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霍布斯、马基雅维利以及奥古斯丁分别来自不同时代,但在他们的重要学说中都透露出了“人性恶”的思想。四人的思想各有千秋。他们的思想及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家、地域特点,也是个人精神世界、个人特质的产物。 关于性恶论,四个人在人性恶的来源上达成了一致,但又在具体内容上有所差异。“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荀子认为人天性本恶,人的善良是后天人为的,是学习以及伪装而实现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人性追求利益、嫉妒善恶、耳目贪欲。相应的,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写道:“人性是恶的:自私自利、残暴好斗。”而马基雅维利提出“原罪”说,认为人类自私自利是与生俱来的,见利忘义的。奥古斯丁深受西塞罗以及摩尼教的影响,并且传承了早期的基督神学中关于人性的看法。他认为只有上帝是全善的,而人天生负有原罪。上帝赋予了人自由意志,而这种自由意志歪曲了善的本质,从而导致了恶的发生。由此可见,四个人均认为人性的恶是天生的。其中荀子强调人性的欲望以及欲望所造成的恶,霍布斯强调人的自私自利、残暴好斗,以及人天生处在充满争斗、恐惧不安的自然状态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人自私自利的原罪,而奥古斯丁强调了上帝以及自由意志的重要作用。 对于如何处理人性的恶,四人的观点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其中荀子强调了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巨大作用。荀子提出“化性起伪”,认为善是人为的,人靠后天行为趋向善,而后天行为又是建立在人的本性上的。通过“礼”,即礼仪、道德、规则的约束以及后天教育,人能够逐步趋向良善。通过“隆礼”“重法”,产生礼仪、制定法度,实现和乐社会,人心向善,国泰民安。相比于荀子对“礼”的重视,霍布斯更加强调“理法”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在拥有自私自利的本性的同时,也需要和平安全的理性。人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与他人协商谈判,建立法则,制定契约。契约的制定意味着权力的转让,但也意味着他人在自由权方面对自己的保证。而契约需要将权力转交给足够强大的统治者才能够被遵守以及实行。于是人民将权力转交给了君主,国家由此产生。国家的诞生标志着自然状态的结束,人民由是实现了和平与安全。相较于荀子的“礼治”以及霍布斯的社会契约,马基雅维利强调了军队的重要性并否定了“德治”。他认为,为了使统治长久以及政策秩序稳定,君王需要强大的军队以及严明的法律。并且军队以及法律应处于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中。人的行为均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社会的整体本质无法做到完全从道德角度出发。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统治需要拉拢人心。君主向善是为了安抚人心,防止社会陷入黑暗以及获得百姓的爱戴。但是相比于“爱戴”,通过暴力与欺骗所形成的敬畏更加重要。奥古斯丁没有强调稳定国家的形成,而是点名了信奉上帝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信奉上帝以及道德、宗教戒律等的制约,人能够实现救赎并获得幸福。 荀子出生于战国末期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战乱频发,社会动荡。霍布斯出生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演进。社会因阶级斗争而混乱,充满了暴力冲突。类似的,马基雅维利所处的佛罗伦萨社会状态动荡、政治局面不平衡、国家急需重构,而奥古斯都所在的西罗马帝国大厦将倾。四人时代动荡的时代均充分暴露了人性中恶的特点并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而奥古斯丁深受基督教的思想,他关于性恶的思想主要围绕上帝展开。荀子受教于儒家而强调“礼治”,马基雅维利卷入谋叛美第奇家族的阴谋受尽折磨而强调“实用”与“功利”,社会契约在霍布斯之前就已存在。四人的观点受社会大背景影响而有所相似,又因具体经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四个人的思想均有着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孰是孰非。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各有人信奉,这些主义的地位又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性恶论与性善论各有各的支持者,而性恶论内部的具体学说也各有人赞同。就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有效性因环境而变化一般,在特定的条件背景下,每一个学说都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英]霍布斯.利维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2]常笑. 中西方性恶论之比较———以荀子和霍布斯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报,2018,34(4). [3]段昌启. 荀子性恶论与奥古斯丁原罪论之比较及其启示[J].新纪实,2021(7). [4]何汶玲. 浅析荀子与马基雅维利性恶论观点异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J].文化集萃,2021(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