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孙家三代行医,但当家掌门人却立下规矩,没钱不治病

 四季视野 2023-11-06 发布于北京

徽州,一处古朴典雅的水乡古镇。镇子不大,却出了一位医术高明的名医——孙希然。只见孙希然诊所门前总是车水马龙,各地来求医的病患排起了长龙。

然而,孙希然却从不对穷苦的病患网开一面,严格要求付诊金,否则坚决不给治疗。久而久之,孙希然虽医术高明,却被病患传为“铁面无情”。

这天,孙希然照常在诊所。忽然,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抱着一名奄奄一息的老人冲进来,哀求孙大夫救老人一命。那老人已经奄奄一息,抢救时间十分宝贵。

然而,孙希然面无表情地说:“给钱我才给治。”那男子苦苦哀求,说自己实在拿不出钱。孙希然冷漠地摇头,叫他们离开。

这时,孙希然的儿子孙博也在场。他看不下去了,劝父亲破例救人。孙希然勃然大怒,把孙博赶出诊所。“我说了,不给钱决不治病!”他坚定地说。

这件事成了压垮孙博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彻底对父亲感到绝望,放弃了学医的梦想。

可孙博并不知道,父亲曾经也有过“初心”。

20年前,青年孙希然初到邻县行医。有一日,他遇到一个急病患者,见那病人已经奄奄一息,不忍心要钱,连夜赶去救治。

第二日,孙希然果然救活了那病人。病人家人欣喜若狂,送上厚礼感谢。

可没过几日,县衙的衙役突然闯到孙希然住处,说有人告发他行医无证、收受贿赂,要将他抓去问罪。

“我根本没有行医无证!”孙希然慌张否认。

“跟我们走一趟,有什么解释回头再说。”衙役不听,把孙希然五花大绑押到县衙。

县令本欲重判孙希然,这时知县李某出面劝阻:“县令,事出有因,咱们不可冤枉好人啊。”

县令这才稍微缓和态度,让孙希然说出当时的情况。

李知县听后感叹道:“原来如此,孙公见急症不忍要价才救的那人一命,如今遭人陷害,实在冤枉。我必须为孙公主持公道!”

李知县为孙希然鸣不平,终于化解了这场误会。

可没过多久,朝廷突然传旨,以“包庇罪犯”的罪名将李知县贬黜,李某只能黯然归乡。

原来,事情的缘由要从李知县平日的为政作风说起。李知县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但他不畏权贵,也得罪了一些豪强地主。这些地主眼红县衙的税收,便想着怎样才能贬斥李知县,自己取得实权。

于是,他们便捏造罪名,向朝廷告发李知县“包庇罪犯”,称李知县包庇了行医无证的孙希然。并添油加醋地编造孙希然的罪行。

朝廷听信了奸人的谗言,下旨将李知县即刻贬为平民。李知县无奈,只能带着家小返回故乡。

从此,孙希然明白医者在乡间行医的风险,便立誓只在自己的医馆诊症,并收取诊金,不再外出救急或免费给穷人看病,以免招惹是非。

孙希然的这段往事,并没有跟儿子说起过。

孙博虽然放弃了行医,但他没想到,多年后的一天,他终于知道了父亲的苦心。

有一天,孙博在街上偶遇一位老人,那老人自称是孙希然年轻时救过的病人张成。他为了报恩,特意从远方赶来送上千年人参。孙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过去也做过无私医治的好事。

带着疑问,孙博回到家,将人参拿给父亲,问他为何变了样。孙希然沉默不语,只是写了封信,让孙博亲自送到一个叫李秀的人手中。

原来,当年替孙希然说情的那位知县李某,返回家乡后不久便去世了,留下儿子李秀。

孙博依言来到李秀家,见李秀生活窘迫,身患重病。这更加深了他对父亲的失望。但是,在李秀家住了一段时间后,孙博渐渐觉察到父亲的用心。

有一天,孙博目睹李秀突发病危,陷入绝境。正在手足无措之时,一位郎中赶来,使用起了孙家的独门针法救治。原来这位郎中就是父亲的弟子,一直住在李秀附近,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原来,我父亲是为帮助你父亲说情,才被牵连遭到贬黜。”李秀叹道,“你父亲是为报答我父亲的知遇之恩,才让你将药送来。”

孙博这才恍然大悟,自己与父亲之间,存在着何等深重的误会。

回到家中,孙博不禁红了眼眶:“父亲,我明白了,行医之路艰难险阻,你有苦衷……从今往后,我听您安排,好好读医书传承家业。”

孙希然欣慰地拥抱儿子:“好儿子,你终于懂了。我们医者,任重而道远啊!”

通过这次经历,孙博才恍然大悟,父亲外冷内热,有苦衷在。他赶紧回家,向父亲谢罪,再次拜师学医。孙希然笑着接纳了儿子的请求。

虽然有误会,但最终孙希然和孙博化解了隔阂,互相理解。孙博重新找回了成为一名医者,救死扶伤的初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