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龙文化早期源流初探(一)

 深圳刘永图书馆 2023-11-10 发布于广东

易道先生遗著         刘永整理

    远在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四千年前),龙文化就已经出现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逐步有了提高,当出现了简单的巫术和最初的宗教意识的时候,龙文化便以图腾崇拜的形式出现了。各个不同地域,龙形初态也不近相同,这个时期的代表有:查海文化中的彩石堆塑龙、仰韶文化中濮阳摆塑龙、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马首龙和C型龙;良渚文化的鳄鱼首龙、安徽凌家滩的牛首龙等。

文明的进化,离不开历史背景与人文思想,早在距今约50万年以前的北京人就已经知道了用火,这是人类利用自然火的最早记忆。然后我们的祖先用一把火燃烧出了中华文明,刀耕火种是特定环境下社会的进步,并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蛮荒愚昧,那是人类站立起来朝文明迈出的第一步。火引领我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历经了“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和逐渐在劳动中掌握了主动地位、占据主要社会角色的父系氏族,氏族部落成熟并且发展壮大了,文化悄然产生。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我们的历史在这一段时间里曾出现过一段很长很长时间的真空状态,三皇五帝大都是人们口头相传的神话人物,他们都是当时部落氏族的代表人物。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他们在文明初萌时的一些遗迹与模糊身影,如何从中去找寻他们在远古洪荒中的精神世界呢?“龙文化”在那个时候悄然发源,龙的图腾也以玉器等各种形式一脉相承,连绵不绝。此后经过了诸多的杰出的氏族部落人物,炎帝皇帝的奠基,尧、舜、禹的大治时期,一直到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在中国建立起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夏王朝,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人文思想发生突变,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自夏朝开始,华夏就以统一的国家为主流形态,中国的人文思想是以圆为心,最早的哲学思想如伏羲的八封、周易、稍后的老子,正是这种统一圆团的思想让我们的文化少了扩张,多了守成,所以中国的文化一直没有断代,中华民族一直以一种独特的闪光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幸事。夏亡,殷商兴起,牧野之战,周朝代商而行令天下。周朝兴起时,以家天下的统治形势和土地王有的井田制统定天下。创造了华夏统一的奴隶制文化,并达到了极致,出现了流光溢彩的文化原态,如龙文化、青铜文化。社会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华先祖们共同开创了我们灿烂的文明,而龙文化是其中灿烂的一支。

——易道龙文化简说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春秋时期,汩罗江畔,屈子行吟,在他《离骚》《天问》中最早系统地记录了中华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并多次提出了关于龙的话题。

    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龙的起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龙在中华土地上有着极其重要的精神内含,因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会如此长久、如此执着、如此热烈的崇拜一种精神创造出来的图腾。

    龙是从人们的原生态的意识中走来,一直走到现在所看到的具体形象,它的无形精神价值远比它的有形价值更重要,它从最朴素的自然意识、巫术意识、宗教意识、迈进了神权意识、王权意识、甚至于霸权意识,宛若神龙,一波三折。它参预了、见证了、标志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的进程。它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象征,祈望。甚至可以说它就是能代表整个东方的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包罗万象,而又自成一家;融汇万物,而又简单通俗。

    翻阅龙的历史痕迹,就是游览华夏民族的一整套发展史、一部东方人类起源进步史。我们阅读、探索、研究龙文化、追寻它走过的历史风尘后的足迹,就是重新走过了漫漫风沙、重重黄土掩盖的历史真相。走过岁月的遮盖才忽然发现,龙就是铸在历史长河上的一座丰碑,在远处向我们遥遥招手。

    它究竟有何种神力,为人始祖?它究竟有何种魅力,历经千年朝代更迭而魅力不衰?他究竟有何种精神力量,一直成为华夏人类的精神领袖,成为人们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依托?“龙生于水,善变千形”它在数千年的历史大潮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时而神圣威严、高山仰止;时而霸道横行,凌牙利爪;时而飞升九天,羽化成仙;时而播云弄雨,洒遍甘霖;时而兴风作浪,咆哮人间;时而被统治者化为王权,面目狰狞……

    因为这种善变,龙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个深不可测的神物,也正因为其深不可测,才能成为神物。

    亘古至今龙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厚重的谜,一个被我们自己神化了包裹了层层神秘色彩的谜。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潜在意识呢?人们对它既惧又敬、既恨又爱、赋予了它通天入地、无限神通,对它寄予了无限美好的祈愿。但有时又对它心存敬畏,退避三舍,谈龙色变。德高望重者,三皇五帝以龙德标柄;圣者以龙驭天下;德者以龙教化民心;文人士大夫赋予它神圣的灵魂;平民百姓对它更是敬若神灵。它是一种与民族意识形态血肉相融的精神产物,是在人们潜意识中无所不能,充满想象的人们思想上的器皿,兼融天下,也兼容所有可想可测与不可想不可测的所有精神与思想。                           

    思想意识的萌芽是产生事物的先决条件,而思想意识首先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思维与精神。科学的去叙说一个非科学的精神事物,会让我们掩卷搔首欲说还休,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是伴随着未知走过来的。而龙正是此中之最。如果从人类的思维形成宗教哲学的产生等等方面去说龙,那是需要浩佚千卷而未能尽其详的浩大工程,如果简单的从龙一路走来的足迹看的话,可能会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意外与惊喜。

    人龙同源,探寻龙的根源,其实就是探寻我们人类本身的各个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的内在根源。

    翻开厚重的历史,拂去上面一百七十万年的历史烟尘,从人类最早产生的祖先元谋人那一页翻起,一直看到我们自认为时代进步,科技发达生产力鼎盛的今天,龙的意识是日益清晰,龙的具体形象是越来越突出,而龙的概念却越来越神秘而模糊了。

    历史的跨度太长,文明曙光初现的时候,在今天的人看来,龙是隐藏在千百万年神秘的浓雾之后,没有文字记述的时候,只能通过我们的推测与臆想,探索到历史的真相。透过千百年的历史和时间的黑洞去触摸先人的思想,龙文化的衍进与发展是一条直接有效的主线。

    当明白了龙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后,再要重视的就是在神话即使是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也不能天马行空的自由驰骋地凭空想象,神话也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路径、脉络与端倪。首先要区别我们现在所说的龙与史前出现过的恐龙有着本质差别。龙是人类诞生以后根椐智能进化、宗教和图腾崇拜而臆造出来的神物,虽然龙与鳄、鲵、蛇等形近,但在当时思想混沌,智能未开化的时候则可以完全放心的排除它们之间的延续关系。理清这一概念,把龙的起源确定成一个纯精神的个体,才会对我们理清龙的脉络有着本质上的确定作用。

    龙的初态,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龙要出现发展,必须有它生存生长的必然条件。首先,人要有一定的思维意识和较成熟的表达手法,社会条件也应该相应的成熟。比如,火的利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磨制,穿孔技术,并利用骨、角原料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仅有骨锥、骨针、骨铲和骨刮削器,还发明了骨鱼镖,提高了捕鱼技术。这些工具都表明了我们祖先的生产力在不断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提高才能为以后各个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些技术也为以后的磨制玉器,并逐渐形成礼仪奠定了基础,成为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从两种说法去看待龙的初态与起源是比较科学的,一是文化学说,二是神话学说。文化说是根据一些现实的看得见的历史资料与记载,客观的去看待龙的初态与起源;神话说是从神话传说中去发掘整理。当然,从现在的史记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记录龙的起源,这需要我们从它们的背后去整理发掘。

    长长的一百七十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到所谓的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中间的间隔时间太长。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是,在绿野莽莽的大地上,一种动物漫步在漫长的进化道路上,茹毛饮血,弱肉强食。从爬行到直立;从早期智人阶段进入晚期智人;身体逐渐向现代人进化,脑子与智力逐步增大……劳动创造了语言和直立行走,生存的需要催使我们要制造石器工具围牧守猎。于是整个旧石器时代的标致是人类的祖先或在辽阔的空旷的牧野里或在幽深的岩洞里当当的敲打石器的余音。往事越千年,当我们现在面对他们当年打制出来的石器时,似乎还能听得到他们敲打石器的声音。通过打击制成的石器可以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围猎、器皿、装饰。打击制成的石器也同人类进化一同进步,由简入繁、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种类也不断增多。还相应的发明了骨器打磨和石玉穿孔技术。火的掌握和使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界定了人与兽的本质区别,也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生活。10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已经懂得了利用火,并留下了用火的痕迹。人类的文明史是一把大火烧起来的。

    随着人类智力和生产力的提高,劳动与交流的需要创造了直立行走和语言,智慧的产生让社会组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约10万年前到4500年前旧石器中晚期,新石器初期,男女分工发生变化,在这一阶段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原始地崇拜雌性,也就是母系崇拜,如后世流传的神话当中的女娲、西王母可能就是与之有关的杰出人物。在同一母氏血缘的群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母系氏族公社,约距今八千到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母系氏族社会。距今约五至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发达时期。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现象、生理现象、思维活动都无法正确的理解认识。在这个时期中人类一方面要面对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竭尽全力,过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泯然兽类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界产生崇拜与敬畏之后,在他们朦胧的意识当中有了神这一模糊概念的产生。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神的模糊概念的产生十分重要,它是巫术和宗教的萌芽,如果没有神这一概念的产生,就不会有具体的龙这一神物的出现产生。

    有了精神上的威胁之后,需要在心理上找到一个平衡。这种自然与人性之间的支点,促使原始人先后产生了灵魂崇拜、开始产生了葬仪,确信人死过以后会进入另外一个以理念而生存的空间,人们将工具和表示身份象征的如兽骨和玉石,放到了死者的旁边,供其在另外一个空间里可以继续的使用,后人也祈望能通过这种仪式得到先人神灵的庇护,而举行对死者表示尊敬的仪式,还催生了原始宗教的产生,原始宗教是我们最初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理念正式形成到宗教以后,敬天的单纯愿望同繁杂的巫术礼仪相互纠缠。在当时的自然界中,有很多令作为弱势的人类畏惧,甚至威胁命的动物,如鳄、鲵、蛇、鹰及一些有毒的昆虫类,由惧及敬,每次狩猎以后都认为有神灵在守护着自己,所以狩猎归来,开始撷取了这样一些猛禽身体中的一部分放在祭台上祭天,这也是原始宗教对动物的神性的崇拜。并根据这些动物的特点逐渐的创造出了神这一概念,而所有撷取动物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形象集合到一起就形成了龙这一神物,龙是神这一概念的具体化的代表。

    龙就这样被形象化的表述出来了,中国除了长江流域、浙江、山东等地普遍分布龙的遗迹外,目光从中原抬头向辽河流域望去,诸多星罗密布的古遗址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号。当生产工具进步以后,骨锥、骨针、骨标和骨削利器加大了生产力,也为龙与打击而成的石器相联系起来,最早出现的龙应该是打击而成后出现在祭天的礼器上。一般是由巫师主持祭祀活动或参与部落重大事务的礼器,担负了敬天、崇神的神圣使命,作为联系人类与自然精神的纽带。

    据现有资料,最早出现龙的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94、1995年第7次发掘时发现的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是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雕塑,全长近20米,龙身宽约2 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在龙的南侧还发现有排列紧密的墓葬和祭祀坑。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龙形象。其在部落中的分布特点,表明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龙在当时的社会中就具有特殊的涵义。

    其次是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四十五号墓挖掘出的用成千上万枚贝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图案,被称为“华夏第一龙”,虽然是最早的龙形,其形象却已经相当成熟了。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个身份和地位都十分崇高的部落酋长的墓穴,他身边的左右龙虎形象代表着他至高无上的身份象征和通天彻地的神性。也有专家学者推测这就是伏羲墓或是当年与黄帝大战涿鹿的蚩尤墓。

    旧石器时代的其它各项技术也趋于成熟,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随葬的十六支骨笛,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乐器,据专家们的研究,它们至少可以吹奏出六个音阶,也可能是七声齐备、古老的音阶。证明在七千至八千年以前,我们的始祖就创造出了音乐,并可以利用工具吹奏出悠扬的乐声。稍后还出现了骨制品,刻画符号与原始文字等一系列象征文明的标志。

    最早的文字因为是刻在兽骨上的,所以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成形已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多喜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所以称其文字叫“甲骨文”。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还出现了陶器。陶器的纹路和彩陶上的纹饰,也促进了原始文化包括龙文化的发展,人们学到了一种表现的手法和形式。

    当人类脚步蹒姗的走进了新石器时代,在历史上已是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万年。人类在自然与精神、顺天与逆天中步履维艰的一步步迈进新石器时代时,社会也随着产生了质的飞跃,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时光倏逝,约一万至四千年前,陶制品和农业的出现是界定新石器和旧石器分界的界线。人类的定居、从事农业生产,蓄养家畜、从事制陶、纺织等手工业生产,确定了新石器时代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逐渐的明显,男子的地位逐渐提高,历史进程也从母系氏族的一页向父系氏族一页翻过。

    在转变中男子是农业与手工业中的主要生产力,也是生产工具和财富的创造者。当生产发达,剩余产品增多时,男子在氏族部落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氏族部落逐渐强大、宗教信仰日益突出。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口激增、贫富差大、宗教与政治结合,战事频繁,促生了城堡的出现,这一时期,有些氏族部落已经开始较早地踏进了文明的门槛。

    甄别母系氏族的转变期是以石斧为界定。石斧是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时期的权利象征。在这一时期,只有主要劳动者才能拥有工具,谁拥有这个斧子,谁就拥有了权力。所以斧子既是工具,兵器,也是当时的一种图腾与权力的象征。玉斧的出现是标志着母系氏族的终结。而玉斧也作为一种代表劳动与权力的象征超出了它的实用范围,如我们的神话传说中盘古在混沌的天地间却能随手拿起一柄开山大斧开天劈地,可以想象人们对斧子的崇拜远远高于它的实用价值。界定旧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甄别方法是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是打击出来的,而新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是磨制出来的。

    新石器时代结束后,人类进程至此基本上是框架已定。我们站在文明的门槛内终于可以轻轻的松一口气,面对历史向它微微一笑了。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人类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粗略的看一下几个能代表中华文明的古遗迹,看能否从它们中间找到龙文化的蛛丝马迹。

    【仰韶文化】以农耕为主,曾经是母系氏族最繁盛的时期,也是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社会阶段。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南达湖北,北抵内蒙,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一种远古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可以从大量的彩陶中追寻龙文化发展的影子,如著名的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开始把人与动物和意向中的神物结合,而龙的本质当中也有亲水的本能。如“伏羲”是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根据古代典籍,伏羲与蛇有密切的联系, 《帝王本纪》说: “庖牺氏蛇身人首”; 《拾遗记》说: “蛇身之神,即羲皇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著名的《人首蛇身纹》与古籍记载相符合,彩陶所绘的正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形象,人首的眼、眉与嘴都清晰可辨,可以说这幅原始蛇身人首的形象,应是后世神话的原型。而“伏羲”与蛇身形的结合,为后来龙的演变起到了奠基作用,是龙形成的一个源流。

    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代表着仰韶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人面鱼纹是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的纹样。通过人面鱼纹可以发现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有了对人和动物等较复杂形体的基本表达方式,充分表述了人在自然生活中祈祷的特征,表现出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象形纹是仰韶文化半坡彩陶装饰图形中数量较丰富的一种动物题材纹样。彩陶中的象形纹是迄今可见的中国最早描绘具体对象的绘画性形象,代表着半坡彩陶装饰内容的主要特征。

    【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环太湖与钱塘江流域之吴越地区,兴衰于公元前3300—前2200年,距今约5300年至4200多年。良渚文化对玉器的雕刻手法已经十分成熟了,有片雕、镂雕、圆雕、阴、阳线雕。   

    良渚文化与河姆渡文化有着密切关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发现使用铜器等金属。他们崇尚太阳,崇拜鸟图腾。 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最早使用犁耕、最早养家蚕善纺织、精工玉器制作、有发达的竹木器、陶器制作手工业等的部族。尤其是其制作的玉琮,及琮璧上所镌刻的神徽———神人动物面纹,独一无二。生活习性:居干栏长于航海。由于古越部族突出表现并高度发展了农耕、琢玉、制陶和营建能力,造就了史前东方物质文化的四大贡献———稻、漆、丝、玉,出现了刻画“文字”符号,形成了一定的礼制行为,社会发生了贫富分化,被誉为中式建筑,盛行建筑金字塔式的礼仪性建筑物———土祭坛。并且精工水利,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龙纹在良渚文化中并不常见。但因良渚文化的地理与水相近,从出土的典型器上也能找到龙的身影,如出土的良渚文化中器物手链镯,镯子本身是龙与蛇相交缠的造型,而良渚文化中的鳄鱼首龙纹镯(也称蚩尤锣)已经有很明显的龙形了。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因为我们一直受到以王朝为中心的传统史学的影响,不知不觉间把中原汉族史当成了中国历史的正史,即便面对史前文化时也持此种思维态势。人们把中原即黄河流域当成中国文明的起源地。尤其是绚丽夺目的河南仰韶彩陶文化的发现,似乎也佐证了这一推测的正确性。但随后我们不断的发现和论证,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古代文化水平要高于中原,把目光投向了中原以外的辽海地域。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的红山文化遗址,突现在我们眼前。 据资料载:当一批批重要的红山文化遗址如胡头沟墓地、小河沿遗址、大南沟墓地、三官甸子墓地逐渐被发现并予以披露,如C形玉龙等一些精美的玉器的出土使人们坚信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的重要性。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远古神殿,其遗址中文化内涵与宗教遗存的丰富程度都是任何古文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发现,对中国史前宗教及文明起源的研究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可分为三类。一为斧、凿、锛、铲、刀等工具和兵器;二为动物雕塑,如龙、虎、龟、蝉、熊等;三类是饰物的前身,如勾形玉佩、连环饰、琮、箍、璧、环、璜等。这些都为以后周朝的繁杂礼仪奠定了基础,我们在《周礼》的祭天六器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渊源和前身影。

    更为重要的是,在红山文化的辽宁阜新市的查海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前的石块摆放的龙,证明中国最早的龙的形象已于辽河流域面世。

    通过出土的最早的玉龙来看,当时的玉龙有两种主要的形象趋势,一类因形似英文字母C而被称作C形龙。它有明显的亲水特征。另一类环体肥厚,首部硕大,有双耳,吻部有皱纹,形象似猪,因而在最初发现该类玉龙时发现者将其定名为“猪龙”。有“猪龙变化说”,也有“熊化龙说”,史载“黄帝为有熊”。这个说法暗示出红山文化的活动区域正是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 

    无论何种历史背景和人文现象,龙的起源不外乎以下二种原因。

    动物崇拜:在毫无自卫能力的原始初期,原始人一方面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另一方面又要躲避对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所以对这些动物的神奇能力产生了联想和崇拜。这是龙形成的第一个时期,也可以称作为鱼(蛇)鸟时期。

巫术宗教的产生:对动物的单纯崇拜被沿袭了下来以后就神化复杂化了,祭祀成了沟通天地人与神之间的工具。他们集合了一种众兽之间最神奇的一部分,并把它们组合在了一起,刻在了一些祭天的礼器上,形成了最初的龙纹。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是龙自横空出世以来一直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距今天4646)1987年在位于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中华第一龙”。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猛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鉴定为“中华第一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