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禮記·禮運》摘記

 企愚書櫥 2023-11-04 发布于湖南

疇昔束髮就學,聞師長言人類社會唯有共產主義最為公道,以故自幼發誓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今也年髦矣,方知人類社會之最為公正制度構想並非舶來品,我國老祖宗早已言之。

試讀《禮記·禮運》一篇,則其間所描繪之“大同社會”,無疑即是共產社會之先聲也。請看:古人大同社會的第一要義便是“天下為公”,天下為公即固然須消滅私有制,實現社會生產生活資料的共有。實現了公有制,則社會制度處於最為公平合理的狀態,人與人之間不再是互相傾軋,而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因而社會不會出現不公現象,“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惟其社會如此,故可俾“男有分,女有歸”,人們厭惡財貨拋棄於地但不必是歸於自己,各人都會奮發圖強但也不必是為己。處在如此社會,姦謀自然封閉不用,盜竊亂賊也自然消弭,人們可以夜不閉戶地過日子。

誠然,大同社會在我國並未實現,但古籍的記載中卻有所謂“小康”社會,那是處在私有制下的最佳社會,其代表便是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等六代明君時期。這些明君之所以能在私有制社會裏維繫着社會的公平運行,乃是“謹於禮”所致,也就是說用禮制來維繫社會的正常運行,所謂“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者是也。至於禮制是否能維繫社會平穩運行,老夫委實存疑焉,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禮教難道不是最佳答案嗎?特別是到了晚清,禮教逐漸爲道學所左右,在諸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督誨下,多少如祥林嫂者死在禮教的桎梏下。至於文武周公時期是否爲小康,乃至堯舜禪讓等古史,在《竹書紀年》等古籍問世之後,不斷被拆破其血腥的改朝換代的實質。以故“小康”社會之存否,我們唯有存疑,若硬要說有這麽一種社會,也莫過是社會運行比較平順的時期罷了。

而今則“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自然不是大同社會,甚至連小康社會也尚差路程。我國之所以會拋棄禮教而另闢蹊徑,自然是數千年的禮教未能讓中國實現大同社會,以故於上下求索之中找到馬列主義。我國自古有大同社會的美好構想,而今有馬列主義指導,自然會有實現人類美好社會的一天,我們翹首期盼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