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逸民列传(三)

 新用户66885325 2023-11-08 发布于山东

         《后汉书》为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写,因其极高的文学与史学价值,超越其他写后汉的史学专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公认的记载后汉历史的正史著作。

         黄河歌者金石点评:

       《逸民列传》中记载的“逸民”井丹、梁鸿和高几,井丹面对权势威胁丝毫不慌;梁鸿的故事则流传千古,“举案齐眉”的成语就出自于他与妻子孟光;高凤对暴雨而至浑然不觉,让人感觉有点太夸张。请看《<汉书>研读》第399章:


逸民列传(三)


梁鸿

井丹,字大春,扶风郿县人。他年少时在太学中学习,通晓《五经》,善于谈论,所以京师的人们这样说他:“《五经》纷纶井大春。”井丹生性清高,从不递送拜贴给朝廷当权贵人。

建武末年,沛王刘辅等五王居住在北宫,他们都喜欢结交宾客,先后都派人聘请井丹,却都不能请到。信阳侯阴就是汉光烈皇后的弟弟,当时作为外戚显贵隆盛,他欺骗五王说,如果向井丹借一千万钱,肯定能约到井丹,然后再派人在半路上抢劫他。

井丹迫不得已,只好来见刘辅和阴就,他们故意摆设麦饭葱叶等粗陋的食物。井丹把饭菜推到一边,起身就走,对他们说道:“凭借君侯的身份,准备些甘美的食物并不太难,所以我才前来,为什么这么简陋呢?”

刘辅和阴就命人呈上丰盛宴席,井丹这才坐下吃饭。阴就起身,命令身边左右推进一辆辇车。井丹笑着说道:“我听说夏桀曾经命人推车,难道是这辆吗?”坐中宾客全都大惊失色,阴就只好命人推走辇车。井丹从此后隐居不出,不问世上政事,最后年老去世。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县人。他的父亲叫做梁让,在王莽时期担任城门校尉,被封为修远伯,王莽让他继奉少昊帝,后来迁徙到北地郡居住,就在那里去世。梁鸿这时还很年幼,又遭遇国家战乱,只好卷席安葬了父亲。

梁鸿后来到太学中学习,虽然家中贫寒,仍然坚守节操,勤奋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不拘泥于寻章摘句。他学完后到上林宛中放牧猪群,曾经不小心失火,大火烧到了其他房舍。梁鸿寻访被烧房舍的主人,询问这家的损失,愿意把全部猪群用于赔偿。但这家主人认为太少。梁鸿只好说道:“我再也没有其他财产了,愿意在您家当作佣工,以赔偿损失。”

主人答应下来。梁鸿以后每天辛苦劳作,不分白天晚上。邻居有名老人看梁鸿绝非是平常人,于是责备这家主人,称赞梁鸿是位忠厚长者。主人也开始对梁鸿格外尊敬,把他的猪都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离开,随后返回家乡。

有权有势的人家仰慕梁鸿品行高尚,很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为妻,梁鸿一概拒绝不娶。同县中孟氏家有个女儿,长得又胖又黑又丑,力气能举起石臼,在择偶方面挑挑捡捡,始终不嫁,这时已经三十岁了。

父母问姑娘为什么这样。姑娘回答说:“我想得到像梁伯鸾一样贤良的人。”梁鸿听说后前去求娉。姑娘为了出嫁,自己在娘家做了布衣、麻鞋,还有织布用的箩筐及绩麻线用的工具。到出嫁那天,姑娘开始梳妆打扮。进门七天,梁鸿并不和妻子说话。

他妻子跪在地上,默然应对,随后对梁鸿说:“我听说夫君高义,拒绝过几家攀亲的人,妾我也曾经拒绝过几家提亲的人。今天已经选择夫君,不知道哪里做错了。”

梁鸿说道:“我要娶的夫人,应是身穿褐色布衣,能和我一起隐居山林的人。现在你身穿丝绸绮缟,脸敷薄粉,哪里是我梁鸿心目中的妻子呢?”妻子说道:“我只以此来观察夫君的志向,妾我当然有隐居的衣服。”

他妻子换上布衣,把头发盘起来,梳成椎髻,当着梁鸿的面打扮一番。梁鸿看到后大喜说道:“这才是梁鸿我的妻子。能与我同甘共苦!”梁鸿为妻子取字为“德曜”,名孟光。

他们居住不久,梁鸿的妻子问:“我经常听到先生想要隐居避患,现在为什么又默默无语了呢?是不是想低头服从官府,又想去出仕为官了吗?”梁鸿回答说:“现在就起身。”

他们夫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诵《诗经》《尚书》,弹琴自娱自乐。梁鸿仰慕前世高名之士,为当年的商山四皓及其以来的二十四人写成颂。

梁鸿向东出函谷关,经过京师洛阳时写成《五噫之歌》,其中写道:

“登临北芒山啊,噫!环顾帝王之京啊,噫!宫室高耸入云啊,噫!百姓辛苦劳作啊,噫!宫殿辽阔无尽啊,噫!”

汉章帝听说后勃然大怒,派人寻找梁鸿,但没有找到。梁鸿只好改成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他和妻子来到齐鲁之间居住。

过了不久,梁鸿又出发前往吴地,在要起行时,他又写成《适吴诗》,其中写道:

“经过旧国啊奔向远方,前途栖止啊向往东南,心慌意乱啊伤心憔悴,志气飞扬啊上升又降。想骑骏马啊肆意驰骋,可恨谗言啊总把人伤。举荐小人啊舍弃贤良,利口佞舌啊编造谗言。伯鸾无惭啊特行独立,向往伯乐啊远居他乡。暂时逍遥啊又有何求,学习孔子啊周游四方。如能见贤啊我心欢喜,舍弃车马啊改乘舟船。到达延陵啊拜求季札,到了海隅啊见到鲁连。寻找先贤啊未能如愿,遇到神灵啊心情欢畅。阳春三月啊美丽烟景,麦秀青青啊含苞吐露。好景不常啊光阴荏苒,芳香逝去啊变为腥臊。我心伤悲啊愁肠百结,愁肠百结啊自生烦忧。众口嚣嚣啊不停叫嚷,无处藏身啊谁肯收留?”

梁鸿到达吴地后,找到一家名叫皋伯通的富豪,住在人家屋檐下,替人家舂米。每天回家,妻子替他做好饭,从不敢抬眼看丈夫,经常把盘子举到眉毛边。皋伯通看到后非常奇怪,便说道:“这个雇工能让老婆这样敬重他,他绝不是普通人。”皋伯通这才让梁鸿住到自己家中。

梁鸿闭门潜心著书十多篇。在他病重快要去世时,告诉皋伯通:“当年延陵季子安葬儿子在嬴博之间,也没有返回家乡。千万不要告诉我的儿子,更不要把我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

在梁鸿去世后,皋伯通等人为梁鸿找到一块墓地,在吴县靠近侠客要离的坟墓旁安葬。大家都说:“要离是一位烈士,伯鸾为人清高,他们可以比邻而居。”葬礼完成后,他的妻子回到右扶风。

当初,梁鸿的朋友、京兆人高恢年少时喜欢《老子》,隐居到华阴山中。梁鸿在东游时思念高恢,他写诗说:“鸟鸣嘤嘤啊寻找朋友,相念高子啊怀念旧情,相念高恢啊希望他来。”但两人再也没有相见。高恢也很高傲,终身未出仕做官。

高凤,字文通,南阳郡叶县人。他年少时是儒生,在家靠耕种为生,专心研读典籍,日夜不停。他的妻子曾经下地干活,把麦子晒到庭院中,让高凤看着别让鸡吃。这时天降暴雨,高凤手中拿着竹竿只顾诵读经书,大雨漂走了麦子,他都没有察觉。他的妻子回家后责怪他,高凤这才反应过来。高凤最后成为当世名儒,到西唐山中教授学生。

高凤有两家邻居为争夺财产,手持兵器相互打斗,高凤前往调解,双方不听。高凤摘下头巾,对着双方叩头,不停劝阻他们说:“要做到仁义谦让,为什么因财产舍弃这些美德呢!”争执者大受感动,扔掉兵器向高凤谢罪。

高凤年老时,仍然坚守志向,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太守接连征召聘请他任职。高凤认为不能抗拒,就说自己本是巫师,不应当担任官吏,又假称自己与寡嫂为田产打官司,于是不出去做官。建初年间,将作大匠任隗举荐高凤为直言人士,他来到公车府,假托有病逃回家乡。高凤推让自己的财产,全部送给哥哥留下的孤儿。他独自隐身渔钓,最后在家中去世。

论曰:先大夫宣侯,曾经在讲学之余,收集整理隐名人士的事迹。在谈到《高文通传》时,对隐士的事迹非常感慨。先大夫认为,高文通是一位隐士。《高文通传》里有这样的评语:“在古代,所谓的隐逸之士,指的是特立独行的士人,他们崇尚高风亮节。比如许由在颍水北岸洗耳,耻于听到'禅让’二字;比如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肯食用周粟。这些隐逸士人,其行为违逆当时风尚,有些隐逸士人,对物质生活一概排斥,似乎矫情,虽然他们的行为怪异,却都崇尚高风亮节,矢志不移。像高凤这样的士人,怀有青云之志,身陷社会底层,把名气看得就如浮云,更何况出仕为官,为功名所累呢!隐逸士人甘于默默无闻,像屈原自沉于汨罗江,像嵇康拂弦高歌唱晚,他们的名气却传播得非常远!”


举案齐眉

黄其军

      作于2023年7月16日(古历癸卯年五月廿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