神斧前来救母,因不知母亲被压的具体位置,便站在这里哭喊母亲。山神被他的孝心感动,指点迷津,沉香终于劈开山石,母子团圆。于是后人便称此峰为孝子峰。传说如今更深夜静时,站在峰头依然可听到沉香哭喊母亲的声音。
因孝子峰峰顶建有炼丹炉,所以也有人将孝子峰直呼为炼丹炉。炼丹炉原是“万历十四年道士高全阳三月吉日造”
“文革”时期被毁,今炼丹炉及庙宇是华山管理局1989年重新建造的。孝子峰上的这棵风形树,已有350年的历史。
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
南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同三公山、三凤山隔绝。
南峰由一峰二顶组成,东侧一顶叫松桧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也有说南峰由三顶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内。这样一来,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桧峰居东,孝子峰居西,整体象一把圈椅,三座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袁宏道在他的《华山记》一书中记述南峰形象说:“如人危坐而引双膝。”
落雁峰名称的来由,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峰顶最高处就是华山极顶。历代文人往往在这里豪情大发,赋诗挥毫,不一而足。宋代名相寇准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明书画家王履有《南峰顶》诗:搔闻问青天,曾离李谪仙。顿归贪静客,飞上最高巅。气吐鸿蒙外,神超太极先。茅龙如何借,直到五城边。
落雁峰周围还有许多景观,最高处有仰天池、黑龙潭,西南悬崖上有安育真人龛、迎客松等。
松桧峰稍低于落雁峰,而面积大于落雁峰。峰顶乔松巨桧参天蔽日,因而叫松桧峰。华阴名儒王宏称松桧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宫,是华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庙。
站在南峰顶,可以远望西峰、中峰。华山中峰居东、西、南三峰中央,海拔2036米,是依附在东峰西侧的一座小峰,古时曾把它算作东峰的一部分,今人将它列为华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峰头有道舍名玉女祠,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中峰又被称为玉女峰。史志记述,秦穆公女弄玉姿容绝世,通晓音律,一夜在梦中与华山隐士萧史笙箫和鸣,互为知音,后结为夫妻,由于厌倦宫廷生活,双方乘龙跨凤来华山。
从南峰顶下山往东,不久即到避诏岩。
避诏岩在华山南峰南天门西北,这里东西两岩相对而出,中间形成槽沟,东岩前倾悬空如覆,岩壁布满石窝状蜂巢。岩腹间凿一长方形石穴,面积约3平方米。洞口通西岩架独木为桥,抽去独木无法进入洞中,洞额镌刻“避诏岩”三字,相传是陈抟手书。
避诏崖在宋代前本无其名,史志记是古代隐遁之士藏匿珍贵典籍的地方。《华岳集》记述北周时道士焦道广曾在此隐居。自宋代著名隐士陈抟在此躲避朝廷征诏之后,岩方得名并成为华山的著名景观。
史志记述,宋太祖、宋太宗多次降诏召陈抟入京辅政,都被婉言谢绝。为逃避烦扰,陈抟才躲进这三面悬空、无路可达、仅容一人的崖龛中静修不出。宋太宗深知紫袍金印无法打动这位世外高人,只好作罢,赐陈抟号为希夷先生,取意其追求高远博深,无从感知。
避诏崖下的道路是南天门通向南峰巅的必经之道,昔时狭窄陡峭,崖下每年积雪时间较长,路滑多险,今已叠石为阶,整修加固。
转过避诏崖,即可看到南天门。南天门在南峰东侧,是登临朝元洞、长空栈道、贺老石室、全真崖的必由之道。南天门上下两栋庙宇皆为清初所建,1980年又修葺一新。
南天门东南,通往东峰、中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登东中二峰,而是顺着中峰西面直下金锁关。
过金锁关,下五云峰,我们来到飞鱼岭。飞鱼岭也叫变鱼岭,因岭上崖体呈青灰色,崖壁南高北低,形体若鱼,且因雨水冲刷,崖壁石纹呈鱼鳞状,鱼形更加栩栩如生,故而得名。
经苍龙岭,可下到御道。相传,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曾由此道登山,二帝登山时,地方特为他们修平道路,两侧设置栏杆,并用锦绣遮护,故名御道。
御道旁,有三元洞、王母宫、日月岩。
三元洞是人工开凿的石洞,洞依登山路西崖面东而开,高约两米,面积约十余平方米。从洞口的明万历年间的题刻分析,洞的开凿年代约在元末明初。洞内供奉三官神像。今三元洞中已没有神像,但善男信女依然在洞外焚香。
华山有几处王母宫,建筑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的王母宫就在三元洞北侧,这是1991年由台湾籍的道教信徒杜善政出资建造的。宫坐西面东,依岩而构。其主体建筑材料为就地所取的花岗岩石材,宫的顶部为混凝土结构,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殿内正中堂上供奉王母众像,仪态端庄威严,座像两边为九天玄女和菩萨塑像。
华山以石著名,每一处奇石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这块石头,因岩上有两个酷似日月的石纹而得名“日月岩”。相传武则天当年上华山走到这里,看到这两块形似日月的石头,就别出心裁地给自个儿的字号创造了一个“瞾”字,因为这两块奇石上顶青天,下临空谷,唯我独尊,是光明与权威的象征。日月岩上刻着“云天弧光”,据说,有时在夜晚,这里会出现一道非常耀眼的光。
日月岩下,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天梯。梯路开凿在直立如削的岩石上,虽高仅二丈余,但因面临万丈绝壑,旧时梯下回旋处只有一线之地,就倍增登临的艰险。游人至此,折身面西揽索登梯,只可屏心静气,不敢回头张望。下梯的行人也多垂索背壑、摸索石阶、步步退下,以避免面对深壑头晕目眩。今梯下回旋处已辟为平台,而且设置护栏,游人登梯时的安全大增。1984年,对上天梯台阶又进一步凿深加固,又在梯南新辟复道,游人上下已无履险之虑。
下天梯,过卧牛石,就回到了擦耳崖。
在华山索道上站——北峰检票站,我们坐缆车下山。由于游人太多,浪费了很长时间。下山后才知道与其浪费时间等缆车,还不如直接徒步从智取华山道下山。
不过,坐在缆车上,也能看到另一番景象。
下到索道下站——瓦庙沟,在停车场前,有智取华山八勇士塑像,塑像后面,就是智取华山道。1949年6月,解放军由山民王银生引路,从黄甫峪攀上华山北峰,进而解放了华山,创造了神兵飞越天险、英雄智取华山的奇迹。
黄甫峪在华山峪之东,又名黄神谷,因春秋战国时黄芦子曾在峪内隐居而得名。黄甫峪内奇峰林立,潭清涧长,草木繁茂,四季均有美景可观,是华山主要景区之一。1993年开通了进山公路,凿通了瓦庙沟至北峰人行便道。1996年5月,黄甫峪瓦庙沟至北峰的登山缆车投入营运,全长1524.9米,落差755米,被誉为“亚洲第一索”。
老实说,一天时间徒步登华山,是比较吃力,不过看看华山的挑夫,就觉得还是自己体能差了些呢。这次没能登上西峰、中峰和东峰,只有留待下次了,但愿还能再来“智取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