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 12 克(酒洗) ,厚朴 6 克(炙,去皮),枳实 9 克(大者,炙)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 800 毫升,煮取 400 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阳明二十二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也。 阳明病而见脉迟,是湿旺之诊。虽汗出,不恶寒者,表证已解,然而里热未成。以其土湿也,其身必重浊濡滞。迨至胃热已盛,燥夺其湿,肺腑壅遏,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证已欲解,可攻里也。再验其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胃热盛实,大便已硬也,宜以大承气泻之。 盖四肢秉气于胃,胃寒则四肢厥冷,胃热则四肢气蒸汗泄,故手足汗出,是为胃热之极,大便硬也。若汗虽多,犹微发热而恶寒者,外未解也,不可攻里。即外已解,而其热不潮,尚非可下之时,未可与承气汤。若腹中大满不通者,急不能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通其大满而止,勿令大泄下也。 1 阳明病,脉迟,是湿旺之诊。迟是脉缓之义,此言迟者,不是脏寒,而是缓之变文之义。脉迟脏寒,万不会变成阳明腑实证,也不会潮热便硬,而变大承气证的。阳明病脉大,此脉不大而言迟,是因湿旺之义。就是湿脉之濡合阳明之大,即为脉迟的意思。 虽汗出,是腑热外蒸,但因湿旺,湿热相争,阳明不实之交。 所以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此是湿盛未退之义。湿盛则身重,是一定之理。肺气不降则短气,或湿热壅塞,腹满而喘逆。 有潮热者,是湿与热互搏,汗出而湿泄,热盛而湿退,所以胃实外蒸,则发潮热,此为阳明之外证,所以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汗出者,大便已硬,大承气汤主之。 2 若汗多,微发热而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 ,不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轻下和胃,勿令大泄。 3 本条提纲结构,阳明病因有湿盛之变象。腑热外蒸,汗出而湿退,燥盛而腑实,则大承气泄之。湿盛之本,就是阳虚,若汗出多者,则为阳泄,表也未解,里也不实,则腹中大满不通,不可与大承气大泄,可与小承气,轻下和胃,以泄胃肠之腑,壅塞满急之不通。汗出阳泄,本虚而大满,不可大泄,大泄则是虚其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