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赞扬孩子?鼓励孩子?——“同在共行”共读记录4

 艺之芳华 2023-11-05 发布于湖南

11月2日下午,我们继续在一起读书。这一次的《正面管教》共读,又让我重新审视了一番自己的育儿方法。

本次聚焦是第七章《如何有效运用鼓励》,大家都知道鼓励的重要性,但如何鼓励才是有效,却是不明所以。吴丹老师引导大家一起读一读书中144页的表格。果然,二者一对比,发现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在赞扬。收到赞扬更多的人可能变成讨好型人格,没有自己的主见。比如说我自己,我觉得我就是这种收到“你真懂事,你真乖,你真勤奋”等,所以我总是习惯性看他人情绪,很容易因为他人的表扬(批评)而高兴(难过),很少关注自我本身的思考。而我现在为人母,也是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赞扬人”,很少鼓励某种行为。“你真棒!”“你表现很好”“你真是妈妈的乖宝贝。”常用这样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对女儿们,因此现在小宝特别懂得撒娇,每天睡觉前都得抱着我问问:“妈妈,我今天表现乖不乖啊?”太乖巧懂事的孩子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自己以后在辅导孩子们写作业时,是不是可以先问问:“你自己感觉怎么样?”当俩姐妹发生冲突的时候,而不是一味地引导“谦让”,应该是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昨天在新网师看到朱永新老师的一篇文章《我们对子女的期待不应该是群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朱老师说:“

一旦你开展了人生的旅程,就会发现,你一生的质量可以用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相乘来看,其实你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长宽高变好,而不是在比较当中超越别人的长宽高。

你只能在个体有限的生命空间里去做选择,那就是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或者是最好的自己,这是整个生命最大的意义,也就是活出自己来。

现在很多父母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要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理想中的模样,或者说活成“邻居家的孩子”的模样;他们要孩子实现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梦想,成为自己的骄傲和荣耀。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感觉自己就是这种对子女的期待是群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妈妈。借此文提醒自己,以后改一改这种期待。

今天早上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了刘萍老师的《过高的期待孩子承受不起》,其中提到:“中国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考上名校、实现自己的梦想等,特别是一些自认为为孩子作出巨大牺牲的家长,恨不得孩子用好成绩给自己加倍补偿。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普通人,高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永远是极少数。家长的好胜心、攀比心有多强,孩子的精神负担就有多重,他们怎么会领你的情?”

为人父母真的好难,我想让孩子们自信,不惜花重金去上口才、舞蹈班;我想让孩子们出人头地,牺牲一切工作之余时间陪伴引导;我想让孩子们幸福快乐,发现生命的意义,于是我也在家庭方面探索。其实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不断突破自我。

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从父母那里接收的信息最多的是情绪,其次为行为,最后才是语言。而我目前除了语言方面的“鼓励”需要学习,做好情绪的管理者更是重要的。也就说孩子可能更关注的是我怎么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