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冠军 || 刘备君臣

 潇湘原创之家 2023-11-04 发布于湖南


刘备君臣

作者:曹冠军

读三国历史,野史、小说和戏剧,都是“尊刘贬曹”的。原因何在呢?刘备是王室之胄,有“三顾茅庐”的美名。曹操出身阉宦之家,且杀了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得罪了文人。笔杆子在文人手里,所以曹操被诬为“奸臣”,刘备倒成了“仁义之君”。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维护了国家统一,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和诸葛亮的北伐都是不顾人民死活的侵略战争,导致了国弱民穷而灭亡。

正史《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吴、蜀是割据政权);没有称帝的曹操尊为魏武帝,称了帝的刘备、孙权只叫“主”。我们应该还原历史真实,不要人云亦云“尊刘贬曹”,也不要崇拜被神化的诸葛亮和关羽了。


刘备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先主与宗室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皇帝专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先主传”开篇的这段描述,是赞扬刘备从小就有帝王之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刘备“篡逆之心自少有之”。

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刘备对诸葛亮、关羽等厚恩以结,他们都生死相报。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其实这不是刘备的真心话,他怕诸葛亮有异心,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俩人,意在相互监督。当阳长坂坡之败,是人们吹捧刘备仁义的典范。当时有十万民众跟随他,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当曹兵来时,他比谁都跑得快,哪还去管百姓的死活呢?刘备如果真有爱民之心,就不会拿百姓的生命作赌注,把兵民分开,百姓就不会遭此一劫。

刘备“反复难养”,曾经“五易其主”,先后投奔公孙瓒(田楷)、陶谦、曹操、袁绍和刘表,大家都提防着他,只接替了陶谦之位。吕布“辕门射戟”救过刘备,在白门楼刘备却落井下石,断了吕布求生的希望。刘璋请刘备打张鲁,据《吴书》所载:“璋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刘备。”但刘备不去打张鲁,却在刘璋的地盘扩大势力:“厚树恩德,以收众心”。第二年为了帮助孙权抗曹,向刘璋求“万兵及资宝”,刘璋只给了一半,“怒而攻璋”。刘备围困成都时,刘璋“尚有精兵三万,谷帛可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但是刘璋不愿百姓遭罪,选择了投降。刘备如此对待自家兄弟,他如果有曹操的地位,不难想象献帝早就成为刘璋第二了。

自从董卓乱天下,大汉就名存实亡了,曹操把苦难中的献帝和百官接到身边,恢复了天子尊严,重振了国家权威。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统一了北方,结束了战乱的局面。但是孙权依靠长江之险,刘备凭借崇山之峻,仍然对抗朝廷。曹操死后,曹丕受禅称帝,刘备马上称帝,孙权接着称帝,大汉天下变成了三国。如果刘备稍有忠心,就不会称帝,而是举国伐魏,联吴伐魏,保卫东汉政权。刘备不伐魏而伐吴,算盘打得很精,伐魏如果成功,他就当不成皇帝了,刘备自己往哪儿摆呢?《三国演义》上说刘备称帝是“汉王正位续大统”,从汉景帝到刘备这一代不下万人,幸亏只有刘备“聪明”,否则个个姓刘的都想当皇帝,天下不知会乱成什么样?

刘备之所以三分天下占其一,是因为有四个贵人相助。第一个是孙权,赤壁之战把曹操打败;第二个是刘璋,等于把益州送给了他;第三个是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由弱变强;第四个是献帝,刘皇叔这个光环使他处处受礼遇。但是刘备想的是当皇帝,他的翅膀硬了,首先就想灭掉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孙权,发动了倾全国之力的侵吴战争,结果以惨败告终。这次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蜀国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刘备临终诏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能,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诸葛亮


诸葛亮誉为天下第一智者,却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原因何在?其一,刘备非中兴之主;其二,蜀地宜守不宜攻;其三,民心厌战。诸葛亮纵有天大本领,倒行逆施能成功吗?

诸葛亮心目中的英雄其实是曹操,他说:“操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但是他明白曹操那里人才多,去了不能尽其才,于是刘备就有了机会。“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诸葛亮《出师表》原文。我们想一想:如果刘备是诸葛亮敬重的英雄,他会一次两次拒绝出山吗?或一次两次避而不见吗?就算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出于礼貌他也应该回访刘备吧!为什么会如此傲慢呢?只有一种解释,他根本瞧不起刘备这个草头王。但是中国知识分子最祟尚“士为知已者任”这个理念,所以刘备第三次来请,诸葛亮不再推辞了。

应该指出诸葛亮的《隆中对》纯属空谈。曹操消灭袁绍后,接着就要打荆州。此时刘表刘备应该齐心协力共御曹操,但是诸葛亮却劝刘备搞“窝里斗”。结果曹操一出手,荆州失了,刘备和诸葛亮也差点丢了性命。我们来分析一下:荆州四战之地根本守不住,刘备一直依附于人,依附强势的曹操比依附弱势的刘表不是更好吗?所以刘备应该选择投降,归顺曹操就是归顺朝廷,且避免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上忠于朝廷,下利于百姓,此上上之策也。如果刘备不愿降曹,可以入蜀投奔刘璋,在客强主弱的情况下,也有“和平演变”的机会,不必用武力夺取益州,此为中策。“联吴抗曹”只能算下策。因为联吴抗曹并无必胜券把握。曹操军中发生了流行病疫,孙刘联军才侥幸取胜。曹操给孙权的信上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说来刘备运气真好,赤壁之战居然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

刘备称帝后,想迅速统一天下,于是选择势力较弱的东吴开刀,诸葛亮积极配合,为刘备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但是文人们为了维护诸葛亮智者的形象,就把责任全推给刘备了。

刘备死后,“蜀国政无巨细,咸决于亮”,直到诸葛亮病逝,阿斗才开始亲政。246年阿斗“自摄国事”,说明他不是弱智和贪图享乐的人。所谓“乐不思蜀”一语,是阿斗故意装傻,以求保命。有道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何况这个“狗窝”还是蜀国的皇帝宝座呢?当年诸葛亮对刘备也说过阿斗“智量甚大”。人们为了维护诸葛亮专权的合理性,只好把阿斗说成傻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但是阿斗并不领情,诸葛亮不给阿斗历练的机会,阿斗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表示了阿斗对诸葛亮的极度不满。诸葛亮死后,大臣们多次请求为诸葛亮建庙,阿斗只批准在他的墓地建了一座小庙。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错误是长期北伐:蜀地易守难攻,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足可自保。但是诸葛亮自不量力,不停地发动对魏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老百姓负担太重,以致怨声载道。《蜀记》曰:“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但是在刘备和诸葛亮手里却成了败业。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第一,蜀人不满诸葛亮暴政,怀念刘璋时代,战争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选择。第二,“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后出师表》,诸葛亮明白蜀国迟早会灭亡,他不顾百姓疾苦作垂死挣扎。想一想战争中被残杀的将士和家属的悲哀,我们还要为诸葛亮歌功颂德吗?

诸葛亮死后,蜀国继续执行他的“北伐路线”,263年蜀灭亡。



关羽在人们心目中是忠、义、勇的化身。关公庙里有首对联:“忠肝义胆昭日月,铁骨丹心耀乾坤。”儒教尊他为武圣,释教敬他为伽蓝尊者,道教奉他为伏魔大帝,信徒们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

关羽真有这样好吗?他投降过曹操,《三国演义》上说他“降汉不降曹”,但是不久他又叛汉回到刘备身边。降而复叛者,能谓忠乎?关羽活捉魏将庞德,劝他投降,庞德立而不跪,骂曰:“竖子,何谓降也,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在我看来,庞德更值得敬仰。

关羽是大意失荆州吗?非也;第一,他擅离职守,攻打樊城。第二,无视“联吴抗曹”的国策,孙权想要他的女儿为儿媳,关羽不仅不许,还大骂来使。第三,“刚而自矜”,部下糜芳和傳士仁因惧恨他,把江陵和公安献给了孙权。

关羽战功不及张飞,有失荆州之罪,所以死后谥曰“壮缪侯”(缪即错)。他为什么被后世尊为武圣呢?关羽有两个显光点;第一,勇敢善战;他百万军中取上将(颜良)首级,水淹七军,吓得“曹公议徒许都”。第二,“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表现了关羽对刘备的无限忠诚,这是封建社会最值得大歌大颂的典型。其实关羽离开曹操另有原因;当年曹操率刘备围困吕布于下邳城,蜀记曰:“关羽启公,乞娶秦宜禄之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后来刘备背叛了曹操,曹操打败刘备,关羽被迫投降了曹操,但是“夺妻之恨”岂能忘怀?所以关羽一定要弃曹奔刘。所谓“过五关斩六将”也是假的,曹操不允许部下追杀关羽,关羽才安全回到刘备身边,应该说是曹操成就了关羽的美名。其实关羽名不副实;一个丢了脑袋的败军之将称之曰武圣,百战百胜的抗金英雄岳飞反倒不是。大家说公平吗?

公元263年魏灭蜀,庞德的儿子带兵闯进关家,把关羽的子孙全部杀尽。如果当年关羽跟定曹操,不复叛汉,何至灭族之祸呢?人们敬奉的武圣,生不能保自已,死亦不能保子孙,其实武而不圣也。

作者简介

曹冠军  78岁,农民,湘乡市虞唐镇山河村人,爱好文史,在《银河》《今古湘乡》《潮音》上发表过文章多篇,著有《银河情》一书。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