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有这4个症状,你可能被幽门螺杆菌盯上了!

 快乐英平 2023-11-07 发布于江苏
我国近一半人被这种菌感染,而其他人也可能随时被它盯上。它就是让人谈之色变的幽门螺杆菌。【整理摘编:时英平】
2023年6月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发布《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之间。幽门螺杆菌会通过吃饭等“口口传播”,然后慢慢破坏胃壁,造成胃部不适,甚至增加胃癌风险。

有这4大症状,可能被幽门螺杆菌盯上了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强2023年在CCTV4《健康中国》节目中介绍,这些症状可能在提醒你警惕幽门螺杆菌感染 。
1.口臭
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会刺激到胃酸的分泌,造成胃和食管动力方面的一些紊乱,从而出现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出现口腔异味。
2.腹胀、腹痛
对胃黏膜的损伤和刺激,胃功能紊乱,会出现相应的表现;

3.恶心、呕吐

再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呕吐的表现。
4.非特异性消化不良
比如嗳气,或者吃完之后老觉得很早就饱了等表现。

幽门螺杆菌与多种疾病相关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多种重大慢性疾病相关的致病菌,具有传染性。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景南2020年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名医》直播节目中介绍,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可以在胃内高胃酸浓度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它通过自身生产特殊的尿素酶,释放一些碱性物质如氨类,中和胃酸,制造生存环境。
碱性物质以及细菌的繁殖都对胃内环境以及胃壁结构造成破坏,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胃炎的症状,进一步发展还会导致胃壁糜烂病变出现胃溃疡,甚至是胃部恶性肿瘤。
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可能导致胃部癌变,但目前研究认为,可能致癌的是特定的幽门螺杆菌菌株,并非所有的幽门螺杆菌细菌都会致癌。
从感染幽门螺杆菌到胃炎,再到溃疡,直到胃癌是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平均需要10年左右,中间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规避罹患胃癌的风险。

5类人都该查查幽门螺杆菌!

“对于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目前常规筛查幽门螺杆菌的方式是无创的,且费用不高,建议有条件者以家庭为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将幽门螺杆菌检查列入年度体检的备选列表中。”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郅敏2023年6月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指出。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人群感染率高、疾病负担重和耐药率高的特征。对于存在危险因素人群,每年1次的幽门螺杆菌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存在危险因素人群包括:
1.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
2.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
3.60岁以下患者存在未经评估的消化不良症状的人;
4.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奥美拉唑等药物的人;
5.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的人。
目前幽门螺杆菌最常用的筛查方式为尿素呼气试验。其他筛查方法包括血清抗体检测、粪便抗原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测等。

查出有幽门螺杆菌,到底杀不杀?

其实,查出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不一定必须杀菌。一般来说,对于家里小于14岁的儿童不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根治治疗。
李景南医生介绍,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在治疗上有2种情况:
1.无需过度治疗:对于没有症状的患者,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此类患者无需过度治疗,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
2.需要完善的杀菌治疗: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或检查出胃部溃疡已经有消化道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则需要接受医生正规完善的治疗,不可擅自用药,也不建议私自中途中断治疗,以免增加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加大治疗难度。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与否,还是建议及时就医,请医生做出一个专业有效的判断,不要自作主张,以免过度医疗或延误病情。

做好5点,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主要是经口传播,所以预防应该做到这些好习惯:
1. 要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食物,即使食用也要做好清洁消毒。
2. 注意日常餐具的清洁消毒。
3. 避免食用街边卫生资格不过关的路边摊等。
4.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避免聚餐,或聚餐时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
5. 家长避免口嚼食物后再喂给孩子,加大儿童的感染风险。
此外,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刺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