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時習丨裘錫圭:說字小記(六)說“去”“今”

 印章缥缃馆 2023-11-03 发布于内蒙古

說“去”“今”

裘錫圭

《說文·五上·去部》:“图片(去),人相違也。从大,图片聲。”同卷《图片部》:“图片图片盧,飯器,以柳爲之,象形。图片图片或从竹去聲。”文字學家或以爲“去”“图片”本一字,“去”所从之“大”本象器蓋。戰國文字及秦漢篆文中,“盍”字所从之“去”多作图片图片等形,確象器蓋相合之形(看《古文字類編)314頁“盍”字、《金文編》37頁“蓋”字、《漢徵》1·17上“蓋”字。《說文》“盍”字篆文作“盇”,與古文字不合)。但是這個“去”字其實就是“盍”的初文。形聲字从“去”聲而古音屬葉部的,如“怯”“”“”等字,舊或以爲从“劫”省聲,其實都應該是从這個“去”字的。就是《說文》認爲是會意字的“劫”,也應該是以此爲聲旁的形聲字。這個“去”字的音跟古音屬魚部的來去的“去”相去很遠,二者不可能是一個字。殷墟甲骨文有图片字(《後》下10·14【《合》4853】、《京津》1610【《合》4854】。舊多誤拆爲二字),可釋爲“闔”或“㧁”(《說文·十二上·户部》:㧁,閉也。此户,劫省聲。”)。又屢見从“大”从“口”的图片字(《甲骨文編》230頁》),一般都釋爲“去”,當可信。上引二字都見於賓組卜辭,時代相同,前者所从的“去”的寫法跟後者顯然有別,更可見“盍”所从的“去”跟一般的“去”本非一字。但由於這兩個字的下部都作“口”形,上部的图片图片如果寫得比較簡率就容易分不清,所以後來就混爲一字了(參閱拙文《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語文》1979年6期438頁)。

下面我們來討論下一般的“去”,即來去的“去”字的本義。從字音和字形來看,“去”應該是當開口講的“呿”的初文。《莊子·秋水》:“公孫龍口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釋文》引司馬彪注釋“呿”爲“開”。《吕氏春秋·重言》述齊桓公與管仲謀伐莒而事泄的故事,有“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之語,高誘注:“呿,開。唫,閉。”《管子·小問》述同一事,“君呿而不唫”作“口開而不闔”。《淮南子·泰族》:“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四海之內寂然無聲;一言聲然,大動天下。是以天心呿唫者也。”此文“呿唫”也應該當開口閉口講,“唫”指不言,“呿”指“一言聲然”。《素問·寶命全形論》:“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王冰注:“呿謂欠呿,吟謂吟嘆。”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欠㰦:音去。《埤倉》云:'欠㰦,張口也。’案:欠㰦,張口引氣也。或作'呿’。”“去”字在“口”上加“大”,字形所要表示的意義應該就是開口。“赤”字在“火”上加“大”表示火盛,“奞”字在“隹”上加“大”表示“烏張毛羽自奮”(見《说文·四上·隹部》),造字方法與此相似。“呿”與“去”同音(“呿”字本有平、去二讀),字義也與“去”字字形表示的意義相合,無疑就是爲“去”字本義而造的分化字。“去”本从“口”,“呿”又加“口”旁。同類的例子在漢字發展過程中是很常見的。如“然”本从“火”,表示其本義的分化字“燃”又加“火”旁;“益”字上部本是橫寫的“水”,表示其本義的分化字“溢”又加“水”旁。

正由於“去”的本義是開口,所以有些从“去”聲的字有“開”義。《廣雅·釋詁三》:“祛(原作“裕”,從王念孫《疏證》改),開也。”《漢書·兒寬傳》“合祛於天地神祇”句颜注引李奇曰:“祛,開散;合,閉也。”《莊子·胠箧》篇《釋文》:“司馬(彪)云:從旁開爲胠。一云發也。”王念孫認爲袖口稱“祛”也取“開”義(見《廣雅書證》),“張開”“離開'二義相因(例如人張口則兩唇相離)。“去”字的“離去”義可能就是由“張開'義引申出來的。

“今”字的本義可能正與“去”字的本義相對。

甲骨文“今”作图片图片等形(《甲骨文編》238—239頁),金文“今”字作图片图片图片图片等形(《金文編》363頁)。字形所要表示的意義很難索解,各家異說頗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林義光的說法。他認爲“今”“即'含’之古文。图片'口’之倒文,亦'口’字(林氏認爲“侖”“龠”“食”“令”“命”等字所从之“图片”“皆爲倒“口”,見《文源》1·9上、6·22下—23上)。图片象口含物形。'含’从“今”得聲,音本如'今’。”(《文源》5·1下)林氏以“今”字所从的“图片”爲倒“口”,很有道理。古人爲了書寫的方便,很容易把倒“口”形寫成“图片”形。甲骨文图片字(《甲骨文編》331—332頁),𠂤組卜辭多寫作图片(同上178頁,編者隸定爲“图片”,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讀爲“陰”),便是一個例證(“图片”和“图片”在卜辭中的用法相同,應爲一字異體,施謝捷同志有專文論之。其文似尚未發表)。甲骨文“”字作图片(《甲骨文編》569—570頁)恐怕就是图片图片)的簡體,所从的“图片”也未嘗不可以看作倒“口”的變形,後來由於“今”“图片”音近就變成聲旁“今”了(“图片見《甲骨文編》369頁,象人俯首張口就酒尊而飲)。但是林氏認爲“今”是“含”的初文則有問題。“今”字如果象口含物形,象物的一小橫就應該畫在“口”中而不應該畫在“口”外。“含”的初文大概是“图片”(甘)。俞樾《兒錄》反對《說文》“甘”字下“从口含一。一,道也'的說法,認爲“甘字象形而非會意。於口之中作一,其本義當爲含,一即所含之物也”。這是很有道理的。“今”大概是倒寫以“口”的“曰”字而成的,應該是常閉口講的“吟”()字的初文。

甲骨文“曰”作图片(《甲骨文編》208—209頁),金文“曰”作图片图片等形(《金文編》315—316頁)。如果把它們倒過來,並把倒“口”寫作“图片”,就成爲“今”字了。“曰”字本象“口氣出”(《說文》)。“今”从倒“曰”,字形所要表示的意思應是閉口不出氣。于省吾先生指出“今”在甲骨文偏旁中往往作图片,金文“酓”字也往往以从图片(圭按:金文“念'字也多从图片,見《金文編》714頁。竊疑甲骨文图片字應釋作“念”。《論集》編按:金文“禽”字、“陰”字所从之“今”亦或作图片,見《金文編》950、938頁),又指出甲骨文“今日”“今夕”合文中的“今”也可寫作图片(《甲骨文字釋林》401—402頁,又111頁。參看《甲骨文編》628頁)。這種倒“口”形的“今”,不見得是倒“曰”形的“今”字的省寫,而很可能是比較原始的寫法。把倒“口”改爲倒“曰”,可能是爲了增加字形的明確性,以避免與他字相混。在獨立成字時,倒“口'所象徵的意思當是“閉口”,這應該就是“今”字的本義,不出氣只是閉口的一個後果(在用作表意偏旁時,倒“口”一般不表示閉口,不能看作“今”字,上舉的象人俯首張口就酒尊的“飲”字就是例子。于省吾先生所舉的甲骨文中作图片形的偏旁“今”,都是聲旁)。

古書中有當閉口講的“吟”字。《史記·淮陰侯列傳》:“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索隱》:“吟,鄭氏音巨蔭反。又音琴。”“巨蔭反”之音與“噤”字之音相同。所以當閉口講的“吟”和“噤”可以看作一字的異體。這個字也可以寫作“唫”。上引《吕氏春秋·重言》“君呿而不唫”句,《說苑·權謀》作“君吁而不吟”,譚戒甫認爲《重言》的“唫”“當爲'噤’”(據陳奇猷《吕氏春秋校釋》1165—1166頁注〔三四〕轉引)。《墨子·親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唫。”畢沅校注謂“唫”“與'噤’音義同”。這兩個“唫”字跟上引《淮南子·泰族》“呿唫”之“唫”,都可以看作“吟”(噤)的異體。上引《素問》“呿吟至微”的“吟”,王冰釋爲“吟嘆”是有問題的。同篇下文有“虛實呿吟”之語,“呿”“吟”二字之義顯然是正反相對的。山東中醫學院、河北醫學院《黃帝內經素問校釋》解釋“呿吟”說:“與'呿唫’同,開閉也。在此指呼吸之微動言。......《素問識》云:'按《通雅》云吟即噤,閉口也。古吟、唫、噤通用。’”(上册349頁)此說可從。

當閉口講的“吟”應該就是表示“今”字本義的分化字。“吟”和“今”的關係跟“呿”和“去”的關係相同。至於口吟之“吟”(《後漢書·梁統附玄孫冀傳》“口吟舌言”,李賢注:“謂語吃不能明瞭。”此字亦作“唫”。《說文·二上·口部》:“唫,口急也。”),以及呻吟、吟嘆之“吟”(古亦可作“唫”),它們是不是當閉口講的“吟”的引申義,還有待研究。

原載《北京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2期;後收入《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第646—649頁,又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18—421頁。今據《裘錫圭學術文集》發布。

微刊小編:阿東

文字校對:掾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