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介绍了犍陀罗雕刻中的希腊艺术,比如表现希腊神话故事的宴饮娱乐主题、爱情神话故事主题,以及像赫拉克勒斯这样的英雄人物故事等。 除此之外,犍陀罗艺术还受到强烈的印度文化的影响,尤其表现在犍陀罗佛教艺术中。犍陀罗雕刻艺术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对佛教故事的刻画,具体可以表现为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 这里将分成多篇详细介绍佛本生故事雕刻。 01 “本生”一词源自巴利文Jataka,意为佛陀前生的故事。汉文佛经将之音译为阇多伽、阇陀,意译为本生、本起、本缘等等。目前对于印度佛教本生故事的数量,没有非常明确统计,一般认为大约有550个。1895年至1907年间,英国梵文学家E.B.科威尔(Edward Byles Cowell)根据巴利语文献翻译出版英译版六卷本《本生:佛陀前生的故事》(B.Subrahmanyam, Jataka in Buddhist Though and Art, Vol. 1, Delhi:
Bharatiya Kara Prakashan, 2009.),书中总共收录了547个本生故事。 目前所知的佛本生故事中,佛的前生为人、神或者动物,但是其实在最早的佛教本生故事中,佛陀的前生只是人或者神,未曾是鸟兽等动物,有关佛陀前生为动物的故事应该是后来才加上去的,缘于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民间故事的内容所致。 最早的佛教本生故事雕刻发现于印度巴尔胡特大塔浮雕(公元前2世纪中叶)。此后一直到公元3世纪期间,在南印度、中印度和北印度的佛教圣地都广泛出现了本生故事的雕刻和绘画。 目前在印度次大陆发现的保存有佛教本生故事雕刻和绘画的遗址大约有20多个,包括巴尔胡特、秣菟罗、犍陀罗、桑奇、菩提伽耶、桑格尔、萨尔纳特、那烂陀、阿马拉瓦蒂、高里、昌达瓦兰、龙树丘、阿旃陀、奥兰迦巴等等。所展示的佛本生故事包括:须大拿太子本生、大道本生、大须陀须摩本生、尸毗王本生、顶生王本生、六牙象本生和鹿王本生等。 印度巴尔胡特大塔浮雕 公元前2世纪中叶 犍陀罗地区的本生故事很显然受到印度佛教本生故事的影响,并有所发展,而且带有典型的犍陀罗艺术风格。故事主要以人物为主,时代最早的犍陀罗本生故事雕刻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内容包括:割肉贸鸽、鹿角仙人本生、以头施人、舍身饲虎、尸毗王本生、千生施眼、睒子本生、妙齿本生、素摩蛇本生、慈力王本生、燃灯本生、六牙象本生、精进力本生、弥兰本生、阿玛拉本生、女颜象本生、佛陀与公牛本生、大隧道本生等。 02 须大拏本生故事雕刻 须大拏本生故事讲述的是佛陀最后一次转生的故事,其原型可追溯到《往世书》中所记载的有关赫利谢金德尔和妲拉玛蒂(Taramati)的故事。汉译佛教经典中也多次出现须达拏太子的故事,如西秦沙门圣坚翻译的《须达拏太子经》。 这个故事是说,须达拏太子本来是尸毗国国王的儿子,因为出生于须达广场,所以取名为须达拏。须达拏太子一出生就广行布施,甚至将自己的妻子和一对儿女都施舍给了婆罗门。 目前在保存在各大博物馆的犍陀罗雕刻中都有须达拏太子的故事。其中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的几件雕刻最为完整,分别刻画了须大拏太子赠白象给邻国,流放途中施舍财物、林中苦修和施舍儿女给婆罗门的故事,故事依照时间顺序进行讲述。这些故事内容都与巴利语《本生经》记载的相符。 须大拏施象 大英博物馆藏 须大拏施象 白象檀延和须大拿是同一天出生,它能呼风唤雨,使国家雨水丰沛,国王视其为国宝,非常爱惜。有一年,邻国大旱,邻国国王得知太子须达拏非常乐于设施,于是请求将白象设施于他们,以缓解他们国家的旱灾。太子须大拿毫不犹豫地将白象送给了邻国,国王知道后勃然大怒,决定惩罚太子,将太子流放到檀特山去思过。 大英博物馆藏这件“须达拏施象”雕刻作品就讲述的是这个故事。图中须达拏亲手将装扮过的大象赠与前来求施的婆罗门。在须达拏和大象之间,还有一个半身头像,应该是天神手捧鲜花以歌颂须达拏的美德。 其实在文献经典中并没有天神献花的情节,推测应该是受到伊朗英雄史诗故事的影响,也是犍陀罗雕刻家的艺术创造。 须达拏施财物 须达拏带着妻儿离开王宫,在流放的路上仍继续施舍,他将父亲赠与的马匹和财物都施舍给路人。大英博物馆的另外一件雕刻“施舍财物”,描绘的是须达拏驾着双马车,载着妻儿奔向流放地的场景,站在马车对面的是一位婆罗门,他在向须达拏请求施舍马车和财物,须达拏身体你前倾,将手中的钱袋子递给婆罗门。 须大拏施财物 大英博物馆藏 把马车和财物都施舍出去后,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了。当须达拏和妻儿到达流放地后,就在“林中苦修”,这就是另外一件雕刻所表现的内容。这件雕刻其实刻画了两个情节,分别是“须达拏施财物”和“林中苦修”。 画面左侧的马车及车上的人,表现的是须达拏驾着马车离开皇宫前往流放的路上,马车前面站立两个人,虽然人像残缺,但应该表现的是婆罗门请求施舍马车和财物。 画面右侧两棵树的中间,须达拏和妻子一人抱着一个孩子,表示他们将马车和财物都施舍出去后,只好步行前往山林的状态。须达拏一家在林中靠野果为生,清修苦行,回归原始状态。 林中苦修 大英博物馆藏 施舍儿女 这一系列的雕刻故事高潮部分在最后一块雕刻中,表现的是“施舍儿女”的情节,画面从左到右依次展开故事。 须达拏和妻子儿女在林中修行的时候,又有婆罗门前来求施舍,但是他已经没有任何财物了,只好答应婆罗门将一对儿女施舍给他们。孩子们惊恐无比,一个躲到须达拏的身后,一个试图抓住须达拏的衣服,不想分离。须达拏最终还是让婆罗门带走了两个孩子。 画面中间,婆罗门带着孩子走出林子的时候,恰好遇到外出采野果回来的妻子曼坻。画面左边有一只巨大的狮子挡在了妻子曼坻的面前,这头狮子就是天神因陀罗变成的,目的是为了堵住曼坻的去路,让婆罗门顺利带走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成就须达拏的伟业。 根据佛经记载,故事当中还应当有表现须达拏布施妻子的场景,但目前仍未发现。这四件雕刻所展现的故事情节与故事发展的顺序都和巴利语本生经吻合,可见当时的艺术家非常忠实地依照经典进行了艺术的创作。 施舍儿女 大英博物馆藏 莫高窟隋代第423窟须达拏太子本生故事 这个故事的更完整的艺术呈现,是在敦煌莫高窟隋代第423窟窟顶人字坡东坡上所绘制的壁画中。 故事是讲:过去若干世,叶波国太子须达拏乐善好施,有求必应。他的妻子是邻国的曼坻公主。一日,太子出游,见到病残贫苦之人,决心救诸他们,得到父王允许开国库救济贫民。千里之外的民众也都闻讯而来。叶波国有一头莲花白象,力大无穷,能力敌雄象六十,被视为国宝。 敌国国王想除掉这头白象,听说须达拏尽其所有施舍于民。于是招募八个梵志,前去求索白象。须达拏犹豫再三,但有求必应的诺言在先,也只好将国宝赠与梵志。 此事传出去后,朝野震惊,国王愤怒至极,立即惩罚太子去六千里外的檀特山中静思己过。太子将自己的资财作为最后的施舍后,携妃子及两个子女启程。沿途又数次遇到婆罗门请求施舍,须达拏先后将马、车、衣物尽皆施舍。 行至半途,又遇到旷野大泽,粮食和水都没有了,但太子仍然坚定地向檀特山走去。帝释见其如此艰辛,变化出一座城郭闹市及一切衣食伎乐奴婢童仆,劝其留住。太子说,父王命我往山上思过,违命逗留非孝子行为。于是穿城而过,多日后,到达檀特山,拜见了在山中修行的阿州陀仙人并在其住处旁边结草为庐,以瓜果为食,静心思过。 须达拏太子本生故事(一) 莫高窟第423窟窟顶人字坡东坡 隋代 再说,鸠留国有一个婆罗门,相貌奇丑,年四十才娶妻,而他的妻子却端庄秀丽,人见人爱。每当其妻到井边汲水时,一些市井少年都嗤讽其夫婿,对她调戏耍闹。美妻涕泣告诉丑婆罗门,并说,若不找奴婢代做一切外出劳作的事情,绝不与他同居,并以自刎相威胁。 丑婆罗门无奈,只好赴檀特山请求须达拏将他的子女施舍给他做奴婢,侍奉娇妻。太子虽有不舍,但仍然将子女捆送给了丑婆罗门,任由丑婆罗门鞭打驱使。 太子妃在山中采果,预感到灾难将至,急忙返回。帝释为成全太子施舍的善心,化作狮子阻碍太子妃的归途。 须达拏太子本生故事(二) 莫高窟第423窟窟顶人字坡东坡 隋代 待丑婆罗门远去后,太子妃归来不见子女,痛不欲生。须达拏苦苦相劝,妃亦认命,从而安静了下来。帝释欲试探太子布施的诚意,也变成一婆罗门,求索太子妃。须达拏亦把太子妃给他。此时帝释复原形,将太子妃还给太子。 当丑婆罗门驱赶二小儿回家后,其妻见子女尚幼,无力劳作,更难忍受奴役鞭打之苦。骂丑婆罗门无能,命其速速去卖掉。丑婆罗门驱赶二小儿至叶波国城内,最后将小儿卖给了国王。国王的孙子失而复得,也想念太子须达拏,于是遣使接太子夫妇回城。 敌国得知太子慈善,亦归还莲花白象,并送以金银珠宝。太子仍将白象送给邻国,两国修好,化敌为友。太子回宫拜见父母,并将所有库藏尽数布施。故而今世成佛。 这幅故事的情节发展绘成上中下三段,从上至下呈“Z”形走向。 1.太子及妃在宫内;2、婆罗门求象;3.太子施象;4.国王罚太子去檀特山思过;5.王妃发誓与太子同往;6.太子请求布施自己家财七日;7.布施;8.辞别父母;9.大臣百姓送别;10.婆罗门求马;11.求车;12.婆罗门拉车而去;13.婆罗门求衣;14.15. 尽施全家衣饰;16. 负子女前行;17. 太子不留在帝释所化的城郭;18. 到达檀特山,向阿州陀仙人求救;19.结庐思过;20. 小儿子骑狮游玩;21. 丑婆罗门美妻在井边遭调戏;22.美妻哭诉要找奴婢;23.丑婆罗门大厅太子所在;24.太子宋儿女给丑婆罗门;25.小儿女被卖到皇宫; 26.国王接回太子及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