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对她看不惯 --谈角色规范 小郝是我高中时的同学,她走上工作岗位两年多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始终不甚融洽。是小郝工作不好吗?据我所知,她是个有责任心的姑娘,办事利索,虽然没有卓著成绩,但本职工作还是无可挑剔的。是小郝的脾气古怪吗?更不是。在学校时,她热情、爽直、快活、诚实,只是稍稍有点任性而已。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妨碍了小郝与同事的交往呢?与小郝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小黄说:“领导说她不象个办事员,倒象个中学生娃娃;女同志说 她不象女孩,倒象小子,她常常跟男同志说说笑笑的,一些老同志又看不惯。” 其实小郝也没做错什么,但这种种的“不象”说明,在别人的心目中,小郝的言行不符合她的“身份”。 所谓“身份”抛开其等级观念的含义,实际上说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要与他所处的社会位置相吻合,这种与社会位置相应的行为模式,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角色规范。角色规范不是某个人所能规定的,它是一定历期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公认的角色规范,就会被人们认可,产生良好的印象,并在互相交往中采取接纳、友好的态度;反之,则可能遭到排斥,冷落、议论、批评、讥讽,就会使人际关系处于不和谐的状态。 刚刚出现在一个新的岗位,往往会给人的适应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主要表现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上。从客观上讲,人们对一个新来者的接受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个拒绝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往往会用一种冷静的挑剔的眼光打量新来者,直到产生喜爱或看不惯的感情,采取悦纳或冷淡的态度。从主观上讲,换一个环境,往往是换了一个社会位置,身份不一样了,而对于新的身份的活动范围,应尽义务、行为方式、感情流露方式等却不甚明白,容易停留在过去的习惯模式上,或者采取重新但又不太恰当的行为模式,不能满足新环境中人们对自己的角色期待,由此造成隔阂,不理解,淡漠或紧张。比如小郝,她踏上工作岗位后,别人便把她当作一个工作人员来对待了,但她自己却处处要“学生脾气”,使领导和同事对她的角色期待落空。同时,小郝作为女青年,社会对她的性别角色也有一定的规定,要求端庄、文静、温柔等,与异性交往更有种种无形的尺度,而小郝仍然象小女孩那样活泼、随便、打打闹闹自然要引起一些人的“看不惯”,少数人还可能散布一些流言蜚语,使得一些人不敢与她接近。 所以,在任何一个环境中,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待人接物中应当了解社会角色规范的要求,尽可能使言谈举止符合自己的“身份”,掌握好分寸。 首先在充当“同事角色”时,要平等、真诚、意厚。与同事相处,关键是要尊重别人,将来心换心,平等地交换看法。同时,应该真诚待人,热心帮助别人,有了困难也要坦爽地向人求助,那种口是心非、朝三暮四、迎合讨好和言不由衷,都是令人生厌的行为。在担任“同事角色”时,还应注意谅解别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以求互相理解。对于一时的误会、过火的批评、苛责和妒嫉等等,也不能意气用事,采取讥讽、争吵、报复的手段而应寻找适当机会表明自己心迹或让事实说话。善良是赢得友谊、理解和信任的最好品质。 第二,充当下级角色时,要勤勉、有分寸、讲原则。有不少人为赢得上司欢心,而阿谀奉承,报喜不报忧,甚至欺上瞒下。应该牢记,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上下级的关系,首先是同志关系。只有勤勤恳恳地将本职工作做好,用行动证明自己的称职,才能够得到上级的信任。当然,上下级关系毕竟有别于同事关系,所以,尽管与上级关系很密切,私下是好朋友,在正式场合,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角色规范,要有分寸感,不能乱开玩笑,或讨价还价,那样会有损领导威信,或引起同事的误会。对于上级的尊重和服从,并不意味着给上级抬轿子、吹喇叭。当上级指令和做法出现失误时,应当坚持原则,直言相陈,这才算正确地履行了角色的义务。 第三,充当异性角色时,应庄重、大方,把握好“近体度”。由于把握异性之间的交往分寸难度较大,而社会习惯又对此十分敏感,所以,异性交往格外要注意角色规范。与异性交往,既不必拒人以千里之外,男女授受不亲,也不能过于亲密,过于随便,交往距离应稍大于同性朋友。至于扭捏作态、粗鄙庸俗、打打闹闹,不符合我们民族的习惯,更应注意避免。 社会的角色多样而复杂,每个人与不同的对象构成不同的角色对应关系,在不同场合下充当不同的角色,因此,必须注意采取与环境、角色身份一致的行为,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和接纳,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