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220》印度莫卧儿时代中后期的绘画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11-03 发布于上海

印度莫卧儿时代中后期的绘画

1.宫廷细密画

莫卧儿皇朝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波斯和印度绘画的结合和发展。据记载,莫卧儿的统治者最初于1549年邀请波斯的宫廷画家前来服务,后来在印度本土也雇用画家,其画风从纯波斯式过渡到波斯——印度式。历代皇帝大多热爱绘画艺术,是宫廷绘画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阿克巴皇帝,既经武又修文,在他的统治时期正式成立了皇家画院。当时的一份文字记载着政府机构的状况,有一章专述"绘画",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皇家画院创作的,主要是从波斯继承下来的"细密画",或称"微型画"。这种画"用不透明颜料画在纸上,色彩鲜艳,往往以色勾边,多数用深红色。

这些画很小,最大的不超过12英寸,放在本子中,为宫廷的成员享用。"在阿克巴时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集体创作方式:由两人以致数人结合为一组,按皇室确定的主题,分工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其中一个负责"塔莱",即画素描或轮廓;第二个人负责"阿姆尔",即画细部;第三个人负责"契拉那玛",即画像;还有人专工于"南伽美兹",即绘上色彩。一幅画的创作就像经历着一轮流水作业。各人都发挥自己所长,完成的时间因此大为缩短。阿克巴时皇家画院有一百多名画家,其中印度教画家已超过了伊斯兰教画家,双方不分彼此,合作很有成效。就像在建筑业上一样,统治者对绘画艺术执行的也是民族(和宗教)的融和政策,这种创作方法容易产生折衷的风格,是文化交流的一种途径。世界艺术史上认为这种细密画是一朵绮丽芬芳的奇葩。

贾汉吉尔时期,宫廷细密画迎来了繁荣阶段,从纯自然主义发展到现实主义,力求既逼真而又传神地反映现实生活。皇帝聘用了更多画家。有很多集体创作的作品没留下作者的名字,但有很高艺术鉴赏力的贾汉吉尔曾自豪地说,他对各位著名画家的才能了如指掌,某幅画是谁所绘,不论画家是已故的还是仍在世的,他都能够马上指出来。如果同一幅画出自数人之手笔,他也能一一分辨。这对画家们既是鼓舞又是鞭策。另外,他热衷于收藏画家们的杰出成果,建立了私人藏画室,对国外佳作也不惜高价收购。因此有一些欧洲绘画精品先后落到他的手上。其中有德国著名画家丢勒和荷尔拜因的版画,还有意大利的作品,等等。他鼓励画院的画师们以这些名作为范本。

于是在莫卧儿细密画中,欧洲影响日渐加强。巴洛克艺术给了许多画家重要的启迪,使他们对色彩的追求更加强烈了。

在夏贾汉时期,宫廷细密画已完全成熟。但皇帝本人对建筑艺术的重视远远超过了绘画艺术。不过,他同时喜欢珠宝,这种审美倾向使画家们更注重作品的精致、纤秀和装饰功能。17世纪后半期的统治者对绘画的兴趣已经消失,造成宫廷细密画的衰落。虽然在18世纪又出现过可喜的恢复期,但由于1739年波斯的纳迪尔沙人入侵德里,使它的发展受到新的打击。其后,许多宫廷画家移居闹独立的地方政权所在地,形成了地方画派。有的人则沦为市场画家。

莫卧儿细密画的体裁,最初几乎都是为书籍抄本绘制的插图,后来开始给皇室和贵族们画肖像,还绘画宫廷礼仪、饮宴、狩猎、游戏,以至私室秘事,此外有花鸟画和喻意画,还有反映平民生活的风俗画。在现存的作品中,《哈玛扎传》的插图《巨人扎莫拉德袭击露天庭院》和《生活小景》等,《阿克巴史》的插图《阿克巴视察希克里斯新城的建筑》等,肖像画《身为王子时的夏贾汉》和《达拉.西科王子》等,反映国际争霸内容的《贾汉吉尔与沙阿巴斯想象的会晤》,表现饮宴淫逸的《年轻的穆罕默德沙观赏舞女》,宗教生活的写照《莫卧儿王子在清真寺主持星期五礼拜》,花鸟画《百合花》和《鸦鹊图》,风俗画《瘤牛拉车图》等等,都是技法考究的佳作。说明欧洲绘画和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有《耶稣的诞生》和《玛丽的诞生》等。应该补充说明,除了集体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外,还是有许多杰出作品是由个人完成的。另外,由于印度后来沦为殖民地,许多宫廷细密画(以及下文要说的拉吉普特细密画)都散落异国。

2.拉吉普特细密画及其他绘画

在莫卧儿皇朝统治的同时,印度西北部的拉吉普特地区的居民坚持信奉印度教,他们生活在各个独立的封建小邦里,后来虽然陆续被莫卧儿皇朝征服,文化上也受到波斯伊斯兰教的影响,但其细密画在内容上和风格上仍保持着自己的一些特点,主要是较多地以印度教神话、各小邦的宫廷生活和当地平民生活为素材,还较多地继承了印度壁画的流畅、鲜明以及常常带象征性或神秘性的传统。

拉吉普特在地理上又分平原区与山地区,艺术上相应区别为两大派,在大派内部又分若干小派。平原区称为拉贾斯坦派,其画面质朴有力,追求鲜艳的色彩。各小派分别从上述主要素材中创作出了一系列较著名的作品,有的题材在各小派(实际上是各土邦)里更有重复,如取材于印度诗集《偷情五十咏》,在梅瓦尔小邦早就有组画,后来在别的小邦又出现同题材的新作,而且也是组画。表现当地音乐生活的《拉格马拉》组画的内容更是多次重复,不过各有特色。较著名的作品还有《科塔王公乌迈特.辛格射虎》和《铃舞》等。从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生活习俗。山地区称帕哈里派,因土邦林立,小派尤多。其中,巴索利土邦首先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余各邦也多数在17世纪后期或18世纪诞生了自己的绘画艺术。《牧童歌》、《组画》、《克利希拿吞下林火》、《罗摩衍那》抄本插图和《薄伽梵往世书》组画等,都是较重要的作品。取材于印度教传说中的克利希拿神话故事的绘画特别多。画面上神祇变成了人间的英雄,他所钟爱的牧女拉达体现了美丽与理想。这种细密画其实是现实生活的曲折的反映。

拉吉普特细密画大大丰富了印度绘画宝库。说到近代中期的印度艺术,决不能忽略它。另外,当18世纪后期英国人来到印度时,正藉英国水彩画兴起和整个欧洲的绘画又处于新的蓬勃发展期,印度画家不可避免再次受到强烈冲击。有的人在细密画中融入新的欧洲技巧,有的人干脆画起此时的欧洲式绘画来,逐渐导致传统细密画消亡,殖民时代新画风则悄然而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