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摆脱心理疲劳

 中外比上 2023-11-06

北青网

北青网

2023-10-22 10:19北青网官方账号

原标题:如何摆脱心理疲劳

如何摆脱心理疲劳

姜 晨绘

心理疲劳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是长期压力和负面情绪累积所致。“心累”“感觉疲惫,做事情力不从心”“情绪波动大”“提不起兴趣”……这些都是心理疲劳的典型表现。心理疲劳不仅会影响情绪和行为,还可能危害身体健康。了解心理疲劳的相关知识,掌握预防心理疲劳的方法,对维护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咨询师分享一些消除心理疲劳的调节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 者

前不久,我到某部进行心理健康宣讲,机关干事小张对我诉说了他的苦恼。小张告诉我,他工作一直很努力,经常加班加点完成任务。但这段时间,他常常觉得心累,工作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即使没做什么也感到疲惫和焦虑。

“怎样才能恢复精力,像以前一样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呢?”面对小张的困惑,我为他进行了心理咨询。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小张表现出明显的心理疲劳,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和休息调整。在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后,我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技巧等方法,帮助小张减轻压力、缓解焦虑情绪。咨询结束后,我还叮嘱小张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和健康饮食,以改善身体状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小张逐渐走出心理疲劳的困境。

在基层心理服务过程中,我发现有的战友在长期紧张、焦虑情况下,会出现心累的感觉。心累也叫心理疲劳,是指由脑力劳动繁重、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枯燥的工作而引起的精神疲怠现象。

心理疲劳的人可能会有以下表现: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或哭泣;常常感觉精力不足,疲劳感持续存在,即使休息后也难以恢复精力;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变得迟缓;决策困难,难以做出决策或做出的决策容易出错;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与他人交往时感到疲劳和不适。若心理疲劳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头痛、头晕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身体疾病,影响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出现上述心理疲劳相关表现,可通过疲劳自评量表评估心理疲劳程度。疲劳自评量表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疲劳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疲劳程度。根据评分结果,可以将个体的疲劳程度分为无疲劳(0~20分)、轻度疲劳(21~40分)、中度疲劳(41~60分)、重度疲劳(61~80分)、极重度疲劳(81~100分)。需要注意的是,疲劳自评量表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诊断。若心理疲劳程度较轻,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若心理疲劳程度达到中度或重度,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避免心理疲劳程度加重,影响身心健康。在此,笔者总结了一些消除心理疲劳的调节方法,分享给大家。

调整认知,摆脱思维陷阱。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引发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如果长期精神紧张或压力过大,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认知,如过度担心、自我否定、绝对化思维等。这些错误认知又会进一步加重心理疲劳的程度。因此,改变不良认知是缓解心理疲劳的有效手段。当意识到自己存在自我否定的错误认知时,可以尝试列出自己的优点,并反复强调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当存在“非负即正”的绝对化思维时,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听听他人的看法。这样可以帮助自己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从而减少绝对化思维。如果发现自己很难改变绝对化思维,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培养兴趣,积极面对生活。心理疲劳的人经常感觉身心疲惫、缺乏动力,通过参与感兴趣的活动,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战友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运动等,并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爱好。此外,工作中要注意劳逸结合,比如将工作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在完成一项工作后,奖励自己进行某项兴趣爱好活动。

正视自我,合理设置目标。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设定的目标难以实现,会导致挫败感,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建议战友们正确评估自己,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设置目标。如果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过分自责或自我否定,否则会让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从而消耗心理能量。

加强沟通,获得心理支持。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有助于拥有健康的身心状态。战友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心理支持,从而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①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文娱活动,有助于增强社交支持,从而减轻孤独感和压力。②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交往中要掌握分寸,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还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发生误解和冲突。同时,注意关系界限,在交流中不要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分时间、场合过度倾诉,可能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③妥善处理冲突。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和分歧。处理冲突时,要尽量用温和、理性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攻击性和过度情绪化的语言,如用“我觉得”“我认为”代替“你总是”“你从来不”,用“我感到受伤了”“我需要一些支持”代替“你让我感到不舒服”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范新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