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源中华文化对自然认识的五行理论

 心理咨询诊所 2023-11-11 发布于山东

作者:龍雲之子

《易经·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以类聚”,地方(空间)按东南西北中分为五类;“物以群分”,物按五色(靑黃赤白黑)分群,即五行(金木水火土),这是人对物认识的开始;人类对“物”有了五行分类的认识之后,后来衍生出人对事物的“吉凶”等人文认知。《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五色,靑黃赤白黑也《左傳》:“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元贞之道》的前文讲过“以五为尊”是五帝时代的文化特征,与“五”谐音字很多,如:吾、勿、午、物等,其实都是有所关联的。

中华文化对天文“五”的认识

五帝时代的“十日太阳历法”,为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分别以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表示,一季分阴阳二日,一年共十个日,即“五帝时代”的十日太阳历法;一日36天,一年360天,缺失的5日,女娲用“五色石”来补,这是人类最早的闰年方法,一年一闰,女娲懂得了“闰年”的方法,也就诞生了人类第一个正式意义的天文历法。

夏后的“后羿射日”,原来的“十日太阳历法”被取消,改为“十二月月亮历法”,中华远古的“后羿射日”神话其实就是这个历法重大变革的记录。

有学者把《夏小正》和彝族的太阳历作对比,指出《夏小正》原本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太阳历,今本《夏小正》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是后人添加的。其主要论据如下:《夏小正》有星象记载的月份只有1—10月,11月和12月没有星象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各月太阳所行经的经度大致相等,大致平均每月日行35度多;表明它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夏小正》中历法最初只有十个月,在后来的历法变更中逐渐演变为今的十二个月版本。这一观点在经历了许多争议之后已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从《夏小正》文字本身来看,许多星象和物候用十月太阳历来解释显得更合理。

《夏小正》与彝族民间遗存的“十月太阳历”有关。“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一年分五个季节,一个季节七十二天,一年多余的五至六天(闰年),集中放置在年底,不属于任何一个月。

河图洛书中的“五”

“五”居于河图洛书最显要的中位,是最重要的数和象,可以用于计数一年的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一季分为阴阳两个日,一日36天,一季为72天;也可以象征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冬至日为一年的元日,五个日为180天,“十日太阳历法”的五月初五, 就是夏至时节,今天彝族的火把节就是夏至节,今天长江流域很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其实是源自于远古楚地“十日历法”的夏至,“重午”还残留有这个重要的文化记忆。历法变更后的夏历,今天的端午节就已经不是原来的夏至节了。一年中,夏至日午时测得日影最短,这是用科技的“中”验证过程,是正历法的活动,后人不懂天文,就把这一年中最重要的正历法事件,衍生为人文祭祀神的“礼”仪,“五”和“午”同音是有其必然性的。《老子》痛批“礼之薄”,就是讲人们重“礼”之后,失去了“道”的真意,是对的。

探源中华文化对自然认识的五行理论

洛书中的一()、三()、五()、七()九(长夏),记录太阳从冬至日开始一年中的五个阶段,代表太阳阳气一年中的消长变化规律;洛书中的二(西南风)、四(东南风)、六(西北风)、八(东北风)处于四隅,记录一年中四个风向和风的寒冷度变化,“八”就是冬至后的“数九严寒”时段,吹的是寒冷的北风和东北风,是一岁中最寒冷的时节。“洛书”是太阳和季风的阴阳合历,“河图”是太阳和月亮的阴阳合历,详细可以回顾《元贞之道》关于“河图洛书”的文章。夏后历法变革,崇尚的是“十二月太阴历法”,即夏历,致使五帝时代尊“五”的“十日太阳历法”逐步失传。周承夏制,一直到今天,我们俗称的农历仍保留有夏历的称谓。

由于“十日太阳历法”失传太久,今人已不懂“五”,所以也就不懂“河图洛书”的本意了。庆幸的是古老的中华彝族还保留有这个远古的“十日太阳历法”,这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人类对万物的“五”认识论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源自于人的五感(视听味嗅触),即人的五个最基本的感知系统()。人类对“物”的形色认识和分类,是中华古老“五行”思想的起源,“相生”为“吉”,“相克”为“凶”。五行是中华先祖对事物认识的方法论,是科学的方法论。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青、白、红、黑、黄视为正色,对应着木、金、火、水、土五行。

探源中华文化对自然认识的五行理论

五行

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称为“五行”。“五行”见于最早的文献,是《尚书·洪范》的记载,周武王请教箕子关于五行的对话,箕子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不但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三千多年前的箕子,是在传承“五帝时代”古老的五行思想,箕子族群的栖息地称为五行山,箕子在那里不仅观天象还发明了围棋。根据对五行的认识,后来又有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商后人箕子的确是韩国人的祖先,周承夏制,偏离了中华大道,箕子并不认同周制,遂带领族人迁徙到边远的朝鲜半岛地区,繁衍了今天的大中华朝鲜民族。不懂大道的文人们,虚构的中原文化的“蛮夷论”,是数千年中华民族内斗的文化根源,该休矣。

探源中华文化对自然认识的五行理论

五行图 五辐太阳轮

衍生出的人文之“五”

中华先人对天地万物有了“阴阳五行”的认识之后,又衍生出人文的“阴阳五行”认识。“三皇”后的“五帝”时代,以“五”为尊,这是“五帝”时代最重要的基本文化特征,《尚书》中记载有“五服”、“五刑”、“五福”等等社会治理人文之“五行”。三星堆出土的“五辐太阳轮”是五帝时代以“五”为尊的实证。

中医圣典《黄帝内经》中,鬼臾区回答黄帝'五运是什么'时,引用了远古《太始天元册》的内容,鬼臾区说: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探源中华文化对自然认识的五行理论

《元贞之道》重新解读一下“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为利于大家理解,重新断句为“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其中“无方”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元贞之道》之前讲过,老子的“无”为万物生成前的机制和前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态”,这里的“无”是指太阳阳气,是无状之状,但可以用“中”立杆测日影来测量,而知太阳阳气一年中四季的变化;“方”为“方风”,可以用“勿”来测量的“方风”啊,而知一年中四季季风方位的变化,这才是中华文化“中用”和“勿用”的真实本意。懂得了科学检测方法的“中用”和“勿用”,就知一年中太阳阳气()和季风阴气()的变化规律,故谓之“圣”,这就是“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的原意。知道了阴阳之气的变化,及其对万物生长和衰杀的作用之“为”,就是“夫变化之为,用也”的意思。

以“中用”和“勿用”的科技手段,得“无”和“方”之用,而知阴阳之气“变化之为”,“谓之圣”,这正是中华哲学“无中生有”的大道,是科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论。

结 束 语

“无中生有”是中华文化伟大的哲学思想,是人类文化之本源。懂得了“中用”以及“勿用”之本意,也就明白了“神用无方”的本意,以前很难理解的《黄帝内经》,就一通百通了。《黄帝内经》是有源的,是科学的;与“五”、“午”和“勿”相关对“物”的认识,即《五行阴阳理论》,同样是科学和有源的;五运六气学说是科学的,今天的中华后人需继续挖掘其中的医学宝藏,并发扬光大。


“中用”是中华文化最重要最原始的“科学和实践验证”观念和认识,此“中用”非彼“中庸”,后世文人不懂,致使中华文化偏离了大道2000多年。中华文化的复兴,“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必须回归,“老子骑牛”慢悠慢悠,回归得太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