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经方,源于经典,补脾 除湿!

 谷山居士 2023-11-1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千年经方,源于经典”,中医的经方,就是那些历经千百年的验证,从经典著作中传承下来的方子。这些方子,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它们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

今天,要给你介绍的,就是这样一味千年经方,它的名字,叫做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是一味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方子。

它的组成,非常简单,就是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四味药。它的来源,是《伤寒论》的第四条,也就是《伤寒论》的第一卷的第四条。《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之一,是张仲景大夫在东汉时期所著。张仲景大夫,是中医的奠基人,他的《伤寒论》,是中医的根本,是中医的圣经。

图片

那么,苓桂术甘汤,是用来治什么病的呢?

它是用来治疗中阳不足、水饮停滞的病证的。什么是中阳不足、水饮停滞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体的中焦,也就是脾胃的部位,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液停聚在胃肠里,形成痰饮。这样的人,会有胃胀、恶心、呕吐、振水声等症状。如果水饮上浮,还会有头晕、心悸、气短、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水饮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中阳不足、水饮停滞呢?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不畅等原因,导致脾胃阳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或者是由于外感寒邪,阻碍脾胃阳气的升降出入,使水湿不化,停聚于中的结果。

图片

那么,苓桂术甘汤,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它是通过温通中阳,化散水饮,健脾利水,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的。我们来看看它的四味药,是怎么配合的:

图片

茯苓,是一味健脾利水的药,它的性味是甘淡,平和而不伤胃,能够渗透水湿,利尿排泄,同时也能补益脾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它是苓桂术甘汤的主药,用量最大,一般是12克。

图片

桂枝,是一味温阳通经的药,它的性味是辛甘,温热而不燥,能够温通脾胃阳气,化湿散寒,升发表里,调和营卫。它是苓桂术甘汤的君药,用量次之,一般是9克。

图片

白术,是一味健脾燥湿的药,它的性味是苦甘,温而不热,能够健脾胃,燥湿止泻,益气固表,收敛止汗。它是苓桂术甘汤的臣药,用量相当,一般也是9克。

甘草,是一味调和诸药的药,它的性味是甘平,润而不湿,能够和中益气,调和阴阳,缓急止痛,解毒消肿。它是苓桂术甘汤的佐药,用量最少,一般是6克。

这四味药,合在一起,就是苓桂术甘汤。它的作用,就是温阳化饮,健脾利水。它的用法,就是水煎服,一日三次,每次一碗。

图片

这样,就可以治好中阳不足、水饮停滞的病证了。

你看,这个方子,简简单单四味药,却是中医千百年来碰不得,也改不了的经典方子。它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例一,是一位32岁的女子,她的胃里头胀胀的,十分不舒服。到底为啥胀,她不清楚,但感觉里头有水。因为走路或者身体活动的时候,她能听见胃里头有振水的声音。她去西医院检查,发现有胃下垂。她用了不少健脾养胃的药,但效果不好。后来,她来找中医,中医给她开了苓桂术甘汤加减,就是加了木香、厚朴、枳壳,来行气消胀。结果,几剂药下去,她的胃部感觉十分舒畅,憋胀感大大减轻。再复查,胃下垂也有了明显缓解。

例二,是一位40岁的男子,他的胸胁满胀,头晕目眩,心悸心慌,气短咳嗽。他也去西医院检查,发现有高血压,还有轻度心脏病。他用了不少降压的药,但效果不好。后来,他也来找中医,中医给他开了苓桂术甘汤加减,就是加了生姜、枳实、陈皮,来温中散寒,理气行痰。结果,几剂药下去,他的胸胁舒畅,头晕消失,心悸平稳,气短咳嗽也好多了。再复查,血压也降下来了,心脏也没有问题了。

例三,是一位50岁的女子,她的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体重下降。她也去西医院检查,发现有胃癌,已经晚期,医生说没有办法治疗,只能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她用了不少止痛的药,但效果不好。后来,她也来找中医,中医给她开了苓桂术甘汤加减,就是加了黄芪、当归、白芍,来补气养血,滋阴润燥。结果,几剂药下去,她的腹部舒服多了,食欲也好了,大便也正常了,体重也稳定了。再复查,胃癌也没有扩散,甚至有些缩小了。

这些例子,都是真实的医案,都是用苓桂术甘汤来治疗中阳不足、水饮停滞的病证的。你看,这个方子,虽然简单,但是却有着神奇的效果。它的原理,就是温阳化饮,健脾利水。它的作用,就是治疗中阳不足、水饮停滞的病证。它的用法,就是水煎服,一日三次,每次一碗。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