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两大痼疾: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曹操如何破解?看完才知高明

 where5 2023-11-05 发布于四川

在中国历史上,尚书一职由内廷转至外朝,或者说尚书省正式建成,始于曹魏,而这一改变却是始于曹操对东汉外戚、宦官干政弊政的纠正,也是“唯才是举”方针施行的制度保障。

1、外戚、宦官专权的制度因素

仲长统在《昌言·法诫篇》中说: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东汉六曹尚书和令、仆二人已有“八座”之称(见《晋书·职官志》),可尚书在汉,为九卿中,管内廷事务的少府的属官,地位不高,要直接管理台阁尚书的事务,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办到的。

图片

光武既然不给三公以职权,职权便为皇帝的亲近所夺取。东汉中叶以后,“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外戚、宦官又“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

仲长统主张改革官制,他说: “未若置丞相以总之。若委三公,则宜分任责成。”

东汉外戚、宦官操纵了军政大权。《后汉书·百官志一》说,和帝“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位在公上”。

安帝时,帝舅邓骘、耿宝均曾为大将军。“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梁氏)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焉”。大将军掌征伐大权,位如三公,三公有职无权,而大将军却有职有权。

《后汉书·百官志三》说,九卿中的少府,属官除尚书、侍中等官之外,尚有“宦者”所居之官:

千石的中常侍,六百石的小黄门、黄门令、中黄门冗从仆射、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祠祀令、钩盾令,四百石的黄门等署长,比百石的中黄门等。这些官与皇帝亲近,职权很大。如中常侍,“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

小黄门, “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以下众事”。

尚书奏事于皇帝,要通过小黄门,而中常侍又是皇帝的“顾问”,皇帝权力便为中官所摄取,比位同三公的大将军,更高一着。

大将军有兵权,中官也有兵权。

他们掌握了宫廷卫士以至北军五校。

《后汉书·宦者传·曹节传》记载,曹节曾“持节将中黄门虎贲、羽林千人北迎灵帝”。

同书《窦武传》记载灵帝即位之初,窦武欲杀黄门常侍,黄门令(主省中诸宦者)王甫又“将虎贲、羽林、厩驺、都侯剑戟士合千余人,出屯朱雀门”。

图片

窦武虽然召会到了北军五校数千人,可“营府素畏服中官”,这数千人临阵倒戈,窦武反被宦官杀掉。东汉中常侍等中官的职位,给了他们干政的机会,在外戚、宦官斗争中,且占上风。

除外戚、宦官干政外,灵帝时,“天下渐乱,豪杰各据州郡,而刘焉、刘虞并自九卿出为益州、幽州牧,其任渐重。”(《宋书·百官志下》),这种州牧之职在“镇安方夏”,一州军政大权,集于一人,于是又出现了州牧逞兵军阀割据的局面。

2、曹魏如何从制度层面避免外戚、宦官专权?

曹操对东汉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台阁制,消除了中央权移外戚、宦官,地方权移州牧的弊端。

《宋书·百官志上》说: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以曹操为之。这正是仲长统的主张。

协助丞相办事的官吏极少,“魏武为丞相以来,置左右二长史而已”(《晋书·职官志》)。丞相之下,从《魏志》来考察,有东曹、西曹(后省)、法曹等曹。东曹典选(见毛玠、崔琰等传),等同东汉的尚书吏部曹、选部尚书。

丞相之下各曹的设置,是列曹尚书由内廷转到外朝、由少府手上转到丞相手上的开端。

这是职官制度上的一个重要改革。

建安十六年,魏国初建,始置尚书、侍中、六卿,而丞相之职未废。曹操以魏公兼丞相,尚书是丞相的属官。

后来曹丕虽废丞相,但尚书台阁转到外朝,已成定局,不能再复汉旧了。“尚书省”真正成立,应当说在曹操的时候。

军权亦归丞相。曹操设置了两种军职,掌握内外诸军。一种是中领军和中护军,“皆掌禁兵”(《魏志·韩浩、史奂传》)。

《晋书·职官志》称中领军为“魏官”,“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自置”,可知中领、中护都是丞相的属官。

它们分掌禁兵,有效地防止了东汉内廷事变的重演。

图片

另一种是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南、征北),皆掌征伐。

《宋书·百官志上》说:

“鱼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

而“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曹操提高了偏裨杂号将军的地位,分统四个方面的征伐大权,直隶于丞相。

从此,大将军官号虽在,等同虚设。

至于中常侍,名称虽然犹存,但一点权力也没有了。魏文帝时, “置散骑,合于中常侍,谓之散骑常侍”(《宋书·百官志下》),只“掌规谏,不典事”(《晋书·职官志》),至晋不改。

曹魏无中常侍官,只有散骑常侍,而这种官无事可做,只是个光荣的头衔。

魏文帝以后,丞相或废或置,但宦官始终不能干预外朝台阁事务。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极少见中官为患,原由不能不追溯到曹操对官制的改革。

3、“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提出的背景

官制变了,还有一个用人问题。用人不当,像东汉那样,“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豚” ,政治局面仍不可能改善。

曹操在用人上,采取了“唯才是举”的方针(建安十五年令)。这样明确地提出“唯才是举”,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曹操是不是真正唯才是举呢?

要了解曹操的用人政策,必须联系东汉的统治思想和用人政策来考察。

图片

东汉乡举里选重德,东汉所谓的德,是标榜王道三纲来源于天的儒学变种。

汉末仲长统在《昌言》中,曾对“父为子纲”进行抨击,其中说到选举, “父母与人以官位爵禄,而才实不可,可违而不许也。”

用人如果重纲常,要选出真有才能的人,是困难的,重德不过是用人唯亲的代名词罢了。

仲长统看到的不止是“才实不可”,桓灵时期的民谣更看到连重德也是空话,“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之谚,把东汉官场腐败情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用人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于是产生。

曹操的可以称道之处,是相信“天地间,人为贵”,是对人才思之、求之如渴。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反映了他这种思想感情。

既要求才,便不能像东汉那样重孝、廉、仁、义,那是求不到什么人才的。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中,所说的“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

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求贤令中,所说的“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正是对东汉的选举弊政而发。

方针是重要的,“唯才是举”的方针提出来以后,要说仍旧重出德,是很难使人理解的。

4、“唯才是举”难道不重德?

曹操前期用人,主要是通过荀彧推荐,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曹操、苟彧和荀攸引进的人物,是德的结合,还是才的结合?

《魏志·荀或传》记荀彧对曹操说过:“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可见荀彧十分了解曹操的用人方针。

荀彧此人,南阳何颙谓之有“王佐才”,曹操用他,正是因为他有王佐才。

图片

曹操说过:荀彧“吾之子房(张良)也”,故“军国事皆与彧筹”。司马懿曾高度称赞荀彧的才能,以为“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注引《彧别传》)。

这表明曹操与荀彧的结合,完全是才的结合,非德的结合。

再看荀彧引进的人物,《或别传》讲荀彧“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

一语道破荀彧引荐人物,完全根据“唯才是举”的方针。列举了“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司马懿),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他们都是以才应选。

《彧别传》特别提到戏志才、郭嘉等人,说荀彧“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负俗之讥”,“简傲少文”,即缺儒家之德),但荀彧“皆以智策举之”,即以才举之,且“终各显名”。

在荀彧所举的人物中,如荀攸,《魏志》本传称他“前后凡画奇策十二”。曹操说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

可见曹操、荀彧和他们的结合,又是才的结合,非德的结合。

后期即在设置丞相之后,曹操把选举权交给了东曹,方针不变。

崔琰曾为东曹掾,《魏志·崔琰传》注引《先贤行状》,说:

“魏氏初载,委授铨衡”于崔琰,崔琰“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

崔琰所选用的人物,无论文官、武吏,首先是根据才。所谓“群才多所明拔”,便是证明。

重才便不能根据出身历史。《魏书》所说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魏志·武帝纪》注引),是个很好的说明。

不讲孝、廉、仁、义、出身历史,岂不要乱天下?曹操不是这样看的。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以道御之,也就是以法御之或持法。这就确保了天下之智力为曹操所用。曹操所反对的是“阿党比周”。

他说过:

“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义,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网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

四者指结党营私,互相攻击,无中生有,颠倒黑白,他认为这才是乱天下的东西,需要铲除。

图片

他杀孔融,曾经遭到阻力,杀后也有人议论。因为人们看来,孔融是儒家仁义道德的代表。曹操却以为孔融“乱俗”(《崔琰传》注引《魏氏春秋》),是一个“浮华交会之徒”(《后汉书·孔融传》),乱俗必杀,浮华交会必破。

诸葛亮很懂得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孔融,他说过“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的话(见《宋书·王微传》)。

孔融被杀,就是因为他好浮华交会,乱俗,乱群,乱天下。这种人虽称仁义道德,其实有害。至于孔融是否有才,那是个次要问题了。

曹操在用人上,把才放到第一位,“以道(法)御之”,揆其实质,也就是人治与法治的结合。

人为贵,任之以智力,御之以法术,既重人治,又重法治,而不是只重一个方面,这就是曹操的政治思想。

这是我国郡县时代比较好的政治思想。曹操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政治上,大大地改善了在外戚、宦官干政下,用人唯亲,政治黑暗的局面。

图片

但要看到曹操的唯才是举,方式仍是推荐。方针是重要的,方式也是重要的。方式不变,唯才是举的方针便不可能长久维持。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