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友谊章4:中苏友谊纪念章(下)

 哈哈狮的信箱 2023-11-07 发布于广东

中苏章的具体赠予条件不详,估计期间也做过调整。综合来看,只要是受苏方派遣,在中国停留一段时间,顺利完成任务或工作的人员,在回国前都有机会获得。即使部分人回国时未获得,中方如果认为有必要,也会向中国驻苏官员转交纪念章,进行补发。

获得中苏章最大的群体是曾驻扎中国的苏联军人,主要有三部分。一、长期驻扎在以旅顺军港为中心,旅大地区的苏军,累计估计约30万人以上。二、朝鲜战争爆发后,进驻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执行防空任务的苏联空军,估计约5万人。三、驻扎在东北地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苏联空军,累计约7万人。这三部分人员在统计上可能有重复,也可能有遗漏。他们在撤离中国时,都应获得中苏章,其中以驻旅顺苏军获得的数量最多。中方曾在旅顺进行过两次大型慰问活动,每次都是苏联官兵人手一枚中苏章,因此有部分人获得过两枚中苏章。

图片

佩带两枚中苏章的苏联军官,同时还佩带东北解放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慰问解放军纪念章和鞍钢高炉开工纪念章。除中苏章外,其他纪念章都是有各方面赠送的礼物。

另外,部分到访中国的苏联军官也曾获得中苏章。1956年6月,苏联切库罗夫海军中将率舰访问上海,海军大将萧劲光代表毛泽东主席向舰队全体军官赠送了中苏章。因临时访问中国,获得中苏章的人数应该不多。

图片1956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苏联军舰到访上海的新闻。

除了驻华苏军,获得中苏章的另一个主要群体是苏联专家,苏联专家在这里是一个泛称和统称,含盖苏联的专家、顾问、干部、工程师、教授、教官、教师、技工、翻译等等。其中军事领域的专家包括军校、军工、指挥、情报等方面,经济领域的专家包括工业、矿业、政策等方面,另有少量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专家。

随着中苏两国关系日益深化,军事方面,经历抗美援朝战争后,解放军的武器全面更替为苏式装备或仿制苏式装备,军事制度全面学习苏军,大大加快了解放军现代化的进程。经济方面,中苏先后共确定156个重点工程,以工矿业为主。这些项目持续约十年,使中国初步建立起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所有这些成绩的快速取得,都离不开苏联专家的帮助。据粗略统计,直至中苏交恶,苏联累计派遣援华专家,军事和经济两方面各约一万余人,共计二万余人(不同统计口径,数值有差异)。

图片

1953年宣传画《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

后期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名义赠送的中苏章,因其证书和锦盒保存较好,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受此影响,所以坊间有时以偏概全,对中苏章的介绍多称为是“发给苏联专家的”,而且多指经济领域的专家。这种介绍过于片面,因为从颁发数量来说,苏联专家获得的中苏章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经济领域的专家又只是专家中的一部分。1955年驻华苏军全部回国,1957年两军关系转冷,此后,中苏章才主要颁发给经济领域的苏联专家。

图片

洛阳铜加工厂苏联专家回国前留影,胸前佩戴中苏章。

与建国前后的各种纪念章不同,中苏章是一种常设性质的纪念章。常设意味着可以连续颁发,而能够“连续颁发”的徽章在新中国前期非常罕见。连续颁发的特点除了造成中苏章版别多样,还有颁发机构的改变。中苏章的颁发级别非常高,根据证书落款分三个时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颁发中苏章时还配发一份中文证书和一份俄文证书,但在前期,有些人员可能没有配发证书。证书按照颁发机构的不同可分为三个时期。大致划分时间是:军事委员会主席版1951年至1954年年底,国家主席版1954年年底至1956年6月,国务院总理版1956年至1960年。

从制作工艺看,第一期证书用硬纸制作,尺幅较大,第二期和第三期证书用丝布制作,尺幅略小。存世证书中,有些是中文空白证书。因为很多中方颁发机构对书写苏联人员的俄文姓名没有把握,再加上一些颁发活动是群体颁发,所以过程从简,不填写具体内容,而由苏方人员来具体实施。这种空白证书产生的原因,与朝鲜发给志愿军的空白证书相同。

以下是各期证书的一些内页文字和图片资料。

第一期证书。

图片

这是一份颁发给苏联特种兵专家的证书,颁发日期1951年2月。

为纪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特种兵的建设事业中苏联专家同志所给予我们的友谊帮助,兹特赠×××同志友谊纪念章一枚。

此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主席毛泽东

图片

这是一份颁发给驻旅顺苏军的证书,颁发日期1953年2月23日。

为庆祝苏联建军节三十五周年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三周年,兹特赠给按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规定而驻在中国旅顺口地区的苏军部队×××同志中苏友谊纪念章一枚。

此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主席毛泽东

图片

这是一份颁发给苏联专家的证书,颁发日期是1954年12月。此时颁发机构已经变更,但仍使用了老版本的证书。

为纪念在中国国防建设中,苏联同志所给予我们的友谊帮助,兹特赠×××同志友谊纪念章一枚。

此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主席毛泽东

第二期证书资料。

图片

图片这是一份颁发给驻旅顺苏军的空白证书,同时颁发的俄文证书显示日期是1955年2月23日。

赠送中苏友谊章证明书

现特赠×××同志中苏友谊章,以志纪念。

此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毛泽东

中文证书未填写获得者姓名,同时配发的俄文证书标明颁发日期。

第三期证书资料。

图片

图片

这是另一份颁发给苏联专家的中文和俄文证书资料,颁发日期1960年8月3日。

某某同志:

为了感谢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的、热情的帮助,特赠送中苏友谊章一枚,以志纪念。

此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一九××年×月×日

笔者所见证书资料中,颁发日期最晚为1960年10月。

从证书内容看,第一期有几种样式,内容较为具体,赠给特定的人员;第二期和第三期证书内容较为统一,高度概括,适用于各种情况。颁发机构署名的改变时间和中苏章有些版别的改变时间,二者并不完全匹配,尤其在1954年9月以后。中苏章虽然级别高,但很多颁发工作的最后环节是由各军兵种、各部门,甚至是某所军校、某个工厂来完成,一些单位储备的纪念章和证书版本难以及时更新,所以实际颁发中,有时不能完全对应颁发机构、中苏章版别(年份)的变化。

中苏章本身没有级别之分,但有些中苏章配装锦盒,显示出重要性。早期的带盒中苏章,可能发给各领域的军事专家和顾问,或者职务较高的军官,后期发给苏联专家的中苏章都配有锦盒。

图片

一种前期的红色佩章锦盒,相同款式的还有黄色、褐色锦盒。

图片

1953年慰问旅顺苏军的特制佩章锦盒,赠送给苏联高级军官。

图片

后期以国务院名义赠送的红色佩章锦盒。

搜索《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951年和1952年均没有刊登颁发中苏章的消息。首次报道是1953年2月23日苏军建军35周年之际,周总理率领我国政府代表团到旅大市,慰问驻旅顺港苏军部队,并授予苏军官兵中苏友谊万岁纪念章章。由此可见,前两年赠予中苏章的活动较为低调,此后中苏章的知名度才逐渐提升。作为中苏蜜月期的重要标志物,中苏章见证了那时两国军民犹如兄弟般的关系和深厚的阶级感情,留下了无数佳话。不过,中苏交恶后,它被国人渐渐淡忘;苏联解体后,中苏章陆续流入国内,一些旧事被重新拾起。

中苏章的赠发是为了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苏军和专家的感谢。从徽章的属性来说,中苏章名为纪念章,却有军功奖章和民事奖章的性质,与清末及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授予外国人的勋章相似。但是,因为国家主权地位不可同日而语,那些勋章中带有的一些屈辱性质已经被中苏章涤荡一空。另外,中苏章的颁发规则源自解放系列纪念章,融入了“官兵一致”的原则,对所有来华的苏联人不论贡献大小、等级高低,一视同仁,人人有份。

中苏友谊万岁纪念章是新中国军功章制度摸索过程中的产物;因为不授予中国军人,所以不属于人民军队的军功章体系。中苏章已成往事,在新时期的功勋荣誉制度中,设立了友谊勋章、和平勋章、和平奖章、和平纪念章,它们都是中苏章的历史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附:友谊纪念章

在中苏关系友好的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关系也十分良好,彼此亲如兄弟。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工业化程度较高,他们追随苏联的政策,也曾派遣各种专家来华,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方依照中苏友谊万岁纪念章,设立了友谊纪念章,在专家回国前,赠给他们表示感谢。友谊纪念章的设立时间估计是1955年,颁发数量不详。

搜索《人民日报》,赠送友谊纪念章的报道最早时间是1955年12月15日,波兰专家帮助建设黑龙江佳木斯糖厂,建成后举行移交生产和开工剪裁仪式。当日参加大会的国务院地方工业部部长沙千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赠送每位波兰专家一枚友谊纪念章。”

图片

1955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佳木斯糖厂移交生产”的消息中,首次出现了“友谊纪念章”。

友谊章圆形银质镀金嵌珐琅,直径约4.4厘米。章体造型设计是两层,但实际是一体制造。上层是一颗银边红色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心是天安门。下层外围是象征荣誉的月桂花环,内层是光芒线。章背面铸有两行铭文,分别是“友谊纪念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赠”,上挂与中苏友谊章相同。另外,纪念章还配有锦盒。

图片

图片

图片

友谊纪念章配有双语证书。中文证书封面印有“友谊纪念章证明书”,内页和中苏友谊章证书内容相同。

图片

图片这套纪念章的证书显示获得者是维尔纳·戈斯林。他是民主德国指挥家,1956年9月来华,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和指导排练,1957年11月回国。

友谊纪念章与后期的中苏章性质相同,都属于民事奖章。此章为银质,在五十年代显得较为特殊。应是中方为了表达对东欧国家的敬意,有意为之,而中苏章采用铜质已有时日,不便再改。但如此一来,给后世留下的感觉是,向苏联老大哥赠送铜章,向东欧小兄弟赠送银章,有些不合适。

随着中苏关系改变,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同样转冷,友谊纪念章也与中苏章一样,被渐渐淡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