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点半,离开八十 沿207国道原路返回,过涔水大桥。 感觉接近十里岗时,看了一眼地图,发现丁家岗遗址就在路边不远,不是很了解这个遗址,昨天在澧县博物馆见到简介,就拐过去看看。 郭伟民在其著作的“汤家岗文化时期澧阳平原聚落”部分也提到丁家岗遗址:遗址位于城头山东部略偏北的位置,海拔高程35.8米,属澧阳平原一级阶地,原为一低丘,比周围高出不足2米,面积近3万平方米。 丁家岗遗址经过1979年和2000年两次发掘,均发现了汤家岗文化遗存。第一次发掘确定有2座陶窑,分布在不同地点,这是在澧阳平原的首次发现,意味着制陶技术的一次重大进步。第二次发掘发现不少形制特殊的灰坑,多数坑内埋藏大量遗物,以陶器为主,分层放置,有的多达5层以上,还有不少动物骨骼,不像一般丢弃堆积,似为有意的埋藏,而且多次进行,与祭祀之类的活动有关,反映了汤家岗时期浓厚的宗教氛围。 无人机的电池包已经全部耗尽,包括路上用充电宝再次充满电的一节电池包,无法从空中搜寻遗址的确切地点。丁家岗遗址也是一大型环壕聚落,但博物馆的那张图片也看不出一个完整的环濠。 施雅风老先生指出,5200BC-4000BC是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各地气候均较暖湿,季风降水几乎波及全国,植物生长空前繁茂,无论气候还是地貌环境都非常适合稻作农业的发展。这正是汤家岗文化时期,聚落进一步扩散到海拔更低的地带,汤家岗文化的范围已经分布到整个洞庭湖地区。 向南3.5公里,爬一个小坡到十里岗村,确定是到了一个岗地,在村里转了一圈,没人知道十里岗遗址这个事。 和这两天参观的那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不同,十里岗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郭伟民在“澧阳平原史前文化进程”一节说: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渊源,单就石器技术而言,必须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谈起。澧阳平原旧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为:虎爪山文化--鸡公垱文化--乌鸦山文化--十里岗文化,属于晚期的为乌鸦山文化与十里岗文化。 可惜没能寻访到十里岗遗址,后来看卫星地图,我应该穿过了遗址核心区,现存岗地和文保碑就在我骑过的那条村道略南一点。而我转弯向南的路口已经偏西,只有一座土地庙。小庙和本地的很多房子一样,修得很不错。 十里岗遗址出土石器岩性以黑色燧石为主,有少量的石英砂岩、脉石英、硅质岩。基本上采用直接锤击法加工,第二步加工较少,单面加工为主,少量两面加工。这批石制品总的特点是以细小石器为主,保留的砾石石器已经小型化。 直接锤击法也叫奥杜威技术,250万年前就出现在东非大草原,就是从一块石头上敲下石片,剥离下来的石片简单修整一下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石器。奥杜威传统虽然名义上算是石器,但实际上没啥制作规范,石头碎成怎么个样子就看情况当个什么工具。所以今天出土的很多奥杜威石器都难以归类,也往往说不太清楚是干啥用的,想必制造它们的古人类用着也不会很趁手。 澧县博物馆藏十里岗遗址的打制石器 到距今176万年前,出现一种有形制规范的打制石器,叫做阿舍利传统,其主要特点是,阿舍利石器在各个地区都有大致相同的外形,其典型代表就是阿舍利手斧,说明人类开始出现了某种传承技艺和文化的方式,也就是语言。 但东亚地区是奥杜威传统的死忠粉,从距今200万年前到4万年前,大部分石器技术好像一直只能归属为奥杜威传统,这很可能是因为东亚地区一方面缺少合适的石材,另一方面竹木资源非常丰富,竹器又轻便又锋利,让当地的古人类放弃了石器科技树。但是竹器无法保存,不然东亚的那段历史应该称为竹器时代。 十里岗遗址距今约3万年,澧阳平原的古人终于摆脱奥杜威传统。十里岗遗址出土的石器具有细小化和精细化的特点,表明石器制作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其所对应的经济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还不清楚新技术传入的途径。此外,十里岗遗址发现了建筑遗迹,暗示定居已经出现。这个时期人类对于居址的选择,既有露天旷野,也有洞穴。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曰:“人猿相辑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代表了绝大部分人的想法,磨制石器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打制石器。不管今天的人类是否认可那些简陋的石器为工具,那都是人祖跨越近300万年才发展出来的工业传统。 向南7公里,回到澧县的城市快捷酒店,取回驮包,准备前往津市。 4点45分,还有点时间,拐去多安桥,在酒店东南2公里的旧澧水之上,2019年列入第八批国保。 多安桥跨兰江,应该是澧水故道,澧洲古城墙就在多安桥的西北面。志书记载多安桥在澧县城关东门外,原为浮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始建梁桥,名澧州桥。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在地方官多赉、安佩莲主持下,重修为石拱桥,更名“多安桥”,有十一拱,九墩两台。从同治年间《直隶澧洲志》的多安桥八景图看,桥上有亭, 三甲桥这一带现在是澧县创新创业园,路边有一家叫Qualzess Fluid Controls的阀门生产企业,看着挺不错的样子。 从多安桥到澧县/津市界10公里,分界线是一条小河,大概2公里长,沟通澧水与涔水。过桥后进入津市地界,其实就是津市的市区,津市和澧县两座县城离得这么近,不知道有何渊源。 过桥后,是津市汽车站,往前就进入津市主城区。津市新城区正在向澧水南岸发展,但好像还没发展起来,主要的商业区还是在北岸主城区,主城区南北向主干道叫孟姜女大道。据说孟姜女是津市嘉山人,嘉山因此也叫孟姜山,面向澧水洪道,现在也是一个风景区。 沿孟姜女大道向南,接近澧水时,到车胤大道,就是囊萤夜读的那个车胤。我初中时曾抓了一塑料袋的萤火虫,一半萤火虫同时发光的时候也无法看清楚一个字,我知道囊萤映雪纯粹就是臆想,要不然上千年里怎么就没有一个人能验证其可行性。 真应该在主城区预订酒店,澧水南岸几乎没有商业气氛,酒店在津市一中的对面,今天学校放假,附近饭店全部关门,还得回到澧水北岸找饭店。唯一的好处是可以从澧水大桥上骑过,在暮色中看一眼澧水之景。 非常充实的澧县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