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源流:夫妇有别

 国学新知堂 2023-11-07 发布于北京

《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一切人伦关系都是由夫妇的结合而派生出来的。《中庸》也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夫妇关系是人伦的起点,儒家称之为“大伦”。

儒家重视夫妇的人伦关系,并以“夫妇有别”为夫妻人伦关系的准则。夫妇有别的前提是男女有别。人类社会早期,男女之间没有任何禁忌,但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却产生非常严格的礼教,使得男女相别。比如,《礼记》规定:男子和女子长到七岁,就不可以同席而坐、同桌吃饭。成年男女如果不是在祭祀和丧礼等特殊的场合,彼此不能直接交接器物。假如有器物必须交接就需要遵循严格的礼制。女方不能直接用手去接男方递过来的物品,,而是使用竹筐类的盛器去接;如果没有竹筐,男女双方须跪下来,交付一方需先将物品放在地上;接受一方再将对方放置在地上的物品拿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男女授受不亲”。
古代礼制男女有别,授受不亲,所以当男女缔结婚姻时,需要一整套繁琐的礼节仪式,即昏礼。古代士人娶妻,一般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纳采,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未婚。问名,女方许婚后,男方再请问许婚姑娘姓名。因为古代通婚是氏族行为,纳采时只是向女方氏族求婚,并未具体指明是女方氏族中哪一位姑娘,所以就有问名这一程序。纳吉,男方问得许嫁姑娘的姓名等信息后,回来后要到宗庙中占卜。若占卜后得吉兆,说明可以缔结婚姻,便派媒人前往告知女方。请期,也就是定吉日。吉日由男方定,但要三请于女方,女方同意后,确实为结亲之日。

亲迎,吉日当天,男子亲自到女方家接亲。女父亲带着新娘出来,把她交到新郎手中,新郞领着新娘出门,登上婚车,新郞要亲自为新娘驾车,车轮三转后,新郞下车,由驾车人继续驾车。新郞先回家,家门外等候新娘到来。新娘临门,新郎先向新娘作揖行礼,将新娘请入家门,两人行过同食、合卺之礼后,正式结为夫妇。婚宴上,猪牛羊等都是每人一份。新郎新娘则两个合一份,称为“同牢”。将一个瓢破而为二,各用其半,以为酒器,称为“合卺”。这两个节目代表“合体,同尊卑。《白虎通义》说:“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
古代的婚姻并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缔结两个宗族之间的密切关系。故《礼记》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两姓联姻的质量和稳定性关系到宗族是否昌盛。正是在这种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古人十分重视婚姻的缔结对象,最讲究门当户对。

“夫义妇听”是儒家规定的夫妻双方的伦理准则。所谓“夫义”,是指丈夫以赡养家庭为基本义务。倘若丈夫不能畜养妻子,甚至打骂虐待妻子,就违背了“义”的夫道。所谓“妇听”,是指女子在婚姻中以听、顺、柔、正为准则,尊重长辈和丈夫,听从他们,侍奉他们,以贞正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如果女子不能孝敬公婆,公道地主持家庭内部事务,就违背了“听”的妇道。


您若喜欢,为我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