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的纷争】02-大周的分封

 金色年华554 2023-11-12 发布于江苏
现在,让我们先来到约公元前1046年。姬昌、姬发父子倾两代之力,覆灭殷商,成立了大周王朝。之后,本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原则,把姬周王旗所指之处都分给了功臣、宗亲以及参与过孟津结盟的部落酋长,形成了旗下上百个诸侯国,分散在现如今的黄河流域中下游沿岸及江淮部分地区。
从现在的地理概念来看,这些地方主要包括陕西南部、山西大部、河北南部、河南、山东、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地——记住这些地方吧,未来这个范围还会不断扩张,中华大地的疆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形。
分封,在当时是必然的,也是无奈的选择。
这事还要从商朝说起。
我们对商朝的印象大多源自于《封神榜》。在《封神榜》的描述中,朝内有太师、丞相、武成王等职,朝外有四方大诸侯,各自统领二百小诸侯,共计八百诸侯匡卫四境。听起来似乎是一套很完善的国家体系。
但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历史上的商朝还不能称得上是诸侯联盟,而应该是方国联盟。所谓方国,从释义上来说,指的是所有的部落。也就是说,商朝应该是“部族国家”,即若干个部落共同组成的国家。
这种部落联盟与诸侯联盟最大的区别在于:部落是先天就存在的,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而诸侯是册封的,权力的合法性从法理上来说源自于各方都承认的共主。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妲己,其实是有苏氏酋长之女,帝辛,也就是纣王征讨有苏氏,有苏氏献出牛羊、马匹和妲己。
有苏氏大致位置在现今的河北省邢台县,如果我们翻开地图就会发现,邢台县距离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南部的朝歌只有一百多公里。这么近的距离还要发兵征讨,说明商朝王室在当时能实施有效统治的地盘并不大。
当时的周国也是商朝西部的一个部落,其奠基人是姬昌的祖父姬亶(音“dan”,三声)。周部落原来在豳(音“bin”,一声)地——这个地方大约在现在的甘肃庆阳一带。后因戎狄逼迫,姬亶带领族人迁到了位于陕西省岐山之北的周原一带,故称“周人”。他在此地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后来得到了商王朝武丁的认可,成为了商朝的方国。
姬亶去世后,周部落又经历了季历和姬昌两代人的努力,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与商朝贵族联姻、吞并其它小部落等手段,终于成为商朝西部最为强大的势力。到姬发继位后,立刻向商王朝发起了挑战,并于牧野之战中大败殷商,建立了周王朝。
而在灭商一战中,据说武王姬发的精锐军队仅有戍车三百乘,虎蕡三百人,他们最主要的依仗是其它参与会盟的各路诸侯,甚至还有西南蛮夷部落的军队。让这些诸侯和部落酋长扩大原有的地盘,是他们参与会盟最基本的的动力需求。
所以,摘取胜利果实之后。姬发必须优先保证支持他的这些诸侯的利益最大化,然后也要保证岐山集团旗下功臣的利益最大化,最后还要恩泽到姬氏宗亲的利益最大化。
封赏并不是率意而为的,其中有着非常深刻政治考量。
姬发首先将商朝实施的侯、甸、男、卫、邦伯五等爵改为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然后,封爵七十一名,其中姬姓五十三名。
这其中,最重要但也最不重要的是八名公爵。
这八位公爵国分别是黄帝后裔为蓟国,炎帝后裔为焦国,唐尧后裔为祝国,虞舜后裔为陈国,夏禹后裔为杞国,商汤后裔为宋国。另封自己的两位叔叔分别为东虢国和西虢国。
说它重要,是因为封前朝后裔是当时的传统,叫做“兴灭国、继绝世”,意思是灭掉别人的国家之后,要封前任王室后裔爵位,给予公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这个受封的人如果是前二代的后裔,则称二王;如果是前三代的后裔,则称为三恪。所以也称“尊二王、备三恪”。
这些继承者的地位极为超然,比如面见当代君主,可以用宾礼而不行臣礼。比如《尚书》记载,虞舜就以尧的儿子丹朱为宾,称为虞宾,不视之为臣子。
而之所以另封自己的两个叔叔为公爵,则需要从地理上来看。东虢国位于现在的河南省荥阳市,当时为虎牢关;而西虢国则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一带。也就是说,这两个地方是成周洛邑和宗周镐京东西两侧的屏障。
但说这八个公爵国不重要,是因为这八个难兄难弟在历史上基本上没掀起什么浪花就沉没了,只有宋国在春秋时期折腾过几把,一直苟延残喘到战国后期才被齐、楚、魏瓜分掉。
至于其它的封国,大致规律为:以姬氏同母兄弟以及灭商功臣为侯爵,如管国、蔡国及姜氏齐国等;以异母兄弟以及同姓功臣为伯爵,如成国、霍国、燕国等;以远系姬姓和偏远地区的方国为子爵和男爵,如楚国、许国、莒国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各诸侯国国君去世后,谥号一般会将爵位上提一格,所以会出现某某公之类的谥号,但与实际爵位无关。
总体而言,周室分封,实际上是将方国制改为了诸侯制,使原来的方国领袖拥有了法理上的爵位,强化了王室对诸侯的统治。但这种统治,仍然只是名义上的,并不具备强迫性。
但我们可以说,周朝的分封制,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意识形成的的起点。虽然列国纷争的形态持续了八百年,但在人们心中始终保持着共属一个周王朝的意识。
所以,姬发灭商后,周王室名义上是全国共主,但实际的地盘就只有今天的西安和洛阳周边的地区。除此之外,天下其它的“王土”就只能交给各路诸侯替他管着了。
周室立国后,王室图强,采取了一系列赈济贫困、授田于民、明德慎罚的政策,宗周王室实力强盛。到成康时期,周公旦摄政,周公兄弟管叔、蔡叔及霍叔勾结殷商后裔武庚和东夷部落造反。周公兴师东上,战线北至梁山、南至淮上,历时数年,平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同时周公借用此役,兴建成周洛阳,极大地巩固了周王室对崤山以东诸国——也就是山东诸国的统治。一时间诸侯来朝、政局稳定。
周康王之后,周王室经过昭王、穆王先后南征兵败,导致实力削弱。宗周以西的戎狄部借机逐渐兴盛起来。周懿王时,戎狄开始频频入侵。再到周夷王时,诸侯来朝,周夷王竟然下堂迎见,不敢坐受朝拜。
再往后,厉王暴虐,国人也就是城里的人起义,政局陷入混乱;到周宣王晚年,征伐条戎,竟然惨败于千亩,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介休。
到此时,周王朝已经日薄西山。
最后便是周幽王姬宫涅奢侈腐化,贪得无厌。如果说烽火戏诸侯这个事的虚构成分较大,但他想废掉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姬伯服当继承人,才真正成了改变王朝走向的导火索。
他老大儿子姬宜臼一看形势不妙,就逃到他姥姥家申国,也就是河南南阳一带,找他外公哭诉了一番。
他外公申候也是个爆脾气,完全不考虑后果。在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偷袭了镐京,结果姬宫涅和姬伯服父子被杀。战后,申候就直接立外孙子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此举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不管怎么说,犬戎是你姬宜臼勾搭来的,你父、弟虽非死于你手,却因你而死,这种勾搭外人,逼死父弟的行为从当时的眼光来看,怎么说也是德行有亏,哪里还有资格继承王位?
于是,以虢国的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又共同拥立姬宫涅之弟姬望为王,即周携王,将国都设在了携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奇特的“二王并立”时代。
虽说王朝分成了两个中央,但拥立姬宜臼的这几个诸侯,像申、晋、郑等实力都很强,所以算是大中央,周携王搞的那一摊算是小中央。
但是镐京已被犬戎糟蹋得不成样子了。于是,在公元前770年,大周王室由镐京迁往了洛邑,是为平王东迁。自此,周王室直辖的地盘也就剩洛邑这一片地方了,形同一个小国。
没地盘就没钱,没钱就没军队,没军队就没权力……这就是历史上最经典的恶性循环。所以,平王东迁之后,大周王室也彻底失去了控制各诸侯的能力。
而周朝的历史,也正式进入了春秋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