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南镜。世界广阔,洞察无限。 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国家不幸则哲人幸”。我认为此句话用来形容中国古代哲人的处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今天,让我们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用1000字左右,来对中国哲人及其思想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也算是对中国哲人思想史做一次鸟瞰式的旅行吧。 纵观中国哲人思想发展史,汉唐盛世,人文学术的主要成就都在文学方面;而衰乱之世,哲学的成就则更加突出。无论是先秦,还是近代,大抵如此。 中国最早的哲人脱胎于巫史。他们解释自然现象,但更关心是人伦日用,这使得中国哲人思想一开始便充满了忧患意识和追求世俗生活的超越性。 中国哲人的特质与思想的特性,形成了中国富有特色的“国家不幸、哲人幸”这样一种历史发展轨迹—— 在先秦时代。礼崩乐坏,诸候乱政,百家诸子并起。认真算来,当时先秦时代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兵家、农家、法家等,后人以“九流十家”来概括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有的人夸张说成是百家,在《汉志》上所录竟达189家。总之,这个时代造就了中国哲人思想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东汉末年。“苍天已死”,名教衰落,社会动荡,人心思治。当时的中国哲人,以玄谈的方式,为名教给出新的论证,探讨儒、道的内在相关性以及本末地位,从而引发了名教与自然、本末有无、言意之辨等多个重要学术辩题,哲人们的理论创造空前活跃,也留下不少空前绝后的美谈故事。 唐宋之际。民族杂糅,价值观念混乱,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矛盾日益尖锐。韩愈、李翱等首先发难,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先后响应继起,释发人性光辉,大放思想异彩。 到了宋代。一批新兴的理学家们立志要重建当时时代的精神世界。他们出佛入老,尔后返之六经,融会三教,开创了理学的新时代,成就了中国哲人思想的第二个辉煌时代。 明清之际。异族易代,一代学人在抗清失败后,隐居深山古寺,整理典章制度,深刻批判反省传统文化,出现了建树卓越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等一批饱学深思之士,并使中国哲人思想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和反思深度。 到了近代。“泱泱大国”与扩张瓜分世界的强盗民族相遇,一败再败,不可收拾,民族自信降至民族诞生以来前所未有的最低点。“强国保种”、“救亡图存”成为第一时务。中国哲人论“古今中西”,求自强图新之道,引入西学,会通中西,形成一种影响至今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现在正在生成中)。 真正的哲思,其实就是在讨论时代问题及我们日常生活经验而催长的。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中国哲人正是通过生活赋予自身存在,通过思考赋予生活意义。 生活与思想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哲人思想的永恒指向。 · 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